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家平台死亡过半,医药O2O已成资本游戏,未来向何处去
动脉网检索发现,贴有“医药O2O”标签的企业有30家左右,其中泰半已经停运或者转型。
这些停运或者转型的企业大多成立于2013年,“死亡”于2016年左右。
如此一来,这些“死亡”的O2O平台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向着某种注定的命运奋身而上,最终成为躺在数据库里的一条数据。创业是注定孤独的旅行,有时候,则会一去不返。
医药O2O类创业项目的起点来源于两方面:其一是餐饮、外卖领域的成功,让业内看到了医药这个垂直领域的机会;其二是网上药店模式的成功,给出了垂直领域O2O服务可能成功的预判。
低频需求就想办法扩展品类,从医药OTC产品扩展至计生用品、医疗器械、健康产品等,SKU增多,库存、管控难度加大,对小团队而言也很难兼顾。
药给力是医药O2O领域倒下的一个明星项目,它的发展路径是众多医药O2O平台的一个缩影。
其成立于2014年10月,定位为手机上的药品购买和移动健康平台,主打“1小时良药送上门”服务,隶属于北京思邈互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药给力模式是自建配送队伍,与药店合作提供药品,A轮融资给出的数据是已覆盖北京24个区域,自有配送员40个,日订单在1600左右。
药给力倒在B轮,由于内耗,B轮融资未能完成,送药业务暂停,彼时其拥有100万注册用户,40万交易用户,在垂直细分领域成绩尚可。
如果沿着既有路径走下去,B轮融资顺利完成,后面的挑战依然很多:非直营模式的标准化程度、管理难度,持续的资金投入,遥遥无期的盈利周期,这些挑战依然是初创项目的拦路虎。
很难评价这两种模式的优劣,尤其是在平台配送能力已经标准化的今天,服务能力已经不是竞争的主要因素,品牌认知的价值开始凸显。换句话说,当外卖已经流水线化、工厂化,共享配送员的成本节约更值得关注。
美团点评、饿了么、阿里健康、京东到家、平安好医生等平台或者自身为“独角兽”,或者是大平台在医药领域的细分业务,自然更加不缺资源。
而且,用户对送药O2O平台的期待已经降低,在早期阶段,医药O2O用户可能会对平台有过高要求,而平台在宣传上也乐于强调时效——28分钟送达,两者互相叠加,使得配送的成本居高不下,技术难度也大为提高。
从本质上来说,医药O2O的创新实质是医药零售业务的创新,医药零售在主动拥抱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为用户进行医药供需信息匹配和高效的药品分发。
在互联网+医疗健康背景之下,一个完整的处方外配模型应该是:处方共享平台+零售药店+医药O2O平台,处方共享平台负责从医院对接处方信息,药店获得处方信息之后进行审核,交付给O2O平台安排配送。
当然,诊疗活动的起点也可以在线上: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上完成诊疗并开具处方(慢病、常见病),处方传给O2O平台,O2O平台自营或者在合作的药店取得药品并配送到家。
医药O2O应该以线下药店为基础进行服务,这样不仅便于监管,药店原有的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也能沿用,保证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