分享

一位消费者眼中的“新势力”购车逻辑

财经作者: 车云
一位消费者眼中的“新势力”购车逻辑
摘要新势力造车从2014年开始“闹腾”,到现在也有5年时间了,话题点一直不断。

新势力造车从2014年开始“闹腾”,到现在也有5年时间了,话题点一直不断。在车云的多篇文章中,也多次在提及特斯拉、蔚来和车展时涉及过这类话题。那么到现在为止,买车人对于新势力到底怎么看?

在卡叔看来,目前明显存在两大阵营。一类是认同新势力、或者说被新势力所吸引的,而另一类则属于“打死不买新势力”的。当然,这两种表述都有点极端。更多的人,恐怕是介于二者之间。这回,咱们就来梳理梳理,看看前一类人,为什么要买新势力,而后一类人,为何又不买新势力。

新势力的购买群体是现实存在的

首先我们还是要先明确一下这个基础——新势力的购买群体是现实存在的。否则这个话题就没有聊的必要了。有人说现阶段买新势力纯粹是刚需闹的,并没有真正存在所谓被新势力吸引的说法,这并不准确。

诚然,以目前新能源车的销售来看,主力确实还是传统能源车企,例如北汽新能源的EU/EC、比亚迪的e5、帝豪纯电、比亚迪元/唐/宋、帝豪GSe,以及广汽GE3、Aion S等等。然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势力不仅订单可观,交付量也慢慢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hougarden

例如今年上半年交付量最多的小鹏,已经达到万辆级别。威马、蔚来的交付量,也有7000以上。虽然绝对数量仍然不多,但已不再是简单的“PPT数据”。这其中,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选择小鹏、威马而不是宋EV或帝豪GSe,显然是被这些新势力的产品所吸引。

这种情况,至少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是不多见的。从各路新势力推出的套路来看,它们也确实与传统车企有着各种不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让它们吸引了属于自己的受众群。

纯电技术的进步仍然是新势力立足的基础

卡叔说过多次,纯电与燃油技术是截然不同的。至少在动力总成层面,完全分属两个领域。燃油车企的技术沉淀和经验,在这方面的价值并不大。这也是多年来“纯电弯道超车”说法的根源。虽然这种说法有争议,但现实还是要承认的。即纯电技术,让曾经的“外行”与“内行”,大体站在了差不多的起跑线上。

这些新势力终于不需要再煞费苦心、沉浸多年地去研发传统的动力总成技术,而只需将“底盘”这“一大件”做到位即可。而这方面,由于中国自主汽车工业这么多年的发展,在应对“常规家用车底盘”方面,已经有了相当多的、靠谱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底盘调校和研发的难点,更多体现在极限能力,以及如何兼顾好舒适与操控等层面。如果只想照顾好一头,即把舒适家用做到位,拥有基础的稳定性,甚至达到一定的厚重感、高级感,这对于当下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都已不算什么难事儿。只要有资本,短期内得以解决是靠谱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驾驶新势力车型与传统燃油车企推出的纯电车型时,感觉不出太大差距的原因。这一点,越是定位中低端的产品越明显。例如威马、小鹏这一档,它们的整体驾驶表现都令人满意、甚至略有惊喜。

相对而言,越是高端的产品,底盘层面、尤其是操控层面的差距会显得更大一些(例如蔚来、特斯拉,与BBA、捷豹推出的纯电产品相比),但这仍然并不是所有用户都敏感或者能体会出的。

当大家获得这样的感受以后,至少认为:“这些新势力的产品可以买”。

看上去不错的颜值,其实也是纯电带来的

颜值既是基础,同时也是卖点。主流新势力的车颜值都不错,甚至不少还很抓眼球。这看起来是新势力找到了好的设计师,但更主要的,还是源于纯电革命。

关于这一点卡叔在音频栏目里也多次提到过。传统燃油车在颜值上的差异,不完全是因为设计师的水平差异。一款车的设计,基本上都是设计师与工程师无数次PK、妥协后的结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概念林志玲量产罗玉凤”说法的根源。

设计师与工程师之间的妥协,有相当一部分就源自动力总成的布局。因为传统能源的动力总成体积很大。不光是发动机、变速器的提及很大,而且如果涉及四驱的话,还有分动箱、传动轴等一大堆东西。纯电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它们的电机体积很小。四驱的话也简单到“加一个电机”就好。这就让设计师的发挥空间大大提升,自然也就可以设计出更理想的外观了。

