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
中文简体
分享

滴滴蛰伏、Uber和Lyft抢上市 全球出行市场大变局

财经作者: 棱镜深网
滴滴蛰伏、Uber和Lyft抢上市 全球出行市场大变局
摘要2008年冬天,卡兰尼克与他过去的创业伙伴并肩站在巴黎街头的寒夜中。

2015年在中国市场与滴滴激战正酣时,卡兰尼克甚至有75天是在这里度过的,但他还是觉得还是不够多。

过去十多年时间里,跨国互联网在中国市场难以取得成功如同“定律”般的存在,Uber也未能幸免,过度迷信和复制公司的原有模式成为通病。

在经历过中国、东南亚和俄罗斯及其他几个东欧国家的相继退败和负面新闻后,Uber终于要实现它的上市之梦,这个网约车市场的“老大哥”或将于本周提交招股书。

很多人没能预料到,虽然Uber市场覆盖面和体量远超另一家Lyft,但在上市追溯赛中却还是被后者抢先一步。

上周五,Lyft率先在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2017年科技新贵公司Snap上市以来最大美国科技公司IPO。

这个由两位年轻人洛根•格林(LoganGreen)和约翰•齐默(JohnZimmer)在2013年夏天推出的项目,经过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第二大互联网出行企业。

Lyft上市开盘价为87.24美元,比起发行价高出21%,最终发行了3250万股股票,这一数字超过了其在监管文件中的3100万股目标。不过,在上市后第二个交易日,Lyft就一路下跌,跌破了发行价。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尽管Lyft向前迈进很大一步,但无法保证实现盈利,想要赢得投资者的足够信心,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更广泛的纬度来看,在Uber上市被Lyft抢滩并且逐渐收缩业务城市,滴滴联合海外网约车公司挖角Uber重点市场的背景下,全球出行市场也在悄然酝酿一场新的变化。

市场份额与利润的双向抉择

对于科技行业的投资者来说,估值和盈利能永远是“万能钥匙”。但Lyft看起来似乎还不同时具备这两点。

Lyft在IPO招股说明书中透露,2018年营收达到22亿美元,亏损9亿美元。过去两年,Lyft2016年营收3.43亿美元,亏损6.83亿美元;2017年营收10.59亿美元,亏损6.88亿美元。收入实现大幅增长的同时,亏损也在增加。

不论是中国的滴滴,还是美国的Lyft,这些在全球市场布局的出行企业无疑面临着同样的抉择,即在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方面该如何选择。

同滴滴等国内出行公司一样,Lyft和Uber这两大巨头过去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几乎每个城市都会为乘客打折或是给司机发放奖金。比如在2018年,Lyft在营销和激励司机与乘客方面就花掉了13亿美元,相当于平均每单补贴超过2美元——显然,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全球市场,补贴都是一个获客的好办法。

对于如何平衡盈利与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Lyft创始人格林在接受媒体提问时给出的回答并不明确。

格林说,“我们的首要任务一直是提供最好的客户体验,并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我们把运输当作一种服务来追求。我们要取代的是拥有私家车的模式。”他强调,Lyft专注于为客户创造价值,不会设定市场份额目标。

而当被问及盈利预期时,Lyft总裁齐默说,“我们不能谈论未来,但我们可以告诉你的是,我们已经为实现长期股东价值做好了准备。”

关于Uber和Lyft等无盈利独角兽面临考验的现状,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WarrenBuffett)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接受CNBC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投资者希望能在5年后得到10%的投资回报,但这些公司根本卖不出这些利润。”

Lyft奋力追赶与Uber节节败退

作为同样是土生土长的美国出行公司,Lyft一直在奋力追赶“老大哥”Uber。

与中国出行市场类似,在全球出行市场复杂格局面前,美国市场也相对稳定,基本已经被Uber和Lyft两家公司所垄断。数据显示,这两家公司共同分享着美国超过1.2万亿美元的出行市场,市场占比总和近98%。

晚出生三年的Lyft不仅先于Uber进行了IPO,其市场份额也在发力追赶后者,这从几年来的市场份额变化可以明显看到:2015年时,Lyft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仅为7.7%,Uber则以92.3%占据绝对优势。不过,Lyft联合创始人齐默最近表示,Lyft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40%。

