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驱逐创始人,WeWork真的不work了?
2018年4月12日,WeWork花了4亿美元,把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裸心社收购了。
那时的WeWork估值200亿美元,是全球第五大独角兽,进军中国两年来复合增长率300%。
收购裸心社时,CEO 亚当 · 诺依曼却说“共享空间已死!”
没有人信。
一年后风云变化,当时的玩笑话,随着WeWork估值腰斩、IPO推迟,反而成了真实的预言。
今天,Los Angelos Times报道,WeWork的最大投资人,软银孙正义,正在推动这家联合办公领域的龙头企业的董事会,罢免创始人CEO Adam Neumann。
曾经资本市场的宠儿,被软银高高地托到了470亿美金的估值,又在半年内自由落体,跌落神坛,成为人人唱衰的弃儿。
有人说,WeWork是 “彻头彻尾的旁氏骗局”,有人说,是共享经济不行了。WeWork今日的惨败预示着什么,以它为代表的共享空间又该何去何从?
溯源
1989年,International Workplace Group(IWG)在欧洲成立,他们和不同的地产商开发商合作,从他们那里租下楼层,经过装修、重新安排空间,再出租给其他的公司作为办公空间。
IWG是传统意义上定义的二房东,一倒一卖,赚取中间差。
2009年,美国经济从金融危机的谷底蹒跚前行。
面向个人用户的共享商业模式,让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内尝到了破除传统行业巨头垄断,以更低成本享受更优质服务的红利。
Uber,Airbnb这些共享经济的鼻祖开始萌芽。
这一切都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完善之上,通过技术平台联结供需双方,将闲置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转移,并创造额外的附加值。
但在商用房地产领域,供需关系与企业客户为主体的市场使得情况变得复杂,经济周期对物业持有方不断施加的压力,处于快速变化的商业形态中的空间需求方(不同规模企业,创业者及被雇佣的群体)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层出不穷的需求变化,催生了共享空间这一更具弹性与社区化的经济形式。
WeWork 面世了。
2011年,首家WeWork在纽约开业。刚面世的时候,表面上也是走着IWG的路线。
8年后的2019年,WeWork宣布将重新命名为The We Company,强调空间即服务(space-as-a-service)才是自己的业务核心,重点是在同一物理场景下,对空间与时间双重维度进行分割。
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室,基本服务单一公司,物理空间与时间归属单一用户。而在WeWork这一新模式下,空间属性在单一办公的基础上,无缝接入了各类生活功能场景:瑜伽、冥想、知识分享、派对等等;
更重要的是,共享空间带来了新的社交路径,空间内(应用程序上)企业/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打破了传统建立合作的模式;
最终,当泛场景下流量成本与日剧增,共享空间因其人群精准和商务场景的属性成为了巨大的流量入口。
线下地产带来的流量激发了WeWork的野心,从2015年开始,WeWork 开始将产业宏图的边界不断地向外扩张。
都是野心犯了错
WeWork将产品线从简单的提供办公空间的二房东,拓展到了覆盖十多个业务线,涵盖了空间、服务、产品三大领域,说白了是在空间这个固定物理空间中,从租户、圈住的人那里深挖更多的价值。这些商业价值根据租户企业的不同需求,以及租户企业员工的不同诉求,覆盖创新孵化、教育、公寓、小学、健身等不同人群、领域和场景。
The We Company的野心不在空间,他们根据租户的情况,现分出来各种服务形式:
- WeWork Labs:全球初创企业社区,全球迄今60多个布点
- WeWork Enterprise: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寻找、设计、建造、运营办公空间,覆盖38%的财富500强企业
- The Flatiron School:编码教育平台,提供面对面及在线教育课程
- WeGrow:实验性小学
- Rise by We:健身空间
共享空间的未来何去何从
截至2018年9月,全球约有19,000个联合办公点,超过185亿美元的融资。除了WeWork,硅兔君在硅谷还看到了不一样的共享空间的尝试。他们中的有些因其独特的定位和提供的价值,逆势获得了资本与用户的青睐。
提供更为细分的产品/服务
Convene
Knotel
以大中型体量的公司作为其核心客户池,为客户提供超短租期、超低定金、灵活空间组合,以及总部定制服务。
Spacious
the wing 女性专属共享空间
Neuehouse 以设计为核心文化主题的垂直空间品牌
实体空间目前坐落在纽约和洛杉矶这两个文化创意中心城市,已逐步当地垂直人群中形成了一定的聚合效应,催生文化创意产业链的聚集效应成为neuehouse发展的关键。
Neuehouse旨在成为各个圈层相互融合,促成跨界合作的物理载体,帮助艺术家及创意人群更好的破除产业限制,寻找到与大型科技公司或者创业企业合作的窗口。这对neuehouse在选址、运营、活动举办、对文化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社群构建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OnePiece Work 国际化创新社群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