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激》变“速基”:好莱坞硬汉还能取悦中国观众么?
在被环球定义为犯罪动作片后,《速度与激情》系列一直保持着每两年一部的速度上映。在该系列全球票房迈入50亿美元的大关之后,环球却突然宣布,第9部将推迟到2020年5月上映,这中间一年的空档期,先用一部番外来吊吊观众口味。
于是就有了这部以“霍布斯和肖”为主线的《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以下简称:《特别行动》)。
北美市场早于内地开画,影片烂番茄指数67%、IMDb6.8、Metacritic评分60,仅仅只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而到了内地市场,该片在豆瓣评分为6.4分,是系列电影中评分最低的一部。
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的票房走势,《特别行动》首日就拿下2.53亿票房,3天票房直逼7亿,加入“10亿豪华套餐”只是时间问题。
这部囊括了巨石强森、杰森·斯坦森两位猛男,又顶着《速度与激情》前缀的激情外传,几乎在用满屏的炮火和肌肉证明着,当一部电影集结了人物塑造站不住脚、剧情逻辑bug百出、想象力极度匮乏等问题的时候,观众还能够为了“爽”而走进影院。
暑期档正酣,《哪吒》应付不及的下半场交给了《特别行动》,不过《特别行动》是否能够延续系列正片的辉煌,似乎依然存疑。
当大场面成为唯一的主菜,“速度与激情”变成了“困意和乏味”,走进影院的观众似乎都想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在看“硬汉”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硬汉联手:票房与话题的加持
巨石强森和杰森·斯坦森,好莱坞杰出劳模,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两位硬汉凭借身体素质的优势,几乎轻而易举地就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
在好莱坞人气日渐高涨的巨石强森,已经开始在各类传统商业大片中担当绝对主演,而他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也随着主演作品的上映速度而水涨船高。除了加盟《速度与激情》系列,近年来,由他担当主演的电影《末日崩塌》、《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狂暴巨兽》、《摩天营救》,分别在内地市场拿下了6.29亿、4.91亿、10.03亿、6.69亿票房,出色的动作功底与频繁的曝光密度让“巨石强森”这个名字成为了宣传方百试不爽的“金字招牌”。
杰森·斯坦森在内地成名要比巨石强森早很多。事实上,从《宇宙追缉令》、《游侠》到《敢死队》系列,杰森与李连杰有过多次合作,这让他与中国市场保持着天然的亲近感。随着《速度与激情》系列、《机械师》系列在内地上映,高产的杰森·斯坦森迅速走近中国观众,其标志性的光头被拿来与人民艺术家郭达相提并论。
去年,由杰森主演的中美合拍电影《巨齿鲨》杀入暑期档,拿下近10.52亿票房,侧面印证了“杰森·斯坦森”这个名字从系列动作片中剥离之后,吸金能力也丝毫不弱。
因此,由两个人联手主演的《特别行动》成为《速度与激情》宇宙推出的第一部衍生电影,中国市场无疑是环球瞄准的一块巨大蛋糕。根据《好莱坞报道》,部分分析师已经开启了乐观展望:“《蜘蛛侠:英雄远征》之后,中国市场还没有好莱坞动作大片上映,中国观众积压的需求会在接下来的大片身上爆发。除此之外,《特别行动》在9月也不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打造一部爽片需要几个步骤?《特别行动》的导演——动作演员出身,并且执导过《死侍》与《疾速》系列的大卫·雷奇一定深谙其道。