当然,这个层面新势力与传统燃油车厂推出的纯电动是一样的。但至少,传统燃油车厂这方面的经验、优势没有了。如果新势力在融资能力方面再强一点(事实上也是如此),胆子再大一点(事实上也是如此),就有可能在颜值层面反超传统燃油车厂。

新势力的大胆是把双刃剑,自然就有吸引人的一面

说到“大胆”,很多人把它视为新势力的槽点,这个咱们下回再说。其实,这个“大胆”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有吸引人、至少是吸引部分人群的一面。

这部分又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新品研发周期上,会比较激进与快速。新势力在资本的推动下,不会太受传统车企新品研发XX个月周期的禁锢,选择大干快上。虽然有人觉得这不大靠谱,但效果也不得不承认——产品感觉上显得更新潮、更未来(比同期开发的传统车企产品早一到两年上市,这个效果是必然存在的)。

另一个是技术应用上。这又大体分为两大类。一个是电池技术的应用。无论全球还是国内,大家都会注意到,新势力产品的电池技术应用是要“超前”很多的。比较极端的两个例子:特斯拉(新势力)和日产LEAF(传统车企),都属于纯电的先驱和热点,但电池技术的态度上就截然不同。

当然,由于国内“政策强行拉动”,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在电池应用上的差距没那么大——无论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推出的纯电,电池方面都挺激进的。但从局部看,差别仍然存在。传统车企在能量密度层面会偏谨慎一些,尤其是合资纯电车型,甚至谨慎得引来各种骂名。

另个技术的应用则是自动驾驶。虽然在这一块传统车企也很热衷,但从态度上,仍然是新势力更激进。特斯拉是很典型的代表了。国内的几个热门新势力,不光蔚来,小鹏、威马在ADAS这方面,用得都很high。

当然,还有分支。比如蔚来的换电——这是连特斯拉都不敢用的技术,蔚来居然敢作为主要的产品特性,并且要投巨资去弄换电站。

有人或许会纳闷:这算哪门子吸引人的点?诚然,如果你从可靠、踏实的角度看,确实可能是下期我们要说的槽点,但从数据的角度看,却是实打实的亮点。

例如看上去新潮,这个对于卖车来说太重要了。真正去在意研发周期意义的人有多少?

还有激进的电池技术,更不用说了。特斯拉的成功,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因为它率先将三元锂用在动力电池领域,不是吗?

蔚来的换电,确实吸引力一部分购买群体,这也不得不承认。

还有ADAS,别光吐槽,它对相当一部分车主的诱惑力是绝对不可小觑的。否则,怎么会有人把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看得那么金贵?

电子技术的应用确实是新势力的一项优势

新势力又常常被戏称为“互联网造车”。虽有调侃,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新势力的背景,很多是源于互联网、电子等行业。那么他们在这一领域,无论是技术、思维和创造力等方面,优于一些传统车企是完全有可能的。

同样的,这方面虽然有人吐槽,但不得不承认有人被吸引、甚至牢牢吸引。例如特斯拉的这种大竖屏、全触屏、OTA升级等等,真要是像人们说的那么不堪,怎么可能被竞相模仿、甚至很多传统车企都模仿。蔚来的那个NOMI,别说什么半夜鸡叫或者死机,创意应该说还是满满的。小鹏的车机系统,自然语音控制的效果、智能化程度,也都相当不错。

hougarden

事实上,当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结合的时候,传统车企也非常看重新势力这一块。例如广汽蔚来的合作,蔚来的价值不就是电子应用领域吗?

新品牌烧钱阶段,产品的性价比看上去不错

买车不谈价格就是耍流氓,这其实也是新势力产品的卖点之一。这倒不是说新势力的成本控制能力有多强,而是基于它们自知是新品牌,需要在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才能突破。这是事实也是新品牌、新事物的惯用做法。而新势力目前都处于融资、烧钱阶段,也有能力让它们这么去“玩儿”。这体现在消费者层面,就是“看上去性价比不错”。

例如威马、小鹏和宋EV比,都是SUV、都是续航400,开起来也都挺舒服。虽说细比之下差距存在,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并不会太在意这些。而价格,却差了不少(4-5万元)。

