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ahagi

发展二十余年,在线招聘行业还是个中介

财经May-akda: 36氪的朋友们
发展二十余年,在线招聘行业还是个中介
Buod招聘行业进入互联网市场的时间,甚至早于BAT的成立。

招聘行业进入互联网市场的时间,甚至早于BAT的成立。

早在1997年,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就已经成立,而1998年,前程无忧也入局,初步形成了传统换联网招聘三大家。

那时候,才刚刚有网易、新浪、搜狐三大门户网站,而如今统治互联网的三巨头BAT要在1999年才出现。

经过二十来年的发展,新老交替中,中华英才网已经落伍,被58同城收走,只剩下前程无忧与智联招聘,在截止2018年才破百亿元的市场规模中,与新起的独角兽企业如猎聘、Boss直聘等对抗。要知道,放在其他领域,单是美团一家企业一年1155亿的亏损都是整个在线招聘市场规模的10倍不止。

hougarden

“目前所有的招聘行业玩家,都没有摆脱中介的身份。”不管是行业老玩家,还是后起新秀,至今都依然徘徊在工具属性强烈的中介身份,无法做大市场规模。在线招聘行业这种吃不饱饿不死的局面,还能改变吗?

新玩家入局,只是变成“效率高”的中介?

在猎聘网、Boss直聘等后起新秀出现之前,以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为代表的的老玩家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踏实地履行着一个中介工具的属性,即链接企业与人才,做到有职可求,有人可聘。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市场需求也的日渐增长。老玩家们在市面上的产品模式千篇一律,对求职者来说,选择哪家并无分别,对于企业来说,也陷入无法根据模板化的简历来精准高效地筛选候选人的困境。

老玩家们让链接企业与人才之间的流程有了标准化,但早已疲惫的C端用户与B端企业,却渴望从“有职可求”到“高效匹配”。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原先三大招聘平台互联网招聘的模式基本没怎么改变过,产品过老。”华平投资合伙人丁毅如是说。

以猎聘网和Boss直聘为代表的新秀们应运而生,以差异化打法,迅速在市场上为自己谋求到了一席之地。

猎聘网抓住的是中高端人才的机会,在中高端人才招聘领域打造了一个B(企业)+H(猎头)+C(求职者)的平台模式。在C端,猎聘网打通个人用户和猎头公司的沟通渠道,让C端的用户与猎头公司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顺畅和高效;在B端,猎聘网将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猎头公司的人才资源进行深度对接,让双方产生相较以往更为良性的互动。

7年后的2018年,猎聘网以港股的高科技人力资源第一股的姿态,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Boss直聘的差异化在于让用户与企业老板直接沟通,将直聊切入招聘场景。这个线上聊天招聘的机制相当凑效,C端吸引了很多刚毕业或者工作不久的求职者,B端也引得很多初创公司或成长期的公司入驻。甚至,这种直聊机制,不仅和前程无忧等老玩家形成了差异,与主打中高端人才的猎聘网也形成了差异。

疾驰五年后,根据易观数据,截止2109年第二季度,Boss直聘的市场份额为10%,已经成了在线招聘头部产品。当初那句试探性的“试试用聊天的方式找工作”slogan,也变成了简单直接的“找工作直接跟老板谈”。

可惜,在螳螂财经看来,新秀的入局,并没有发挥到最大的“鲢鱼效应”,只是刺激了老玩家的更新,以投资并购和产品更新等方式,对抗新秀的冲击。前程无忧收购拉勾网布局细分市场,智联招聘牵手脉脉涉足社交招聘,而直聊也成了各家的标配。

尽管新秀们带来的实质上只是改变了企业与用户的部分沟通方式,依然没有完全绕开投递简历、下载简历、预约面试这样的老模式,但是,确实有让用户和企业的距离更加拉近,效率稍微得到提升。

然而,前程无忧等老玩家们没有摆脱的中介身份问题,猎聘网和Boss直聘新秀们依然没能从本质上解决。

猎头匹配好的企业与候选人,Boss直聘让用户在线上与企业聊完,走完面试最后的环节后,招聘产品的价值也变结束了。之后,迎来的将是用户的长期沉默。

这和地产中介、婚恋中介,别无二致。

还差一把催开“沸水”的火

“如果水没烧到100度,烧到95度就是浪费。”杨浩涌的沸水效应,放在在线招聘行业,也同样适用。

在线招聘产品,若一直固守自己的工具中介属性,不仅市场规模无法做大,自身的盈利也将很快触到天花板。

招聘产品是典型的低频次工具,用户只有在有求职/跳槽需求的时候才会用到。这比无法直接产生价值的输入法之类的工具还惨,起码输入法庞大的月活用户还能导流给其他产品,而招聘产品,只能面对用户低频次的使用,不需要时就长久沉默的命运。