在《特别行动》中,导演让巨石强森和杰森·斯坦森担起了拯救世界的重任,这两个在前作中对垒的角色史无前例地开始合作了。巨石强森扮演的霍布斯仍然是一贯擅长的“铁汉柔情”,杰森·斯坦森则是“我红颜无数,但我妹才是唯一”的好哥哥。导演甚至希望让两位硬汉在拯救世界的同时,还能顺便打个嘴炮卖个腐,超英粉和腐女粉两手一起抓。
事实证明,导演还是过于自信了,“萌贱英雄”并不适用于每个角色,尤其是一看就人狠话不多的肌肉猛男。观众喜欢“死侍”,但未必会待见两位喋喋不休的光头大汉,霍布斯和肖从见面就开始互相拌嘴,且大部分都是对剧情推动没什么帮助的废话,这让观影之前奢望两人能够擦出火花的娱Sir大失所望。
《特别行动》在情节上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几乎还是一贯的好莱坞叙事套路。
而打斗密度却是前所未有的高——几乎从开场一直打到影片结束。街头飙车、密室格斗、群体对决、高楼速降、飞机吊机车,137分钟的电影打斗时间可能久占了三分之二。
导演期望能在《特别行动》极尽可能地放大主演的优势,然而一阵又一阵毫无灵魂的打斗除了让观众脑阔疼,似乎也没有其他的意义了。
霍布斯和肖,还不如各自美丽,从此不复相见。
既然硬汉除了打就是打,那为什么观众还要看?事实上,在好莱坞,“硬汉”电影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一方面,它满足了观众对于素人英雄的幻想,另一方面,对于有着回收成本压力的商业电影来说,“硬汉”形象能够在话题上对影片进行加持。
幻想英雄:好莱坞的“硬汉”文化
在好莱坞的商业逻辑中,所有的巧合不过都是时势造英雄。
1980年后,史泰龙开启了属于他的硬汉时代。彼时,作为美国二十世纪中期最重要的类型电影——西部片已经开始日薄西山,在经历越南战争之后,美国的反战思潮涌现,以战争为主题的电影开始出现并受到极大关注。《第一滴血》便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想想看,如果出现这样一个角色,能够同时拥有西部牛仔的野性阳刚和美国大兵的健美体魄,辅之以战后创伤的脆弱症状,观众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史泰龙饰演的越战老兵约翰·兰博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古希腊悲剧英雄色彩的人物,这个角色毫无疑问击溃了当时的大众情绪,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英雄投射——他是美式英雄主义的具象浓缩,也是对抗战争的脆弱个体。
影片强调“反战”,但大部分场面仍以正面表现战场为主。好莱坞成功将长期以来积累的西部片受众导流到了战争动作片中,《第一滴血》的票房在北美连续三周荣登第一名,票房相当成功,片方也顺势开启了续集连载。“硬汉”自此形象一炮而红,开启了而后的独当一面。
《第一滴血》之后,好莱坞“硬汉”形象开始不断变体。
1983年,当时还是一位B级片导演的詹姆斯·卡梅隆会见了阿诺·施瓦辛格。在最初的设想中,卡梅隆想要拍摄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科幻电影,其中有一位机器人杀手的角色,既要能够安全隐藏在人群中,又要有绝对的恶棍魄力。
施瓦辛格的出现,让卡梅隆改变了原来的设想。他发现,施瓦辛格健美身形带有某种神秘、华丽的特质,可以给影片黑色电影的氛围带来不一样的化学反应。两人合作完成了电影《终结者》,而施瓦辛格饰演的机器人T-800则成为了好莱坞银幕史上最著名的角色之一。
科幻类型与硬汉形象的结合,让观众发现自己对于这个反派杀手T-800竟然有了短暂的道德偏移,这种情感认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终结者》系列的成功。
“电影的美妙之处在于,并不一定啥事都必须符合逻辑,而是只要看起来像真的就行。如果观众们喜欢一部电影,他们并不在乎其中事情的可能性。”日后,卡梅隆谈起选择施瓦辛格作为《终结者》的主演,如此说道。
