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战场硝烟四起,初创公司如何与巨头亚马逊抗衡?
上周,有消息指出,Amazon Go团队正在西雅图Capitol Hill社区进行“内部测试”。而根据媒体拿到的图片和施工图来看,内测场地可能会成为不同于Amazon Go无人便利店的新物种。
自从2018年1月22日,位于西雅图的第一家Amazon Go无人便利店正式对公众开放后, Amazon Go的开店步伐日益加快。如今,Amazon Go已在全美有16家实体店,遍布西雅图、旧金山、纽约、芝加哥,另外2家也正在准备之中。
就在Amazon Go大刀阔斧改造着传统零售业的时候,另一边,无人便利店的新生力量也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了专注于AI结账的Zippin、StandardCognition、Grabango、Trigo Vision,以及专注于通过购物车的Caper和Veeve的等无人结算初创公司。
一边资源优渥的科技巨头,一边是轻装上阵的后起之秀,两者采用的技术有何异同?在热闹的赛道上,新生代又将以何种模式与巨头抗衡?
无人零售新选手层出不穷
今年6月,国际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对全球400家零售商的调研结果显示,28%的零售商已经开始测试或采用无人结算技术。
以美国为例,除了亚马逊,微软也通过与传统零售巨头沃尔玛合作开发无人结算技术,涉足无人零售。此外,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也在去年开出了第一家无人结算体验店。
技术的更新换代不仅推动着科技巨头和传统零售商奋力向前,其蕴藏的机会也催生了一批具有技术实力的初创公司。这其中,最受瞩目的两家,是位于旧金山的AI结账解决方案提供商Standard Cognition和Zippin。
今年9月,StandardCognition与MLB(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波士顿红袜队的马赛诸萨州伍斯特万人体育馆签订协议,将为该体育场的球迷周边店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Zippin也将在NBA的萨拉门托国王队的体育场开一家无人便利店。
目前,Zippin和StandardStore各有1家门店,均位于旧金山市中心,与AmazonGo的4家门店在步行10分钟的距离之内。不过,比起无人便利店,Zippin和Standard Store的门店更像是对外展示技术的平台。小探这次也专门去两家门店去亲身体验了一下无人购物的流程。
(Zippin门店内的店铺和办公室)
Zippin的购物面积不到3平方米,销售物品种类也十分有限,营业时间为工作日的早上8点到下午2点。与店面的狭小面积对比鲜明的是,沿着闸机旁的台阶上楼,就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办公空间。空间右侧是办公桌椅、电脑,左侧是讨论区,几乎贴满墙壁的白板上,写满了各种代码。
Zippin店员告诉小探,这家店营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测试技术,探讨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一个个解决,为日后实现大规模商用打下基础。在非营业的时间路过Zippin,往往能看到一群人围着闸机或货架讨论、调试。
(Zippin的门店,很难被行人注意到)
和Amazon Go一样,Zippin也采用了扫码过闸机进店、摄像头和重力传感器的“即拿即走”无人结算方式。
进店前,用户需要在手机上下载Zippin手机App,扫描二维码过闸机进店。店内的天花板和货架装有摄像头,另外,货架还配置了重力传感器。当用户从货架上拿走商品时,计算机视觉识别和机器学习软件将通过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结合重力感应的信息,识别出用户和选购的物品。
选购的商品会出现在App的购物车中,退回货架的商品则从购物车中自动删除。当用户选购完毕,只需要拿着商品走出特定的闸机通道即可。
相比之下,Standard Cognition的无人便利店Standard Store的设备类别要少一些。
(Standard Store的门店)
它的出入口没有闸机,货架上也不像Amazon Go和Zippin一样装有摄像头和重力传感器,所有的识别工作,仅靠天花板上不同角度的摄像头来完成。
用户到店后,直接在手机App中点击“checkin”的图标,即可开始购物流程。当选购完毕,用户直接走出门店,不久后就会收到扣款成功的收据。未下载App的用户,则可以直接在门口显示屏上通过其他方式付款。
(Standard Store的货架上没有感应器和摄像头)
同样,Standard Store的店铺也处在试验阶段,营业时间甚至比Zippin还少,为周三至周五下午3:00至5:30。
除了通过手机App自动扣款,今年10月,Standard Cognition通过收购无人售货亭DeepMagic,获得了支付卡自动扣款的技术。在该售货亭,用户通过刷支付卡而不是手机,同样可以即拿即走。
除了无人店模式,考虑到成本问题,纽约的创业公司Caper和西雅图的创业公司Veeve都将目光转向了购物车,希望通过对购物车而不是全店进行改造,实现无人结算。
初创公司靠什么与亚马逊竞争?
在巨头亚马逊的主场中,初创企业如何找到出路,是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对此,以Zippin和StandardCognition为代表的多数初创企业给出的回答是,它们将专注提出无人结算解决方案,做好技术提供商,为传统零售商解决难题。
为什么说这是初创企业的出路,难道亚马逊不能提供相关技术吗?
