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
中文简体
分享

别了,香港“壳王”

财经作者: 棱镜深网
别了,香港“壳王”
摘要香港“夜店第一股”Magnum(中文简称“爱夜蒲”,股票代码:2080.HK)正式挂牌上市。

2014年1月23日这一天,港交所交易大厅人头攒动,香港“夜店第一股”Magnum(中文简称“爱夜蒲”,股票代码:2080.HK)正式挂牌上市。上市首日,爱夜蒲收于2.84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89.33%,成为当时港股新股的“升幅王”。

然而,仅仅就在爱夜蒲上市刚满一年之际,公司突然宣布,获得了潜在投资者的收购接洽。紧接着的2015年3月,爱夜蒲的大股东叶茂林与买方达成协议,以4亿港元的作价,将其持有的股份出售给奥克斯董事长郑坚江。

“Magnum一年之内,从上市到转手,可以说是一个急速造壳、养壳,再将壳出售给内地企业的典型案例,也是香港壳产业的一个缩影。”一位香港金融界资深人士对《棱镜》说。

香港,作为亚洲范围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在蓬勃的股票市场之下,其实一直都存在着另外一个介于政策黑白之间的产业链——壳公司。

这些年,在内地民企的“青睐”之下,香港股市造壳、养壳、买卖壳、借壳上市产业轰轰烈烈,连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也几度赴港买壳,为阿里旗下的影业、健康、金融打开海外融资渠道。

不过,在一众壳公司当中,不少都裹挟着造假、老千等问题,过去两年,香港市场上更是接连出现疑似庄家操控的壳股爆仓事件,并引发一系列股市震荡,不仅让投资者蒙受损失,香港股票市场也因此饱受诟病。这些问题促使香港监管机构痛下决心,开始收紧针对壳有关的政策。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底,港交所发布就借壳上市、持续上市等相关《上市规则》条文修订的《咨询总结》,据此,未来港交所针对借壳上市公司的评判话语权将更大,借壳上市的各项考量逐步接近于IPO。这也意味着,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借壳上市手法将被打击。

按照港交所的预想,这些新政策将从源头控制造假问题。虽然新规在今年10月才正式生效,但已经迅速在市场产生震慑作用。据市场人士向《棱镜》透露,壳公司的价格此前已经应声下跌,陷入到有价无市的境地。

港交所与老千们的壳股之战已初步告捷。

从奥克斯到阿里,内地民企热衷赴港买壳

时间退回到2013年底,当时汇聚夜店、美女、酒精、音乐、夜生活等元素于一身的爱夜蒲,从筹备上市开始,就已经吸足眼球。

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有10万人参与认购爱夜蒲的股票,中签率仅1%。最终凭借3558倍的超额认购倍数,爱夜蒲成为了当年的新股超购王。

但在它上市前后,市场人士都在讨论,爱夜蒲上市目的究竟是什么?原因是,爱夜蒲没有银行负债,而所有融资只为新开一家夜店。因此,他们怀疑,爱夜蒲上市,除了做市场营销,就是为了在港股市场上“造壳”。

果然,上市仅两个月后,爱夜蒲发出盈利警告;一年之后,爱夜蒲大股东宣布,将股份出售给内地民企奥克斯的董事长。

上市一年就卖壳,这在当时创了香港纪录。更重要的是,爱夜蒲的大老板叶茂林,同时也是耀才证券的大股东,透过资本市场的这次倒手也获利颇丰。

hougarden

夜店股Magnum

而就在2013年前后,与奥克斯的董事长郑坚江一起到香港买壳的内地民企还有很多,当中不少都是内地的房企。例如万科购入南联地产控股权、万达购入恒力地产、招商局地产购入东力地产、中粮地产购入侨福地产、绿地集团购入盛高置地等。

赴香港买壳的内地企业家中,最知名的要数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2014年3月,阿里巴巴斥资62.44亿港元,买下文化中国的(1060.HK)的控股权,这家公司就是今日的阿里影业。同年,阿里巴巴斥资13.27亿港元,收购另外一家港股公司中信21世纪(241.HK),此后改名为阿里健康。

上述两家公司在宣布纳入马云麾下之后,股价迅速被炒上。文化中国当年2月底至交易宣布的3月13日,股价上涨2倍。而中信21世纪股价从当年1月的不足1港元,两个月间大涨逾6倍。

借壳上市,书面的叫法为反收购,即透过控制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将非上市公司的业务注入到上市公司中,以实现非上市公司在交易所上市的目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魅力吸引内地民企争相到香港买壳?