步入90年代,新兴的犯罪动作电影开始逐渐受到主流市场关注,“硬汉”电影也随之迈入了巅峰时期。一些好莱坞影星开始专注走硬汉路线,拍摄了许多以“孤胆英雄”为主题的电影。
比如,由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虎胆龙威》系列,梅尔·吉布森的《致命武器》系列,史蒂文·席格的《潜龙轰天》系列等等,除了系列电影之外,他们各自参演的单部电影大多也以放大自身体型优势为主。
到了千禧年之后,老牌硬汉们纷纷步入了中老年,身体素质限制了他们在这样高强度动作电影中的发挥,而曾经叱咤风云的系列“硬汉”电影因为得不到优质改编,也逐渐在电影市场失去优待。
《速度与激情》的横空出世,一定程度上承接了“硬汉”电影的衣钵,而范·迪塞尔、杰森·斯坦森、巨石强森则成为了新时代的“硬汉”代名词。《速度与激情》系列是好莱坞极少数渐入佳境的系列电影,观众对于“赛车”这种新生类型的迷恋促成了第一部的成功,随着长达多年的剧本方向校准,《速度与激情》逐渐凭借“硬汉”、“飙车”、“犯罪”等视听元素挤入了好莱坞A类大片的门槛。
中国观众:硬汉是个综合体
在被温子仁与保罗·沃克的去世重新定义之前,《速度与激情》中的“硬汉”代表的是一种视觉奇观,范·迪塞尔等人虽不再以90年代电影中“单打独斗”的形象出现,但他们上天入地、飙车枪战照样无所不能。到了《速度与激情7》中,主人公们开始在与兄弟、家庭的互动之中收获人物弧光。
这也让中国市场展现出对《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的无限优待。2015年,《速度与激情7》在内地收获24.26亿票房,2017年,《速度与激情8》揽下了26.70亿票房,相比起系列前作,这两部电影的票房几乎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可以说,系列第7部成功打开了内地市场。导演温子仁凭借的并不是一以贯之的大场面、纯特效的堆砌,而是穿插其中的、细腻的人文关怀,这种对“硬汉”形象的反面诠释,正是切中内地观众的秘密武器。
中国观众并不喜欢完美的英雄,而是喜欢英雄作为平凡人的瞬间。
好莱坞有好莱坞的叙事逻辑,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对于“硬汉”的幻想最先来源于李小龙,其次是香港电影的浪漫主义警匪电影。纯粹的暴力宣泄是不被推崇的,传统思维奉行的“温良恭俭让”让编剧必须得为武力找个合理的理由。
因此,在内地电影市场,导演们常常尝试将“硬汉”元素与其他电影类型挂靠,以进一步扩大它的商业优势。
2016年,主旋律商业电影《湄公河行动》上映并拿下了11.86亿票房,在引爆档期的同时也把关于电影类型的讨论推向了制高点。这部有着彭于晏、张涵予两大硬汉加盟的电影,最突出的就是影片所展现出的“男性气质”。
这种男性气质是美式“硬汉”电影和香港警匪电影的混合产物,用来象征中国警察的战斗精神和“中国崛起”的政治寓言,因此《湄公河行动》被赋予了崇高的含义。林超贤也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随后推出的《红海行动》同样取得了票房成功。
此外,吴京也成为了内地不折不扣“硬汉”代言人。《战狼2》中主人公冷锋的女友龙小云被杀害构成了他寻找复仇的直接因素,《流浪地球》中对于家庭和祖国的两难成为刘培强一生的遗憾。“硬汉”的人格弱点或许是他男性气质的缺口,但这一缺口也恰好是观众情感认同的入口。
如果想要冲破中国观众的心理防线,硬汉电影只有打斗是不够的,观众很快就会对特效产生审美疲劳,也会对荷尔蒙催生的观影体验感到质疑。虽然《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一定程度上开创硬汉电影的新类型,但伴随影片的争议之声,也从未有断过。
好莱坞想象力日渐匮乏,如今番外《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也落入了“只铺场面,没有灵魂”窠臼,这让人不得不担心它的后续发展。“硬汉电影”只有硬汉,到底还能在中国市场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