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
中文简体
分享

每个人都让你“离开舒适圈”,这是毒鸡汤吗?

社会作者: 井岛俊一
每个人都让你“离开舒适圈”,这是毒鸡汤吗?
摘要编者按:为了实现自我成长,我们总是被建议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给自己一定的压力和恐惧感,从而才……

编者按:为了实现自我成长,我们总是被建议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给自己一定的压力和恐惧感,从而才能逼迫自己成长。然而,职业教练Melody Wilding却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在这篇Melody原创的题为Please Stop Telling Me To Leave My Comfort Zone的文章中,她却给出了全然相反的建议,并认为留在自己的舒适圈内才是自我成长的最好方式。Melody曾经担任过谷歌、惠普以及Facebook等大型公司领导人的职业顾问,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

hougarden

图片来源:Pexels.com

有人说,真正成功的人生,是从你开始迈出舒适圈开始的。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说法,并且打心里觉得非常反感的话,请点赞。

至少,我是非常反感这种说法的人。

社交媒体有许多影响人物。其中,大多数人都认为,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走安全路线是一种自我破坏的选择。

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我不得不认为,如果哪一天没有让自己觉得不舒服的话,我这一生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离开舒适圈,也并没有想象的恐怖,”斯坦福毕业生张语冰(音译)在其主题为《真正成功的人生开始于当你迈出舒适圈的那一步时》的TED演讲中说,其演讲视频在Youtube还有着非常高的播放量。

“当你选择停留在舒适圈内时,你常常会出现不自信的想法或表现,又或者,你总是产生自我怀疑甚至罪恶等想法。”著名领导学畅销书作者、励志演说家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说。

在Instagram上,还有一句高频出现的话,“舒适圈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可惜的是,这里却什么都没有。”

而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也说,“每天一定要做一件让你恐惧的事情。”

我曾经也非常相信这些名言警句背后的力量。然而,我的亲身经历则让我有了不同的体验。

当我义无反顾地把我推出舒适圈时,最终却落得全身精疲力竭的感觉。

hougarden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Kinga Cichewicz

几年前的我,每天在纽约都是挤公交上班。在上下班高峰期间,我每天要花两个小时在路上,这还只是单程的时间。

压力状态下身体需要的皮质醇,是我仍然坚持不懈的唯一因素。那个时候的我,虽然小时候成绩优异,大学也是班里的尖子生,毕业后又顺利在曼哈顿找到了一份苛刻的工作,但我一直都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

在外人看来,我的身上自带着优秀的光环,彷佛我就是他们心目中成功的典范。然而,在我内心中,我却有满满的挫败感和无助感。

根据自我成长思维,我把自己的这些感觉和想法理解为自己还不够完美的真实写照。如果我知道我还可以更努力的话,我自然而然地就会更有动力,也会更加努力。

“我只需要再努力一点,”我告诉自己,“我现在已经在自己的舒适圈外,肯定会好起来的,我只需要慢慢调整。”

hougarden

图片来源:Pexels.com

给自己一个舒适的家,让自己茁壮成长

但几个月过去了,我内心里的这种想法却有增无减,而且还出现了额外的情绪和压力。

每天,生活中都布满了恐惧的事情。会不会出现什么危机?还会不会再出现紧急情况?今天早上又有什么新项目?这些想法,甚至开始影响到我的个人健康了。

按理说,根据这些励志名言,面对自己的恐惧,应该可以让自己更好地成长。然而,我都20多岁了,却每天像一条咸鱼一样,累得躺在床上一点都不想动,有时候还会产生心悸或者做夜梦的情况。

以走出舒适圈之名,来逼迫自己不断成长,让我自我牺牲到了差点筋疲力竭的地步。

所以,我最后还是选择辞去了工作,并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圈。舒适圈之所以存在,原来是为了保护我的安全。

从字面上来讲,舒适圈可以理解为一个理想的环境。但从心理角度而言,舒适圈则可以理解为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并且自主掌控一切的环境。

hougarden

图片来源:Pexels.com

那凭什么说离开舒适圈才是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找到了一篇1907年发表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老鼠,而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Robert Mearns Yerkes)。

在文章中,耶基斯提到,“到了某种程度后,焦虑感可以提升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耶基斯是一名优生学倡导者,他的著作被认为带有种族歧视标签。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环境管理的进一步放松,通过制造焦虑来提升效率的方法,逐渐被推广并认可。

在2009年,著名英国管理学家阿拉斯代尔·怀特(Alasdair White)就曾多次称,“就理解和管理效率而言,其核心实际上是压力管理。”怀特认为,焦虑是一种有效进行效率管理的辅助工具。

而根据2017年英国莱斯特大学的一篇论文发现,实际上并没有实验性依据来支撑怀特的观点。

不过,这篇论文的作者提到,“尽管没有实验性依据,但通过压力来进行效率管理,仍然是大多数管理学书籍中鼓吹的一种方法。”

hougarden

图片来源:Pexels.com

然而,与上述观点大相径庭的是,20世纪早期的前苏联发展心理学家利维·维谷斯基(Lev Vygotsky)定义的“核心发展圈”理论。

维谷斯基所称的核心发展圈,本质上和舒适圈的定义没有大的差别。他认为,在核心发展圈内,我们可以更好更健康地逐步成长。对小孩而言,他们还可以自然地习得新的技能。

对我而言,它意味着我要故意地接受挑战。不过,在接受挑战之前,我必须深思熟虑并且精心准备。也就是说,在接受挑战前,我对自己的优势了然于胸。

经历过把自己逼迫到心力交瘁、影响健康的地步过后,我才意识到,我还是不喜欢默默地忍受一切。

通过认清并且认可自己的舒适圈,我会进一步考虑某个环境是否会影响甚至威胁到我的健康;而通过极力维护自己的舒适边界,我可以轻松地摆脱焦虑,并且置身于一个自我感觉非常安全的地方。

hougarden

图片来源:Pexels.com

如今的时代,对时间和注意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当我们面临过多压力时,舒适圈其实是触手可及的避风港。

在舒适圈的臂膀保护之下,你可以自然地展现自信、拾得动力,同时还可以清晰地思考。

当我们不会花太多时间应对自己的不舒适时,时间自然而然地都花在了你的重要事项上。

如果把逼迫我们走出舒适圈比作从飞机上高空跳下,那么选择停留在舒适圈内的人,则是在默默地添砖盖瓦,为自己建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从而不断地茁壮成长。

编译组出品。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