根据港交所的《上市规则》,如果在香港主板上市,需要满足以下三项要求之一:过往三年盈利累计至少5000万港元且市值大于5亿港元,或最近一年收入至少5亿港元且市值大于40亿港元,或最近一年收入至少1亿港元且市值大于1亿港元以及前三年营业现金流大于1亿港元。

除此之外,公司管理层还需要最近3年没有发生变化、公司控股股东如果有与公司利益相冲突的业务需全部披露等。

仅仅财务数据的要求就已经将不少中小企拒之门外了。因此,对于那些急需打开直接融资渠道,但又无法满足上市财务要求的公司来说,借壳上市是最便利的途径。

更重要的是,过往通过借壳上市,企业融资效率比IPO更高——在取得控股权之后24个月即可通过二级市场募资,注入资产。

“花费几千万就可以上市,老板借壳上市的金钱成本更高。不过,买壳很多时候可以炒作,股票的价格可能很快翻几倍,5亿可能变成20亿。”香港资深银行家温天纳对《棱镜》分析借壳上市被追捧的其他原因。

他说,因为上述种种原因,过去5到10年间,很多业务基本面不好的中小型公司,在香港借壳上市,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此类公司也出现了造假的问题。

香港壳王们,有高光时刻也有陨落

前文提及的不少壳股背后的卖家,其实都是一批人。他们实力雄厚,财技高超,凭借买卖壳的生意赚得盆满钵满,也就是传说中的“壳王”。

在香港,金利丰证券CEO朱李月华,被媒体称为“壳后”。据香港媒体报道,朱李月华的父亲曾是澳门赌场赌厅的厅主,与澳门赌王何鸿燊关系紧密。朱李月华早年赴美国求学,毕业后回到香港创办金利丰证券。1992年,朱李月华在港股市场崭露头角,购入上市公司迈特科技控股权,并改名为黄金集团,将家族旗下的澳门赌场业务注入黄金集团。

2010年,黄金集团斥资120亿港元,收购金利丰证券。就这样,透过一系列财技,朱李月华将旗下的旗舰公司借壳上市。

不过,这几年真正造就朱李月华“壳后”地位的还要归功于内地的民企。

hougarden

朱李月华

一位香港资深的市场人士向《棱镜》透露,过去这些年,不少内地传统行业的老板在高负债、流动性欠佳的背景之下,均需要资金周转,所以他们愿意将股份抵押给券商,这样一些券商就间接持有了这些公司股份。

“例如抵押市价1亿港元的股票,通常可以获得20%的资金,就是2000万港元,如果这些企业老板无法还上借款,他们就失去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对这些券商来说,壳本身的资产,再加上溢价,做这个生意不会有所损失。”上述人士说。

根据港媒的报道,朱李月华旗下公司此前控股的上市公司股票近50只,是香港最大的代客持股的券商。凭借资本市场的雄厚实力,2018年,朱李月华曾被《福布斯》评为香港女首富。

此外,近两年最为引人注目的“壳王”还当属儿科医生出身的曹贵子。2017年5月15日,香港独立股票投资人David Webb在其官网发布名为《迷网50》的报告,称有50只港股不可以买。因为这些股份背后的股权高度集中,有高度的关联性,且不少股份都是壳股,股价充满泡沫。

被David Webb点名的公司包括新锐医药(6108.HK)、中国华仁医疗(648.HK)、美捷汇控股(1389.HK)、康健国际医疗(3886.HK)、君阳金融(397.HK)、医思医疗(2138.HK)、泰加保险(6161.HK)、中绿(904.HK)、中国置业投资(736.HK)、香港教育国际(1082.HK)、康宏环球(1019.HK)等。

《迷网50》报告发布之后,迅速在香港市场发酵,并导致被点名的多只股票暴跌。不久后,其点名公司背后的操盘手曹贵子浮出水面。

曹贵子早年成立康健医务中心,将连锁门诊形式引入香港,此后将其上市。凭借杰出的医术,曹贵子结识不少政商界名流。当中,香港玩具大王蔡志明可谓曹贵子的贵人,不仅在其创业之初投资康健医疗,也助他进入资本市场。蔡志明的女儿蔡加怡更担任康健医疗的主席。

据当时媒体报道,曹贵子旗下的这些壳股,由于相互持股不超过5%,不需披露就可以质押股票,还可以通过并购供股拆股等方式炒作股价甚至卖壳获利,是标准的老千股操作方式。

不过这一切在《迷网50》报告发布后,迅速出现了逆转。香港证监会勒令曹贵子操控的多只股票停牌,并介入调查。如今香港证监会已正式起诉曹贵子。

不过,更多的香港“壳王”纵横江湖多年后,仍屹立不倒。高振顺就是当中一位。

现年68岁的高振顺,生于福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振顺便进入港股市场,接连入股志正国际、友利电讯、凯威国际等一系列上市公司。