蔚来则是另一个层面了。在它强大的营销能力和造势之下,蔚来俨然已经跻身“豪华阵营”。一方面,它目前没有登对的传统车企对手。另一方面,即便未来有,它的价格优势必然也是存在的。

不买的原因,核心仍是信任度

卡叔看到了无数对于新势力“不屑”的看法,似乎但凡看得起新势力就是“不懂”、“无知”,这其实也大可不必。从本文的梳理可以看出,新势力的存在逻辑是存在且很清晰、很有利的。好的新势力,在足够强大的资金规模支持下,按照正确的思路运作,它们完全有可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它们的产品,当你知道其特点以后,只要契合自己的需求,也同样是可以选择的。

既如此,为何还是又有那么多人排斥新势力呢?是真的存在误区吗?还是新势力确实存在着让人顾虑的地方?这个我们下次再说。那么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的顾虑到底又在哪里呢?

其实原因要归纳起来就三个字:信任度。这是所有新品牌、新事物在刚推出时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相比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车不仅体量大、价格贵,而且还涉及人身安全,所以信任度更加成为考验消费者的一个关键因素。这种信任度很难靠宣传、数据、参数等等去说服买车人。“砸钱”此时已经不管用了,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时间——多年经营形成口碑,才能逐步获得认可。

在众多新势力中,特斯拉被排斥的比例相对最低,也是因为它上市多年,大家已经开始对其有了一定的信任度。特斯拉也用这些年的事实证明,纯电时代来临,“新势力”是可以“革命”的。

事实上,回想上期我们说到的“要买”新势力的人,如果没有特斯拉这个先例,恐怕有一半的人会转到“不买”的阵营里。

hougarden

特斯拉的成功,不仅为自己,也为其他新势力赢得了一定的信任度。只是这种信任度还不够,不足以说服大多数买车人。

那么买车人到底对哪些方面“最不信任”呢?

基础层面仍然让人难以信服

上次我们说过,纯电的革命让新势力可以“弯道超车”,但超的只是动力总成。当然,也由动力总成的革命,带来了设计等层面的突破。与此同时也说到,基础的底盘设计和调校,现阶段的行业和配套体系结合技师,是可以解决的。

hougarden

然而只有这些,对于一款车来说并不够。更何况所谓“基础的底盘设计和调校可以解决”这一点,也并非所有人都认可。

底盘层面,新势力最容易欠缺、让买车人缺乏信任的,是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且不说新势力,一些体量小一点的传统自主品牌厂商,在车型研发上还会犯这样那样的“常识性错误”。例如我们就曾经遇到过某自主品牌的四驱车型,在冰雪路面上前轮打滑时,会直接将50%的动力“瞬间、一次性、全部”分配给后轮,导致车辆出现瞬间的“甩尾特性”,这在国际一线厂商的产品上市不可能出现的(正确的方式是有一套算法,通过传感器数据来逐步分配动力,以达到最佳抓地力)。

hougarden

这只是举例,具体到“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悬挂的调校、动力的分配方式等等。不要说这种东西没有用。行车路上,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遇到。在湿滑的路面上忽然遭遇紧急避让,如果车辆的底盘系统、动力分配模式等等此时掉链子,结果可能就是“人仰马翻”。

事实上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新势力的底盘系统,在极限状态下的表现都是不让人满意的——包括特斯拉在内。这方面,它们相比同级别的传统厂商车型仍有差距。这种差距不光体现在极限安全性,也包括驾驶特性、极限过弯能力等等,但这些反而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了。

hougarden

以上这一层本质上属于主动安全,这不是靠ESP或各种ADAS就能解决的。被动安全层面,新势力同样难以让人信服。

hougarden

被动安全对于技术、经验的要求同样非常高。即便同在燃油车领域,一线厂商和二线厂商的产品都仍有差距。同样,这不是靠所谓的碰撞测试就能一一检验的。例如在车辆与铲车发生极端追尾碰撞时,是否能够瞬间“断油”、避免车辆起火燃烧,这些细节都需要厂商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研发设计流程。不要觉得这跟纯电动没关系——如何做好碰撞后对电池的防护,碰撞后如何避免电池爆燃,这比燃油车要更难、更考验技术。

hougarden

不是说所有的新势力厂商,在这些方面都一定做不好。但从“信任度”的角度,在各类事故检验之前,人们“担心”“怀疑”它们这方面做不到位,这是情理之中的。

激进技术思路进一步增加人们对于安全的信任

以上说的是基础方面的安全性。纯电还有一个最让人揪心的安全——电池安全性。关键是,这种安全同样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考验。

