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
繁體中文(台灣)
分享

中国网民迁移记

转载作者: 极客公园
中国网民迁移记
摘要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zz,经授权发布。

作为现实生活的扩展空间,这些社区不只是镜像,也是另一种生存形态「本身」。

「你是 GG 还是 MM?」,这句古朴又真诚的问候曾在十多年前花花绿绿的大脑袋显示器屏幕上此起彼伏,那些第一次即时连接了天南海北网民的聊天室,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中人声最鼎沸的场所。

「不同意斑竹的观点……」,这当然不是在跟一株植物锱铢必较。当即时聊天的属性无法满足网友们对全民讨论的需求时,论坛开始风靡网络,那里聚集了百花齐放的声音,也孕育出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网络事件。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大喊「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百度贴吧,文艺青年自留地的豆瓣,怀抱各类问题咨询「元芳,你怎么看?」的微博,先后粉墨登场。随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爆发,更是催生了繁杂的新生网络平台。而这些平台在新旧文化的包裹下,为年轻人提供了发展独有精神文化的空间。

流行在这些网络平台中的精神文化具备着某种不连续性,并随着网络平台的更迭被新鲜的力量覆盖。曾经盛行在聊天室里的流行语,在博客时代便不再出现;而那些校内网里一时无两的网红,多数也没能全身转移到新浪微博中去。快节奏的网络时代,或许人人都患上了健忘症,就像昨天的热点明天就鲜有争论,过去的产品后来也无人问津。

今天,我们借着「科技点亮商业 30 年记」专题的契机,一起回顾那些年承载了不同年代的年轻人活力的网络家园,看看二十年前网络社交是什么状态,十年前草根力量在什么地方崛起,现在的舆论中心又迁移到了哪里。

天涯社区(1999 年)

hougarden

在说天涯社区之前,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社区这种形式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得到广泛应用,应该要从 1998 年 3 月创立的西祠胡同开始。而将这种基于 BBS 的论坛式社区发扬光大的,就是至今仍在运营的天涯社区。天涯社区在 2007 年时就已经划分了 400 多个论坛板块,用户可以在不同主题的板块中自由发表相关内容的帖子,其他用户可以在下面跟帖,最新发生跟帖的帖子会被前置到板块中帖子列表的前排,由此热点文章便会自动保持在板块中最显眼的位置,一直持续到热点散去或是有了更为精彩的帖子。

在社区管理方面,天涯社区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每个板块都设有「版主」,这种管理职务由民间力量组成,通过用户申请官方审核而来,承担着运营该板块内容的责任,日常工作诸如删除不相关/违规内容、封禁违规帐号、设置精选推荐、发布板块公告等。在板块之上又设置了元老院、议事广场、站务委员会等机构,其中成员皆由用户推选及官方审核选定而来,根据这些复杂的管理层级设置,也在侧面反映了这个网站社区属性的完整性。现在天涯社区还在正常运营中,若是想细细观察尽管前往官网亲身体验,这些完备的社区属性也影响了包括百度贴吧在内的很多产品,基本上也成为了论坛式社区标准样式。

在发展过程中,天涯社区也增加了个人空间、相册、部落、博客、问答、文学等功能,不过这些更像是恐为人后的亡羊补牢,并未对用户的社区活动习惯产生实质上的影响。

hougarden

不同于西祠胡同的地域性与松散的管理,天涯社区依靠成熟的运营在本世纪初成为真正意义的主流社区网站,而在这里,用户自主生产内容、自治社区秩序的模式让大多数中国网民第一次有了向全网发声的能力,从 2005 年开始,传统媒体甚至开始报道发生在网络社区上的新闻,标志着当时还称之为「草根」的力量走向了公众视野,每个人都有表达权、每个人的表达也都能获得传播的空间,这些在传统媒体时代难以解决的效率问题,今天早已习以为常。可以说,从以天涯社区为首的网络社区成型开始,中国社会的舆论传播变得越来越迅速,去中心化的特点愈发凸显。

因天涯社区引发广泛传播的著名网络事件:

- 朱令铊中毒事件

- 周公子大战易烨卿

- 陕西华南虎事件

-《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知名网文也都在天涯社区首发连载

ChinaRen(1999 年)

hougarden

与天涯社区不同的是,同样在 90 年代末诞生的 ChinaRen 并不以论坛为功能核心,而主要以公共聊天室为据点(设想「GG」「MM」此起彼伏的场景……),扩展游戏、主页、日志等模块,甚至还有门户导航、搜索引擎之类的先锋功能,主打「全球华人虚拟社区」的招牌,似乎可以提供网络世界中的一条龙式服务。