此后,不少高振顺控股的公司均出售给了内地企业,包括中信集团、吉利汽车等。志正国际就是吉利汽车当初所借的壳。2015年5月,阿里再度斥资26.86亿元,控股香港上市公司瑞东集团(376.HK),此后改名为云锋金融,卖家也是高振顺。

同样是2015年,高振顺连同内地影视界知名人士董平、演员徐峥、导演宁浩等人,控股21控股(1003.HK),这家公司此后改名为欢喜传媒。

不过,要想被市场冠以“壳王”称号也非易事,需术业有专攻。像高振顺早年控股的不少壳公司均为工业股,所以香港媒体称他为“工业股壳王”。

香港壳产业的另一支重要力量——中南系的话事人庄友坚,则被香港市场称为“细价股玩家”。

1991年,庄友坚以香港首家港资投行百富勤为楷模,与友人创办了中南证券。此后,庄友坚先后入股30余家港股公司,包括民众金融科技(279.HK)、中国软实力(139.HK)等。

或许是因庄友坚早年就与香港富豪刘栾雄相熟,此后,他与香港富豪郑裕彤,内地富豪许家印和张松桥也被指来往密切。曾有媒体披露,在当年万科股份争夺战之时,庄友坚作为许家印的“亲友团”也曾出手相助,参与万科H股的扫货大战。

香港正告别壳江湖

不过,这些“壳王”们笑傲江湖的日子或将一去不复返了。

去年6月29日,港交所向市场推出收紧借壳上市相关政策的咨询文件。经过了一年的酝酿,今年7月26日,针对借壳上市的新规咨询总结正式公布。

不少香港金融界人士都对《棱镜》表示,正是曹贵子以及“迷网50”带来的负面效应,让港交所痛下决心,开始收紧借壳上市。

hougarden

曹贵子

曹贵子和他的“迷网50”是这些年爆仓的香港老千股中的典型,当然还有更多的炒家隐藏在壳公司的背后。

在富途证券金融及企业服务总裁邬必伟看来,港交所现在推出新政,长远来看是好事,因为香港的壳股造成的买壳和卖壳、老千股的市场,在过往13年层出不穷,对投资者伤害很大,对内地投资者的伤害尤其大。

“香港的很多投资者都是老江湖,对这些壳股他们是不信的,他们经历很多次股灾,知道这些题材股的问题。内地投资者却特别喜欢炒这种股,几分钱变成几毛钱。”邬必伟说。

温天纳分析称,香港上市的壳公司一般业务规模较小,以传统企业居多,例如建筑公司、矿产公司,没有增长点,最后也是勉强通过上市要求。

“这些公司上市后,好多没有成交量,股价半死不活,但突然平地一声雷,因为壳买卖变成热门。另外一些是则是一直有人在后面炒作,炒到天价,吸引投资者参与。”他说。

根据针对借壳上市的新规,港交所未来会从6个层面进行评估,包括收购目标相对发行人的规模、发行人在收购前的业务性质和规模、发行人的主营业务是否出现根本转变、上市发行人的控制权或实际控制权出现变动、收购目标的质量、过去及计划和建议中的其他交易等。

多位市场人士向《棱镜》分析,港交所在本次修订规则中,仅列出了关注的角度,并没有详细设置具体的要求,这是为了后续在打击借壳上市的行为上面,留有足够的空间。

简而言之本次政策的修订目的有二:一是,加强对反收购的审查,提高借壳上市的门槛及监管;二是,提升造壳后养壳的成本,收紧持续上市的规定。

事实上,自去年港交所向市场推出收紧借壳上市的咨询文件之后,香港壳股价格已经应声下跌。

据温天纳观察,香港壳公司的价格去年最高峰达8亿至10亿港元,壳价是公司净资产加上溢价,如果不同产业、公司资产平均来看,也要3亿至5亿港元左右。

“去年壳价已经明显下降,本来叫价六七亿港元,现在可能降到一两亿,平均看价格下跌五六成是有的,现在壳有价无市,新法例出来了,大家要想一下。”温天纳说。

在温天纳看来,虽然经过本次政策的收紧,借壳上市的大门并没有完全关起来,但继续这个路径的操作会非常困难。对香港来说,这些壳公司是负能量,不如寻找新的方向,向小米、美团们以及一众生物科技公司,开启更便利的上市之门,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才是当务之急。

“打击壳不会影响香港市场的活跃度,大股票和涡轮牛熊证占港股成交的大部分,壳股的成交再大也是对散户伤害,喝海水越喝越渴。”邬必伟也说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