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值得阿里和腾讯重金争抢吗?
昨日(3月20日)有媒体曝出,淡马锡考虑作价30亿美元,出售屈臣氏10%持股。知情人士透露,腾讯可能会联手一些投资基金共同对屈臣氏的股份发起收购。
淡马锡让出的股份也吸引了阿里巴巴的兴趣,据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潜在买家将受邀参加本月的管理层介绍会。估值预期差异是让交易难以达成的主要原因,而淡马锡仍有可能决定保留股份。
- 1 -曾经的扩张、现在的下滑
即便如此,屈臣氏在中国大陆的跌势收窄情况,还远没到市场回暖直至重新探索出一条稳固、成熟的新商业模式。
这与屈臣氏在中国30年来高歌猛进的发展历程,相比的尤其明显。
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开出第一家门店。同时,这个门店的开出,也被看做是中国内地美妆护肤及保健品类零售业的起点。
到了2010年,屈臣氏又将目标放眼到中国大陆,开始在中国市场的大规模开店布局。
屈臣氏集团将市场中心从全球转移至中国内地的操盘手,正是罗敬仁。这一年,屈臣氏开始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快速扩张。他在任的10年间,后来业内人士称为屈臣氏中国的“罗敬仁速度”时代。
屈臣氏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欧两大洲市场,首屈一指的美妆个护品知名连锁品牌。
- 2 -屈臣氏“作”出来的问题
政策监管层对“药妆”的管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行业的发展。
35%的扣点或许只是特例,但屈臣氏的零供关系应该是比较紧张。
盒马CEO侯毅曾在去年的供应商伙伴大会上特别谈到过,长久以来国内零售行业以柜台出租为主流,很多传统零售商不承担经营,靠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堆头费、促销费、新品费等等名目繁多的渠道费用赢利。
此外,侯毅还表示盒马已经全面推行买手制,生鲜已经全面实现了,接下来推动标品团队全面买手制。“高街高参”曾对盒马APP和屈臣氏APP的美护百货品类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有所重合。
曾有媒体发文表示,从长江和记实业公司(屈臣氏母公司)发布的2017年中期财报来看:屈臣氏的消费者数量呈减少趋势,目前屈臣氏主要靠开新店做营收增长,而老店应该是在拉低财务数据。
屈臣氏在一二线城市的覆盖已趋完善,三、四线城市是其主要扩张区域。也就是说,屈臣氏在逐步失去一、二线消费者的青睐。
从上可以看出,屈臣氏在中国内陆的发展,内外堪忧。体现在品牌老化,权威消解;营销方式过时,服务理念滞后;盲目扩张,运营失调。
- 3 -屈臣氏转型
2017年高宏达上任救火后,依然延续着罗敬仁门店快速扩张的打法,但此时的他让屈臣氏拥抱互联网的态度更为“积极”。他的策略调整,让同店的数据回升,这显示高宏达对屈臣氏的改造是有成效。
2018年8月10日,高宏达在屈臣氏HWB健康美丽大赏活动中,公布了屈臣氏中国的战略——“中路策略”。
屈臣氏由高宏达接受后,门店的迭代周期逐渐缩短。这意味着他更能顺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门店的更换时间相比第五代更短。
门店不再采用全国统一的风格,而是结合不同的地区作出调整。2017年,意在吸引年轻人的第八代门店,定位“Generation Young”,想要吸引年轻消费者,扭转消费群体老龄化的态势。
同时在第八代门店中,高宏达严格限制了BA(品牌商导购员)的入场。
高宏达上任后推行的第二个大转变,就是让屈臣氏门店有侧重分级的同时,增加门店进口品牌及独家品牌商品的比例。
高宏达称:“我们目前在多个类别都拥有最广泛的进口产品可供选择,在某些类别,进口商品销售额占比高达30%。进口展品支持着高端化产品策略。大量的进口商品由屈臣氏独家销售。”
电商和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渐渐封顶的时候,屈臣氏才开始布局线上,显得为时稍晚。
2017年,屈臣氏中国开始打通线上线下的渠道,以及天猫旗舰店与屈臣氏的会员积分系统。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也盘活会员在线上渠道的购物数据。
显然,在高宏达的带领下,屈臣氏逐渐走向年轻化。但是,时隔多年,消费者就美妆护肤类的购买渠道已经不仅仅只有屈臣氏了。屈臣氏在阵痛下变革了,同时消费者也随着改变了,整个市场格局也变了。
也就是说,今天屈臣氏呈现持续下滑,但又不得不承担努力的遏制下滑态势的矛盾状态,终其原因还是中国市场的竞争难度和考研程度,走到了历史空间复杂的时期。
- 4 -屈臣氏要卖!阿里买?腾讯买?
阿里在新零售期间完成对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大卖场和商超这类综合实体商业体的投资布局后,导向垂直品类和下沉市场的苗头愈发凸显。先来看去年阿里巴巴的几个投资案例:
2018年6月,社交电商平台小红书完成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30亿美元。本轮融资中,小红书引入了重要投资方——阿里巴巴。
2018年10月,阿里巴巴集团20亿元战略投资酒类垂直电商1919,阿里巴巴持股约29%,成为1919第二大股东。
腾讯在2018年对零售领域的投资,也凸显出对细分领域的意图。此外,在腾讯组织架构调整之后,着重强调ToB业务,运用微信生态里的工具,对零售商进行赋能。
从这也能看出,不管是“渠道为王”,还是“商品为王”,最终落脚点依然是“用户为王”。而垂直细分,在现阶段更能吸引消费者,达到重新聚拢用户,将流量再次洗牌的效果。
在给实体零售赋能(升级改造)这方面,阿里和腾讯都有足够的优势。
然而从屈臣氏此前的自救方式来看,它似乎坚持的是一套“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理念。从获取用户来看,屈臣氏采用的是分散式的获取方式,如与小米合作、与网易严选合作、与腾讯合作成立百佳永辉等。
从这体现出另一个共同点:屈臣氏自救的过程,对集团外部的拥抱大于对内部的改造。
屈臣氏是不是可以考虑引进新的合作伙伴,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运营方式以及供应链等方面进行改造呢?
综合上文对屈臣氏现状的分析和价值的梳理,也可以看出屈臣氏确实也值得阿里或者腾讯去争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