事实上,亚马逊对线下零售市场的涉足,让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将其视为竞争对手,从而终止了由亚马逊提供的技术支持。
(Amazon Go位于Market Street的店,与内河码头中心店步行10分钟可达)
Zippin的CEO Krishna Motukuri介绍,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便利店、体育场或者连锁超市提供提供技术支持,没有大规模开设实体店的计划,“由于我们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对他们来说会更加友好。”
2011年,连锁零售巨头Target正式与亚马逊结束合作,从后者手中收回对自己官网长达10年的运营权。那几年,同样选择离开亚马逊的,还有美国知名玩具零售商玩具反斗城(Toys -R-Us Inc)和英国零售商马莎百货(Marks & Spencer)。
正如Standard Cognition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Jordan Fisher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传统零售商选择和亚马逊合作,其数据可能会被后者获取,成为击垮自己的武器。“相比之下,我们提供的产品则没有这些问题。”Fisher提到,“我们没有那么多别有用心的动机。”
除了数据安全的隐患,亚马逊在线下的大举扩张,也让不少零售商们忧心忡忡。据报道,亚马逊正在与有关方面谈判,或将Amazon Go引进OTG的CIBO Express机场店、Cineworld的Regal影院和棒球场。一旦协议达成,开店计划势必将火速推进。
更让零售商焦虑的是,亚马逊将在洛杉矶、芝加哥和费城的郊区开设更大的实体零售店,并配有厨房等配套设施,目标客户群体为中产消费者。据悉,正在芝加哥动工的一家零售店,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
(亚马逊新连锁店施工现场,图片来源于华尔街日报)
在亚马逊的进击面前,无人结算初创公司和传统零售商的合作日益迫切。传统零售商重资产,而初创企业有技术,两者不仅资源互补,还能联手抗衡亚马逊。
8月,Zippin宣布与在巴西拥有数百家线下零售店的Americanas合作。10月,纽约的自动结算购物车初创公司Caper牵手北美连锁超市Sobeys,帮助其打造无人结算购物体验。此外,美国连锁超市Giant Eagle选择了Grabango,英国连锁超市Tesco选择了Trigo···
零售商们对亚马逊的忌惮和无人结算技术的需求,为初创公司找到了诸多出路。随着赛道上的玩家越来越多,美国的无人便利店似乎正要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
美国的上半场,中国的下半场
当美国的无人零售革命如火如荼时,中国的无人零售业已经走过了一个冬天。
2016年12月5日,当Amazon Go第一次在西雅图登场,甚至仅向员工而不是面向公众开放时,它带来的无人结算的概念,就吹进了大洋彼岸的国内。
那个时候,随着线上流量红利见顶,获客成本暴增,电商平台们纷纷到线下去寻找流量。Amazon Go的推出,为阿里、京东等平台打开了新思路,也吸引了不少创业者纷纷入局,试图抢占市场。
(京东无人店,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无人零售货架累计落地2.5万个,无人超市累计落地200家。此外,创业公司的融资也非常可观。根据IT桔子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无人零售领域共有126起融资,融资额超过43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这个行业的热潮迅速退去,大量无人纷纷倒下。今年年中,F5未来商店联合创始人林小龙曾对媒体表示,“相对比行业最高峰时,七成的企业被淘汰掉,剩下的大概不到100家。”
为什么同样是无人零售,中国甚至抢在了美国前面,如今的行业景象却大相径庭?
首先,大部分公司的技术不过关,影响了用户体验。无人结算涉及到的计算机视觉识别和算法等技术不成熟,研发成本高,不少初创公司转向二维码或者RFID标签的模式。
但是,二维码的模式将人工收银环节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要求消费者自助结算,并不能实现即拿即走。以红极一时的”猩便利“为例,在该店购物需要经历“扫码购物”、“支付取码”、“验码离店”等多个环节。
RFID标签虽然省去了人工结账环节,但信号时强时弱,影响购物流畅度。
(Amazon Go内河码头中心店)
其次,成本高居不下。除了在技术上的投入,大部分无人结算模式因为对顾客自觉性的依赖,无法保证商品盗损率。
对于二维码和RFID标签模式的便利店来说,除了0.3-0.5元/个的RFID标签对初创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人工贴标签也是额外的人力费用。而盒饭、生鲜食品等中国便利店的“标配”,因为容易过期、变质,也增加了管理成本。
反观Amazon Go、Zippin和Standard Store,它们并没有急急忙忙冲进市场,而是准备好了才打仗。
他们在投入商用前,都瞄准了自己的定位,并经历了长期的试运营期,以打磨技术、优化用户体验——只有前期准备足够充分,才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的更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好在,中国无人便利店的这一轮大浪淘沙,并未将参赛者悉数击垮,有实力的竞争者留了下来,深耕技术,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出口。比如,简24、EasyGo等无人便利店纷纷向技术服务商转型,为传统便利店赋能。
从Amazon Go初次亮相到现在,国内的无人便利店行业以进入下半场,而美国的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
亚马逊给Amazon Go描绘好了更大的蓝图,Zippin和Standard Cognition也将在对技术的长期打磨之后,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亮相,Caper、Veeve···还有更多的参与者正在来的路上。一切,像极了国内2017年经历过的那个热热闹闹的夏天。
不过,在美国的上半场,和中国的下半场,无人零售业有哪些将会成为最终的赢家,只有时间才能验证了。
怎么样,大家去体验过无人零售店吗?你们觉得这种模式未来发展会是怎么样,是必然趋势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