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红火,腰部匮乏,进入Vlog赛道的新参者出路在何方?
也许,当国内的Vlog找到一种更本土化的方式,才能称之为“风口”,而身陷其中的Vlogger们,又该如何从当下的现状中突围呢?
从零到红利期2016年的上半年,当后来被平台们推为“中国Vlog第一人”的冬瓜,第一次有了想要在国内平台尝试Vlog的念头时,他还在好莱坞实习。彼时这一品类已经在海外大火,但在国内,Vlog几乎等于零。
但初期的快速增长并没有让冬瓜的粉丝量在2016年滚出更大的雪球,“几乎为零”的环境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
对Vlogger来讲,直到2017年下半年,这一品类才有了蠢蠢欲动的迹象。
与之相对的却是,过去两年时间内保持着日更的冬瓜,因为结束学业回国工作,在这一年停掉了更新,导致粉丝量仍然停留在十万的量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刚好错过了红利期”。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认为Vlog的风不过是平台虚捧,但对身处其中的Vlogger们而言,平台的扶持无疑带来了真正的红利期。头部平台的持续发力将这个品类推到台前,一面是粉丝量的快速增长,一面是品牌对Vlog的逐渐认可。这批踩着红利期起来的Vlogger,不仅收获了知名度,在变现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广告主找上门来。
竹子调侃道,几年前她在伦敦,在投行工作的男朋友会经常请她去高级餐厅吃饭,但现在情况正好反了过来。“我不能说具体是多少,但现在我赚的钱肯定是要比普通白领多得多。”新入局者蜂拥而来,但红起来的很少越来越多的Vlogger开始涌入到了这个赛道,微博认证的Vlogger目前达到了3000+,官方甚至开设了Vlog学院,邀请知名Vlogger担任老师,每一个知名Vlogger都会在几百人的大群里讲课,向这些新手Vlogger传授技巧。但红起来,却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井越在2017年时说过一句话:“目前国内三个顶尖的Vlogger分别是王晓光(cbvivi),飞猪和井越,过了半年我们发现还是只有飞猪,王晓光和井越。”
史里芬认为,造成这种巨大鸿沟的原因,还是因为国内的创作题材和创作主体创新性的匮乏,而这种匮乏,和入门者们在Vlog上的认知错位不无关系。
回溯一下Vlog 的两种定义,Video Log或者Video Blog,前者意为视频日志,后者意为视频博客,按Vlogger冬瓜的解释,更像是具有主题性的生活小电影。
因此在B站的Vlog专区,学习、健身、化妆、逛街、出门和朋友吃饭等日常内容屡见不鲜,多数Vlog和Vlog之间的区别似乎不过只是UP主的差异,而非情节。
史里芬把他迅速走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归结到对创作题材的突破,但这种突破并非一定要非常猎奇,即便是日常生活中同样也可以找到新鲜的角度。正如另一位Vlogger冬瓜所说的,尝试着用镜头将无聊的事情拍得发光发热,并在其中像做综合性脱口秀一样输出你的价值观。本土化?Vlogger路途漫长
当然,并不是说Video Blog就真的非常难以和其他类型的短视频区分,整体真实、自我叙事、人格化等都是区分它和短片的几大依据。
在国外,大部分Vlog时长集中在10-20分钟左右,但是在国内,无论是平台的引导,或是观众被短视频风潮浸养的口味,似乎都更偏爱10分钟以内的Vlog。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Vlogger会慢慢地把自己Vlog的时长缩短到这个区间。而正如音乐短视频在国内的先例,创作者们要想在这片蓝海当中有所突破,就必须打破原有风格和内容的限制,去挖掘接地气、有意思的本土文化和生活,才有可能打破小众的魔咒,让Vlog这个市场在中国适应水土。这种突破,一方面从现有的Vlogger来看,他们需要走出自己的房间,向真实的外界环境延展自己的创作,而不只是困囿于原有的真实生活。
头部平台的持续发力将这个品类推到台前,一面是粉丝量的快速增长,一面是品牌对Vlog的逐渐认可。这批踩着红利期起来的Vlogger,不仅收获了知名度,在变现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广告主找上门来。
竹子调侃道,几年前她在伦敦,在投行工作的男朋友会经常请她去高级餐厅吃饭,但现在情况正好反了过来。“我不能说具体是多少,但现在我赚的钱肯定是要比普通白领多得多。” 越来越多的Vlogger开始涌入到了这个赛道,微博认证的Vlogger目前达到了3000+,官方甚至开设了Vlog学院,邀请知名Vlogger担任老师,每一个知名Vlogger都会在几百人的大群里讲课,向这些新手Vlogger传授技巧。 但红起来,却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井越在2017年时说过一句话:“目前国内三个顶尖的Vlogger分别是王晓光(cbvivi),飞猪和井越,过了半年我们发现还是只有飞猪,王晓光和井越。” 史里芬认为,造成这种巨大鸿沟的原因,还是因为国内的创作题材和创作主体创新性的匮乏,而这种匮乏,和入门者们在Vlog上的认知错位不无关系。 回溯一下Vlog 的两种定义,Video Log或者Video Blog,前者意为视频日志,后者意为视频博客,按Vlogger冬瓜的解释,更像是具有主题性的生活小电影。 因此在B站的Vlog专区,学习、健身、化妆、逛街、出门和朋友吃饭等日常内容屡见不鲜,多数Vlog和Vlog之间的区别似乎不过只是UP主的差异,而非情节。 史里芬把他迅速走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归结到对创作题材的突破,但这种突破并非一定要非常猎奇,即便是日常生活中同样也可以找到新鲜的角度。正如另一位Vlogger冬瓜所说的,尝试着用镜头将无聊的事情拍得发光发热,并在其中像做综合性脱口秀一样输出你的价值观。 当然,并不是说Video Blog就真的非常难以和其他类型的短视频区分,整体真实、自我叙事、人格化等都是区分它和短片的几大依据。 在国外,大部分Vlog时长集中在10-20分钟左右,但是在国内,无论是平台的引导,或是观众被短视频风潮浸养的口味,似乎都更偏爱10分钟以内的Vlog。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Vlogger会慢慢地把自己Vlog的时长缩短到这个区间。 而正如音乐短视频在国内的先例,创作者们要想在这片蓝海当中有所突破,就必须打破原有风格和内容的限制,去挖掘接地气、有意思的本土文化和生活,才有可能打破小众的魔咒,让Vlog这个市场在中国适应水土。 这种突破,一方面从现有的Vlogger来看,他们需要走出自己的房间,向真实的外界环境延展自己的创作,而不只是困囿于原有的真实生活。新入局者蜂拥而来,但红起来的很少
本土化?Vlogger路途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