这种只有陌生人因某种主题聚集的社区形式好像还不够,ChinaRen 挖掘了另一种连接方式——熟人关系,推出校友录产品(后来在校内网上也有相似的呈现),将战略转移至大学生为主的学生群体。以班级为单位,用户可以加入到自己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学业阶段的班级主页中,每个班级主页又是一个主题论坛,大家可以创建自己的个人档案、在班级主页贴照片发布近况,当然也可以在帖子下评论互动,成为中国互联网中较早的实名网络社区。

最终 ChinaRen 的辉煌随着 web 2.0 的兴起而黯淡,彼时大量博客、即时通信类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中,夺走了人们的注意力与关系网。

如果说天涯社区是中国互联网历史里个体发声的里程碑,将无数陌生人用论坛的方式组织联系了起来,那 ChinaRen 则几乎是中国互联网连接熟人关系的起点了,是中国 SNS 的先锋。人们发现,网络原来也可以完成本需电话做的事——保持联络。

发生自 ChinaRen 的著名网络事件:

因其内容沉淀的稀缺以及内容展示较为私密的特点,目前暂未检索到有关内容。

百度贴吧(2003 年)

hougarden

2007 年 5 月 17 日百度贴吧首页截图

2003 年百度贴吧开启服务,一年后贴吧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络社区。到了 2005 年受现象级综艺超级女声的影响,超女相关的贴吧流量陡增,间接促使百度总体流量超过新浪网成为全球流量最大的中文网站。

这种夸张的流量涌入受惠于百度贴吧的产品创新,它结合了百度搜索与论坛社区的特性,当用户检索想要了解的关键词时,就自动创建或进入了相应的论坛,这使得用户进入论坛的步骤大大缩减,不必付出多余的思考成本,堪称绝妙的产品特性。

正是由于这种极低的操作成本,贴吧可以借助关键词建吧/进吧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关键词都可以成为聚集感兴趣的人的阵地,学生们用它建立校园论坛、追星族用来讨论偶像的一切(有时明星本人也会出没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贴吧中,吸引来海量粉丝前来跟帖,很容易就导致服务器宕机)、还有病友分享、职场讨论……直到现在,贴吧也是中文网络社区的重要力量。

发生自百度贴吧的著名网络事件: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 帝吧出征事件

- 各种「爆吧」事件

新浪博客(2005 年)

hougarden

网络社区在经历过早期聊天室、论坛形式的野蛮生长后,主体内容逐渐有了从主题向个人变化的趋势,而在此过程中,博客这种形式曾经非常耀眼。它像是每个人的多媒体日记本,用户可以在上面发表文章、图片视频,也可以加入超链接到其他互联网站点,用户还可以在博客下评论与作者沟通。

国内的博客网站众多,采用「明星政策」的新浪博客是其中的佼佼者,包括徐静蕾、韩寒、伊能静、蔡康永、张杰、杨幂、郭敬明等都在新浪开设了博客。除了关注明星动态,人们还用博客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通过互动功能结识网友,而由于展现形式非常适合沉淀长篇内容,博客甚至还承担了一部分出版业的功用,许多作家、学者利也用博客发表见解,监督时事。

但是,博客的重型内容模式还是给多数用户设立了过高的使用门槛,网络社区的形态要向更为轻便的产品演变。这个过程中有个小插曲:创办了第一个博客工具 Blogger 的 Evan Williams,在 2006 年创立了网络社区的现代形态 Twitter,2012 年,他又创建了新的博客产品 Medium,真可谓网络社区形态的开拓者。

发生自新浪博客的著名网络事件:

- 赵丽华诗歌事件(梨花体)

- 木子美事件

- 匿名评论事件

校内/人人(2005 年)

hougarden

2008 年 9 月 1 日校内网登录页面截图

当国外从校园兴起的 Facebook 实名社交网络走向成功,引来国内众人效仿,其中的佼佼者当属时称校内网的人人网。值得一提的是,校内网的创始人正是之前创立 ChinaRen 的陈一舟。

一开始校内网只允许特定高校的网络 IP 地址或电子邮件注册账户,鼓励实名注册,注册成功的用户可以发布文字、照片,撰写日志,与同校用户互动。改名人人后,不再限制注册。而之前在 ChinaRen 中作为核心功能的校友录成为了人人网班级模块的一部分,社交范围从同班同学扩展到大学生圈,乃至更广大的社会关系。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人网没能走到最后,用户大量流失后转型做了直播产品。

