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马拉松经济:有人年花费5万,背后暗藏千亿产业链
“马拉松是一场和自己的战役。”上个月刚从柏林跑马回来的“雯pro”,此时此刻又奔跑在2019年北京马拉松的跑道上。
11月3日7:30,2019年北京马拉松比赛正式鸣枪起跑,此次赛事预报名人数超过16万人,创下了历史新高,实际规模30000人。选手们将从比赛起点天安门广场出发,一路向北,到达赛事终点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中心区庆典广场。
跟雯Pro一样幸运中签的还有李远,李远第一次跑马是在2016年9月,“当时觉得自己这辈子跑一次就好了。”没想到跑着跑着就停不下来了,至今已跑了15场,平均2-3个月一场,足迹遍布全国10多个城市。
近年来,各城市掀起了举办马拉松赛事的高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已经包含了西藏在内的全国31个省、区、市的234个城市。也有不少像雯Pro一样的选手,飞往世界各地打卡跑马,顺带旅游休闲。
装备费、交通费、住宿费……持续的“跑马热”背后,一个千亿市场正徐徐拉开。
跑马成瘾:跑一次马,识一座城
每一个不停奔跑的马拉松er,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2015年夏末,李远搁置了整个夏天的牛仔裤,穿上后变紧了,他意识到该控制体重了,于是开始跑步。一个人跑步无聊,他在常用的运动APP上找到了跑步组织——炫跑团,发现群里各种大神,“动不动就是全马、半马的。”便跟着跑团里的小伙伴一起训练、常规跑。
2016年9月,李远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全马,“当时觉得自己这辈子跑一次就好了。”但很快桂林也要举办马拉松比赛,那是他大学四年度过的地方,于是又报了名,在桂林呆了三天,跑了马拉松,还顺便回母校看了看。
对于他来说,“没去过的城市,趁跑马去一趟,也有了去的理由。”
“马拉松+旅游”的消费模式在跑者中流行。跑一次马,识一座城。
“跑步丈量的风景和经历太不一样了。每个城市每个国家,只有用自己的步子跑步丈量一遍,才能真真感受ta的美。”雯Pro表示。
她明年准备参加东京马拉松和波士顿马拉松,计划跑完国内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心愿是能够达到bq(波士顿马拉松的报名成绩门槛,许多跑者将参加此赛事视为最高荣誉。),“不然至少需要5w报名费”。
全国平均每天3场比赛,一年跑马花销5万
不得不承认,中国正在进入“马拉松周期”。
所谓“马拉松周期”,指的是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一个国家的多个城市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
以“国马”著称的北京马拉松更是炙手可热,今年的筛选比例高达1:4,导致一些想参加比赛的人们使尽招数,甚至走上歪门邪道。北马赛前,闲鱼等二手平台上开始转卖“内部”“合作伙伴”“媒体”为名头的参赛名额。这些名额据说可以填写自己的名字,走赞助商通道。于是许多想参赛的选手开始高价购买这些名额。
“中签太难了,比摇号还难。”李远说,即使已经跑马4年,自己能中签也是完全靠运气。
在“北马”持续火热,被成功打造成北京的一道城市名片后,中国终于迎来了“马拉松赛事井喷期”,这个在欧美三四十年前曾经普遍发生过的“马拉松赛事现象”。
如今的马拉松究竟有多热?从一组数据中可以窥见——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2018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举办800人以上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共1581场,平均每天有三场比赛。
不仅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贵州六盘水、成都西昌也有自己的马拉松。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只有10个地区还没有马拉松,其中,贵州、山东、河北、江苏等省有多达3个以上的城市办赛。今天就有北马、杭马两大城市马拉松赛在同时举行。
马拉松赛事在国内的热潮好比接力比赛一样,城市之间彼此传递下去。
今年年初,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部委发布《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显示,到2020年,我国的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而800人以上规模的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有望达到1900场。
到处比赛的人中,中等收入阶层占参与者的一半以上,根据胡润研究院与中航集团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健康指数白皮书》显示,超6成富豪有“亚健康”症状,而64%的高净值人群,选择将“跑步”作为自己改善自身健康的方式。
而一个中等收入阶层马拉松参与者的账单几乎能赶超一个孩子的寒暑假游学,各项平均费用共计约为18000元。
李远估算,每去一个城市来回机票、住宿费2000-3000,加上报名费、吃喝、各种装备,一年的花费也在2万元左右。
雯Pro也给新芽Newseed算了一笔账:“今年的花销,买了两双next%耐克马拉松跑鞋花了4000多,两双训练鞋Nike4%花了将近4000,压缩衣压缩裤2000+,柏林马拉松全程欧洲花费30000,重庆马拉松花费8000,马上要参加的广马8000+,”加起来要五万多元。
当马拉松开始走向大众,它就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赛事,而正成为一个产业。
马拉松背后的千亿产业链
各地逐年增多的赛事,是马拉松不断升温的直接表现。
从2016年开始,人们对马拉松的热情直线上升。仅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328场,是2015年的134场增加了近1.5倍;2017年全国各地共举办了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达1100场。在2011-2017年7年间,中国马拉松赛事场次增长50倍。
“马拉松经济”一般认为包含四个主体部分的收入来源:赛事本身产生的赞助商投资、报名费等收入,基于比赛所产生的主场馆租赁和酒店住宿等载体经济,出售赛事转播权所带来的媒体收入,以及外延出的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旅游消费。
跑马最直接带动的就是运动装备。如一双跑鞋一般跑700-1000公里,平均下来一双鞋1000元左右,一年大概需要买2—3双。相比专业的跑者,年轻人在装备上的选择更偏爱时尚。跑鞋、运动套装、运动手表、运动耳机等等,还没开始跑,装备购买已经5000元上下。除了装备外,如今的跑者也会花钱去参加一些训练营。
除了相关的体育用品产业,现在的马拉松赛事组委会也自营售卖限量可定制周边产品、服装配件、家具生活、电子周边类相关马拉松商品比如帽子、头巾、卫衣、马克杯等。
此外,对于举办马拉松的城市来说,跑马也不简单的只是一场比赛,也是城市的代言。各地的跑马爱好者千里迢迢赶到,跑完之后还有吃喝玩乐。
对品牌商来说,数万人参与的赛事也是最佳的宣传场景。据特步官方网站不完全统计,在2018年中特步赞助马拉松30余场;而怡宝于2016年赞助马拉松等各类跑步赛事176场,2017年共赞助271场马拉松赛事。2018年,瑞幸成为2018摇滚马拉松系列赛事官方赞助商,与万达体育合作。
此前,国际知名的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发布《2018马拉松赛事媒体曝光价值报告》,根据品牌曝光追踪结果显示,2018年度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和厦门这6场马拉松中,所有品牌曝光总时长为28小时16分34秒,媒介价值总量为8300多万元。
赛事越办越大,商机也越来越多,一长串产业也都被带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