今年以来,连续数辆2016年的特斯拉发生电池爆燃。其中最近的一例现状还十分惨烈——不仅自身烧毁、伤及其他车辆,而且爆燃的速度远超传统车型,让驾乘者根本没有逃生的时间(幸亏此时车上没人)。更要命的是,有的爆燃事故是在毫无征兆、毫无外因、甚至都没有充电的情况下发生,让人防不胜防、心有余悸。

hougarden

反观日产的LEAF,上市至今也卖了9年、四十多万辆,却迄今为止未发生过一起电池起火事故。

关于特斯拉与LEAF的对比咱们上次说到过。很显然,在绝大多数心目中,特斯拉的名气要比LEAF大得多。感觉上,特斯拉也要比LEAF高大上得多、技术含量高得多。这种差异,恰恰体现了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在技术理解上的不同。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更注重电池密度的提升、整车性能的提升。诚然,通过特斯拉的强大技术,它确实在实验室的状态下将这些都“驾驭”了,也为特斯拉赢得了无数光环。但“凡是的两面性”却在安全层面给它不停的“上眼药”。伴随着特斯拉车辆年头的拉长,还会不会有更多的“雷”,其实是很多人在担心和顾虑的。所有这些,都在影响着人们对于新势力电池安全层面的信任度。

LEAF则是传统厂商面对纯电态度的一个典型代表。它更追求平稳、实用,力求做个暖男型、主妇型的居家用车。性能上不追求极致,电池技术上也是求稳为主。虽然续航里程差一点,加速慢一点,但在电池安全层面却赢得了口碑和信任度。

不光LEAF。最近传统厂商推出的一些车型,包括奥迪e-tron、奔驰EQC等等,在电池、续航、加速等方面的指标都乏善可陈,大抵也与这种理念上的差异有关。

类似的例子在国内其实也存在。例如蔚来和比亚迪。前者上市时间不长,保有量不大,但“烧”的新闻却已不止一条两条。其中,也存在并非碰撞事故导致的起火。反观比亚迪,(纯电)上市时间够长、保有量够大,但除了早期的碰撞起火以外,并无太多这方面的新闻点。

常规项目上,其实也存在信任度问题

以上说的,基本上是围绕安全展开。这也是作为车辆这种影响人身安全的产品,最被买车人关注的点。这个点的信任度达不到足够的高度,想让多数人“买买买”确实是很难的。

hougarden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的常规项目,新势力造车也存在信任度问题。这些,一说大家都明白,咱就“点到即止”了。

耐久性。这同样是需要时间检验的项目。新势力怎么说,也很难获得买车人足够的信任度。

细节设计。新势力的产品,在一些细节上的被吐槽几乎已成为常态。现在还稍好点,尤其是早期。包括“鼻祖特斯拉”在内,车内各种不可思议的设计遭到吐槽。为什么?创新是有可能,但更多的是对整车设计经验的缺乏,很难把创新与“人机工程”的问题平衡好。

售后也是很多人对新势力造车顾虑的地方。虽然新势力在售后上的承诺都很给力。动不动终身维护之类。但是买车人担心的是:你这不是传统大厂,好多连工厂都没有。这种纯粹靠资本“忽一下”堆积起来的企业,看着规模不小,但并不能获得买车人的信任。大家担心,看上去风光的XXX,说不定哪天就跟“小黄车黄了”似的说没就没了。到时候不光售后是问题,保值也是个问题。

总结:

新势力这个话题太大,不可能是咱们这短短一文章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在这里,顶多也就是一个“大致梳理”。

无论你是选择“买”还是“不买”,有一点必须承认,新势力的存在已成为必然,而且它们还会继续存在下去。这其中,某些厂商最终成长为“革命者”也并非没有可能。

而且文章中说到的“买”的因素和“不买”的因素,也是一个总括。它们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的新势力厂商,也可能不适用于新势力厂商发展的所有阶段。伴随时间的推移,“新势力”也可能渐渐演变成“旧势力”。

所以,抛砖引玉,一同讨论吧。关于这个新事物,话题是不可能完结的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