而招聘产品的盈利,目前大多来自B端付费。但若想要长久吸引B端的合作,就需要有更多的C端用户,有足够多的人才简历储备,就必然需要对C端用户进行长期高频的曝光,以增加自身产品的记忆点。

相信很多人在电梯里都看到过各家纷纷打响的营销战。即便是低频次的工具,玩家们也必须不断刷存在感,好混个脸熟,在之后要用的到时候,第一时间被想起。

但这种聚集C端流量,再收费匹配给B端的模式,让收益很难大幅增长,并且自身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去吸引流量聚拢。同时,当C端与B端匹配成功后,并没有去充分挖掘C端的深层需求,导致花了大成本吸引的流量,却没有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这也使得,发展二十多年,在线招聘市场却依然还是个中介。即便新老玩家同台竞赛,却始终只是95度的水,还差一把火,将其催开沸腾。

螳螂财经认为,如果要成为“沸水”之火,这三个方面依然值得重视。

第一,提升匹配效率与精确度。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求职者在选择网络招聘平台时优先考虑的五大因素分别为,求职成功率高、职位匹配精准、企业信息真实、职位信息丰富、信息更新及时,其中求职成功率是首要考虑因素,占比达29.5%,职位匹配精准度占据27.3%。

招聘行业的核心其实就是效率,很多求职者为了能快速找到合适的工作,往往可能会海投简历,而企业收到大量无效的简历,需要逐一去甄别合适的人选,会导致效率极低,而当招聘行业能够提高企业与人才之间匹配的精确度后,对三方的效率都将能大大提升。

目前来说,不管是智联招聘的智能匹配、前程无忧的简历匹配度,都不够智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未来,在AI的助力下,主动地对用户从工作经验、个人技能等等多维度的分析,建立自己精准细分的人才库,主动匹配更精确的岗位给细分人才,同时,在面试初期,可以以自动化的笔试、面试来做人才的初步筛选,或将是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革新方向。

第二,打造全生命周期产品。

从C端来说,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打通用户从求职到入职到跳槽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比如求职时的面试技巧,工作变动后的租房需求,新工作的技能培训与资格考试,职场分享交流社区等,形成产品服务闭环。在购物、旅游等都能一站式解决的今天,在线招聘企业不该单一盯着用户找工作这一需求,而要更深入地覆盖用户已找工作为出发点的全方位需求。

从B端来说,除了更高效的为企业匹配合适的候选人之外,可以像日本以招聘起家的Recruit一样,将C端的招聘信息延伸转化成消费信息,成为多个垂直消费领域中的链接企业与人的撮合者。因为,一个求职者,会是餐饮、旅游的消费者,会买车购房,会有大量的消费需求,而当这些需求逐一精确地与多领域的B端相匹配后,就会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日本Recruit已经是和阿里巴巴同一量级的互联网巨头了。

第三,构建全产业生态圈。

放眼互联网行业各个领域,都在打造自己的全产业生态圈。阿里的电商生态圈,腾讯的社交生态圈,携程的旅游生态圈,小米的物联网生态......未来,要想在某一领域求得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构建全产业生态圈是必不可少的。

如今,在线招聘企业的竞争,并不单单局限于业务模式、产品的创新迭代之争,更多地是需要构建从上游用人企业,到中游猎头服务,到下游的求职者,以及基于上中下游多方的全方位需求,构成全产业生态圈,形成竞争壁垒,也能更好地为B端和C端用户提供服务。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行业的成熟,未来,在5G浪潮的席卷之下,在线招聘行业终会被需求之火烧成沸水,“只要维持小火不断,就能一直保证水的沸腾”,而那时候,又何愁还只是个中介呢?

结语

在线招聘行业发展二十多年,到目前已经格局已经初定,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两大老玩家领跑行业,新玩家的猎聘网、Boss直聘等紧跟其后,在新老玩家的竞争中,整个行业在提升效率、规范化等方面得到发展,但本质上依然没有摆脱中介身份。

目前,整个行业都还差一把火才能沸腾。未来,谁会率先“烧到100度”发挥“沸水效应”,摆脱中介身份,构建全产业生态,就让时间揭晓答案吧。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