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初老症患者关于去哪座城市的思考
最近我明显地感觉到,30岁对于“诗和远方”来说是个尴尬的年纪。
大学毕业该出门闯荡的年纪我忙着恋爱,回过头才意识到身边朋友要么出国,要么扎根北上广,要么可劲在异乡折腾够了心平气和回到家乡——重庆。
只有我,一直守着家乡的三寸土地,没离开过。
重庆很好,2019年上榜了新一线城市,这里有父母,朋友,工作尚可,日子安逸,可我渐渐发现,我无法在这里成就自己。
我想做艺术策展人,可重庆是文化沙漠。
对艺术的接纳似乎才刚起步;这里也不那么鼓励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人去做自己,身边随时充斥着各种声音打压你。
这些年我终于意识到:这种“稳重”不适合我,我想去和我心境相符的城市,过真正想要的生活。
出名要趁早,出门更要趁早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气质,而这些气质,恰恰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能在这里做成什么事情。
Paul Graham在讨论城市的文章《市井雄心》里说,城市在向你发出信号。
如果你有野心,走出去获得选择的筹码;如果你信仰平凡,走出去收获回来的笃定。
高三填志愿,我和好友一个报了离家近的成都,一个报了北京。
我对他的北上广情结特别不屑,直到多年后他冒险归来回到家乡,我开始向往起繁华的纽约时,才明白:
而宅在家乡的我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不断压制内心跳动不安的出走欲,要么顶着巨额的沉没成本,屠龙上路。
这两个选项都让我为难,因为
我后悔没有在更年轻的时候换一座城市生活,因为即使最后无功而返,也至少得到了一个回家安心过日子的答案。
有天,我看到一段话:
一瞬间,我像浑身过电,泪流满面。
这不就是我在找的地方么?
我喜欢自由和各种可能性,拒绝一个工作做一辈子,而这些都让我在略显闭塞的家乡像个怪胎。
我一直在找的,就是一座能对我说出“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的城。
人年轻的时候大概真的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趁年轻,抓住每个机会去试错,后悔的概率会无限降低。
我想,要用力玩、用力工作,去上海生活吧,它会暗示你“work hard,play harder”。
白天,街上匆匆走过的白领,健步如飞的老太太,神采奕奕的小年轻,浑身都透着一种“知道自己在哪儿,要往哪去,要干什么”的警醒劲儿。
可一到休息日,所有人又好像换了一副面孔,咖啡厅,美术馆,公园,大街小巷都用尽全力与生活坠入爱河。
如果你不愿意全身心扑事业,奋斗之外还保有一颗热爱花鸟风月之心,去苏州。
台湾诚品把大陆首店选址在这里不是拍脑门决定的。
苏州民营经济发达,在这里拿着一线城市的工资,享受二线城市的物价,过一线城市的生活,还有29元27分钟直达魔都的便捷交通。
而文艺的生活,则非杭州莫属,昼夜下的西湖可以无限击中你内心最柔软处。
这座睁眼即是风景的城市温柔到你可以在街上闭着眼过马路,因为汽车是无条件给行人让路的。
至于到底苏州还是杭州?无所谓吧,反正都包邮。
如果你天生喜欢慢生活和烟火气,我提名成都。
它慢而不怠,中国再没有第二座城市像成都一样拥有如此鲜明的本土文化,却依然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能力和野心。
图片来源:知乎
《第一财经周刊》曾评选城市生活舒适度排行和职场人最想去的非一线城市,成都均名列第一。
而如果你是女生,想体验下在全中国女性地位最高的城市生活是什么感觉,我劝你来重庆,毕竟全中国恐怕只有重庆,“妈老汉”(方言:“父母”的意思)里的妈是排在第一位的。
而如果你是男生,想体验江湖侠气和手起刀落,也赶紧的。为什么?放张图请随意感受一下:重庆李子坝梁山鸡开店宣言:缺斤少两死全家
至于到底选重庆还是成都,无所谓吧,反正来了都是要长胖的。
真正了解一座城市需要碰撞,不要一言不合就分手!
想要真正亲近一座城市,需要时间,还需要不断了解和磨合。
去一座城市旅游三五天,那叫一见钟情,头脑发热。
呆上3个月,新鲜劲儿也还没过。
呆上至少一年,你开始落地的生活,好的坏的都见识过,才有资格说适不适合。
一位博主说她多年前跟着男友去广州,人生地不熟,又吃不惯清淡的粤菜,对嗜辣如命的她来说简直要命。
结果她一住就是10年,跟男友分手了也没搬走。
留下的原因,也还是因为食物。
她到现在也不觉得粤菜好吃,但广州的饮食文化让她爱上这座城市务实诚恳的气质。
粤剧里男孩被人拳打脚踢落魄街头,广州女生的安慰方式是默默把男生带到厨房,递给他一大碗好吃的,说你慢慢吃,还有。
她被感动了:真正经历过低潮的人,会明白落魄时一大碗菜和饭的力量是多么触动。
那之后,她发现这种“务实”体现在方方面面:
社交人情上,广州人永远是“你不欠我,我亦不欠你”。
结婚办酒席,主人家说红包“意思一下就行”是真的意思一下,50块到200块随喜,末了办酒之人还给在座每位包20块的小红包,以示谢意。
他们看重自己的东西,但也爱惜别人的东西,不浪费,不浮夸。
还有一些城市,比如北京。
天使与恶魔气质并存,容易让你第一眼心生抵触,很可能就此错过。
你得有眼光,还得有耐心,把它们一层层掰开,享受甜美的内核。
也许是皇城根儿天生的底气,它时刻透着别处罕见的傲慢,心安理得地忽视生活在其中的人。
很难想象7万一平的小区方圆三公里没有一家便利店,20点以后出门想买瓶水都难。
整座城市的外观也看起来…说好听点叫接地气,说难听点叫土。
可一旦跨过这个尴尬期,你又会非常喜欢它。
它粗糙的另一面,是“开心就好”的幽默。
它是一座真正“我不在乎你在做什么”的城市,给身处其中的人提供最多的空间和最顶级的机会。
在这里,你可以遇见各式各样的“怪人”:38岁不婚的swing中年,23岁就抑郁的小年轻,开放式婚姻的艺术家夫妇,每工作半年赚够生活费就去东南亚浪两年的记者。
没有人评判你。
北京任你折腾,它确实不喜欢迎合,但也不会刁难你。
缘起要一往而深,缘尽就离开别留恋
但依然有些城市,是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去到那里,最终还是选择离开的。
因为选择会出错,那就得修正。
Jing从小就喜欢日本文化,更喜欢东京的繁华和机遇,于是从上海来到东京。
然而她万万没想到在东京的日子也能过成温水煮青蛙。
日本经济的鼎盛繁荣期已过,现在是靠着前期积累和良好教育系统在支撑稳定,人均GDP20年都没变化,她没机会加薪。
另一方面,阶层固化严重,论资排辈文化严重,虽不用担心被裁员,完全没有上升空间啊!
最后Jing发现,东京没有错,只是她晚来了20年,现在的东京给不了她想要的。
于是第六年,她离开了。
找错地方了,没关系啊,继续找呗。
不管你生活在哪里,都应该知道,这还远远不是终点。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
我们走遍世界,就是为了找到这座城市,和其中隐藏的答案。
人人都是上帝失手打翻的棋子,一出生就随机散落到世界各个角落,所以你得主动上路,才能找到你的应许之地。
不管最后找没找到,找的过程都很重要,说到底,人都得靠自己成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