人人网的出现再次强化了中国互联网对「社交网络」的感知,它可以联络熟人、扩展人脉,鼎盛时期的人人,在其运营强势的校园圈层,你几乎可以在上面联络到同校的所有人,同校的活动、八卦更不在话下,绝对会比其他渠道触达到更多的人,就像学校扩张到网络的空间;不仅如此,新形态的社交网络还能够囊括人们在论坛、博客中对意见领袖输出内容的需求,如今许多微博明星在人人网时代也是出名的红人,vloger 井越、科普作家刘大可、人文博主赵皓阳、广告人姜茶茶、Join 创始人于宙……人们可以订阅他人主页,持续关注他们所创造的内容。正如其名,人人网可以连接每一个人,包括熟人朋友和陌生网红。

hougarden

只不过对于校园社交,同学们分流到微博、QQ、贴吧等不同的平台,主流视野中,再也没出现像人人网那样适合学生的网络社区了。

因天涯社区引发广泛传播的著名网络事件:

- 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陶黄大战」

豆瓣(2005 年)

hougarden

以书籍、电影、音乐主题的内容起家的豆瓣网,与众多 web 2.0 网站一样,其中的内容可以由用户上传添加,其他用户可以浏览、评论、点赞、收藏、转发,这些数据又会返回到对应的算法中,用来调整内容排序的优先级,还可以匹配有可能对之感兴趣的用户显示在其页面中。

豆瓣还设计了多种组织用户的方式,人们可以在「同城」板块浏览身边的活动信息、可以加入小组像论坛一样讨论对应的话题,或是直接在具体书影音对象的下方讨论区中抛出疑问、发表见解。或许是由于前期讨论的话题以书影音为主,豆瓣用户中所谓「文艺青年」的占比较高,这是它与其它网络社区差别最为显著的地方,尤其在电影板块,在中国豆瓣电影算是样本数最多、算法最值得信赖的打分平台了,有种中国版 IMDB 的感觉,一些功能设置也与 IMDB 类似,像用户自主贡献的电影资料,算法生成的 TOP250 榜单等等。由此可见,豆瓣是一个依靠兴趣连接用户的网站,但也有社区的基因,它甚至想要更多,比如阿尔法城。

豆瓣曾推出的虚拟网络城市阿尔法城,其中设定简直就是为现实城市社区设计了一个简约的网络镜像,你可以在里面买下房产、布置室内的内容,再加入当地的街道组织,你就在阿尔法城落户了。平常不在家里的时候,可以出去逛街,探索城内其他居民的内容,而这些豆瓣并不会给很多指引,一切就像真实的城市,不会有「官方的」上帝视角。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尝试,而它的失败似乎说明了网络社区的规则要是跟现实完全一样是行不通的。

与豆瓣网有关的网络事件: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评分 2 分

- 父母皆祸害小组

新浪微博(2009 年)

hougarden

不得不说网络社区形态的进化主要还是发生在美洲大陆的西海岸,当 Twitter 诞生后,国内的创业者马上跟进了这一新鲜形态,众多微博客网站群雄争霸后,新浪微博吞噬了绝大多数市场。这种微博客的内容以一定字数为限制,一开始用户只能发比较短的文字,这种类似短信的感觉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微博也不划分地域或板块,而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自由检索、转发、评论,像是人们都聚集在一个大广场里,并且互相之间可以任意单边关注,而不必等待对方同意。

因有透明、丰富以及自由的特点,微博可以说是当下网络社区中信息传递最快、最便利的方式。它面向的用户群也不再局限于学生或职场,而是所有人,以至部分政府、机构也在其中设置信息发布帐号。微博「热搜榜」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话题最权威的热度榜,而每次娱乐圈发生爆炸性新闻,环望互联网圈也只需担心微博服务器的安危,微博就是中国互联网舆论的暴风眼。

那些年,发生自新浪微博的著名网络 meme:

-「杜甫很忙」

-「元芳,你怎么看?」

-「蓝瘦香菇」

- ……

结语

在互联网蓬勃的传播力在网络社区被验证后,新的网络社区产品层出不穷,花样频出。网络的主力年轻群体也在不同的网络平台频繁迁徙。从聊天室到 BBS,从博客到豆瓣,从人人到微博……这一过程仍在进行,像是以问答为结点的知识社区知乎、以「种草」聚集消费者的小红书,以「二次元」文化为根基的哔哩哔哩,都在近年释放出不容忽视的引力。

与此同时,新一代年轻人也夹带着新的网络文化汹涌来袭。如此自我更新迭代,也正体现了互联网生态的生命力。作为现实生活的扩展空间,这些社区不只是镜像,也是另一种生存形态「本身」。我们不再被动地寄生,而是创造一个「新家园」。

责任编辑:克里斯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