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
中文简体
分享

资本更青睐怎样的商业航天企业?来看看投资人们怎么说

财经作者: 李汝晴
资本更青睐怎样的商业航天企业?来看看投资人们怎么说
摘要“在2015年前国内航天公司数量大概在80家左右,但是在2018年年底,这一数字已经到达了……

“在2015年前国内航天公司数量大概在80家左右,但是在2018年年底,这一数字已经到达了141家之多,发展十分迅速,其中提供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的公司数量也有了显著的增长。”未来宇航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曾志远在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说。

在此次论坛上,未来宇航研究院发布了和中信证劵合作完成的《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其中指出目前国内已经发布的星座计划达到20多项,涉及到的卫星数量有3100多颗。

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包括经纬中国、华创资本、高榕资本、星河创投、鼎晖投资、金石灏汭投资、险峰长青、顺为资本、深创投、天奇阿米巴、元航资本、君联资本、IDG、源码资本、创想天使等在内的知名投资机构的大量资金支持。

商业航天是一条高技术门槛、高风险、大投入、长周期的赛道,已是业内共识。另一方面,市场上能够投入到商业航天的资金有限,那么哪类企业更能获得资本的青睐?资本更看重企业的哪些特质?在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的投资分论坛上,投资人们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并对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资本是逐利的,只有最终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航天活动才会吸引资本的关注。”湖北长江航天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部长胡晓涛在做主旨报告时说。

要实现盈利,为资本创造价值就必须要跑通商业模式,即明确自己服务场景是什么?市场有多大?如何做才能挣钱?

当提及商业航天的商业逻辑时,有分析认为其走的是类似“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曾志远在发言中提到目前商业航天所经历的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及发射以及地面设施建设阶段与之前互联网产业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十分相似,等到这一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结束之后,相信它会像互联网产业一样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而针对卫星应用的商业逻辑,星河产业集团副总裁、星河创投CEO阎镜予提出了另一种思考,即一个“卫星+”的概念:

在他看来,整个商业航天的产业链里面,卫星应用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真正落在客户手里的,真正为这件事买单的只有卫星应用。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投资人,阎镜予更愿意选择民用化场景比较清晰的卫星公司。商业航天公司是否能够找准细分市场定位、落地场景,思考清楚盈利模式是什么;又如何能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实现跟现有的体系进行有效的结合,这些也是他重点关心的问题。

鼎晖投资高级副总裁刘尚也指出,如果一家公司的盈利模式能一定程度上验证行业底层的业务逻辑,投资人就会愿意重仓。

hougarden

投资分论坛现场

“创新”是投资人们提到的另一个高频词。

有投资人认为目前中国有许多公司都在做一些重复的事情。尽管为了吸引资金的支持,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但是商业航天市场足够大,足够容纳更多创新性的东西。

“将许多火箭公司的商业模式拿出来看,基本上都是类似的,即都是先打固体火箭、亚轨道,然后再去打入轨。”胡晓涛在论坛上发言说。

阎镜予也在发言中指出商业航天企业存在技术逻辑不清晰,即许多商业航天民企在重走国家队走过的老路,重新研发复制验证国家队数十年前早已研发出的产品。他坦言重复以前的事情,并没有真正体现商业公司真正的价值,以SpaceX刚出来时讲了一个火星的移民愿景为例,他提示民营企业要有一个更强的愿景,更多地关注影响更为深远的东西在哪里。

商业航天应该是有别于国家航天的,胡晓涛说:

那如何才能做到创新,重庆两江航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兼项目负责人李纲要认为,在正常竞争的同时,建立商业规则主导下的行业细分和协同机制,才有可能让头部企业获得技术研发、制造、创新能力,同时降低企业和整个行业的成本,而地方政府可以在这个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投资机构通常会从“赛道、赛车、赛手”三个方面来思考以做出投资决策。

华创资本董事总经理公元曾发文认为:“航天没有失败,只有尚未成功。投资商业航天和我们投资的其他行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没有人会怀疑探索外太空的价值。”在此次论坛中,她又表达了这一观点。

如果说商业模式代表了赛车去往的终点,那么赛手则决定了整个赛车的命运。创业团队作为公司的灵魂和核心,也是资本“考核”的重点。

阎镜予列出了他看好的团队特征:

在后来讨论中,刘尚补充,长远团队的构成也是投资人考察的重点。金石灏汭投资公司总经理王丽平则强调了技术团队的重要,以PE视角,金石灏汭投资更倾向于团队技术最强的龙头企业。

hougarden

“潇湘汇金”圆桌沙龙

除了对商业航天赛道一些投资逻辑的总结,投资人们也基于自身的行业观察,给商业航天企业提出了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