一组来自分析机构SecondMeasure的数据也证实了Lyft的快速增长:截至去年10月,Uber占到69.3%,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而Lyft则占到28.4%,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剩下的2.4%由Juno、Gett和Via几个小玩家瓜分。虽然几组数据略有出入,但仍可以看到Lyft的后起力量。

另外,在营收增速上,从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期间,Lyft营收的增长幅度为32%,是Uber同期营收增长幅度的两倍。

hougarden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Lyft正在蚕食Uber丢掉的市场份额

相比于中国网约车公司杀入海外市场的热闹景象,原本在海外尤其是美国市场独当一面的Uber在过去一段时间却在收缩自己的业务范围。这个美国网约车市场颠覆者的日子并不好过,同时也给了Lyft赶超的绝佳机会。

早从Uber诞生开始,它就以极强的侵略性在全球多个城市制造“麻烦”,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与出租车公司、法院、政府、行业监管部门的摩擦司空见惯,关停、罚款、搜查也经常发生在它200多个城市分公司中。

2017年问题集中爆发,Uber遭遇其创办以来最难熬的一年。

2017年2月,曾在Uber工作的女工程师苏珊•福勒(SusanFowler)发表博文,曝光Uber性骚扰和性别不平等现象。为此,Uber付出了总计190万美元的赔偿,56名提出索赔的现任和前任员工人均获赔超过3万美元。

员工遭性骚扰的事件还没结束,Uber又惹上一桩专利侵权官司。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汽车公司Waymo指控Uber收购的自动驾驶公司Otto窃取了大量与Waymo自动驾驶研发相关的商业机密,包括谷歌自动驾驶计划的技术信息;

11月,Uber承认了隐瞒被黑客入侵并盗取5700万用户资料的事实,更糟糕的是,它还向黑客支付了10万美元换取这些数据的安全,并且选择将此事隐瞒下来。

在这样的局面下,Uber从一家颠覆传统行业的创新公司,变成了保护隐私数据不力、同时在处理客户、投资者和公众知情权方面非常糟糕的负面典型。

这些负面事件直接导致高层动荡,卡兰尼克甚至遭遇离职风波,Uber管理层也一度陷入真空状态,这个共享经济的鼻祖风雨飘摇。

公司层面的风波与动荡直接传导到业务上。自2017年以来,Uber在北美市场份额接连失守。SecondMeasure数据显示,Uber美国市场份额已从2017年初的84%下降到5月底的77%。

除了北美市场份额的缩减,Uber也不得不摆脱掉部分地区业务对其自身发展的束缚。

2017年9月,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Uber,接任卡兰尼克的新CEO达拉·科斯罗萨西做出了“瘦身”的重要决定,第一个被砍掉的便是一直亏损的租车业务。

除了“瘦身”计划中,Uber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在那之前两个月,Uber临时组成的14人委员还决定将其与俄罗斯本地占据主导优势的打车服务公司Yandexc.Taxi建立合资公司,合并各自在俄罗斯和五个东欧国家的专车业务,由现任Yandex.TaxiCEO领导。Uber试图将这部分海外业务转手递交出去。

这样的戏码在Uber身上并不算陌生,早前,Uber就因为无法继续承担中国市场的巨大亏损,在2016年8月将中国优步卖给了滴滴。那时,Uber已经进入中国60多个城市。

Uber与Yandex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Uber选择退出俄罗斯市场,而退出中、俄两大市场的Uber已然丧失了欧亚大陆超过一半的领土。

三年之后,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滴滴的被投公司,来自东南亚的打车软件Grab在去年3月收购了Uber东南亚全部资产,包括打车和外卖业务。

至此,曾在全球拥有中国、美国、东南亚和印度四个主战场的Uber,如今只剩美国这块自留地,同时还要面对印度本土出行公司Ola。

从数据上来看,在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出行市场印度,Ola的市场份额已达到45%,Uber份额为35%。就在去年3月,Uber还被传出其正在考虑将印度市场的业务于Ola合并。

hougarden


争抢全球出行市场蛋糕

就在Uber节节退败、聚焦于西方市场的时候,中国网约车巨头滴滴看准机会接连发起向全球市场的进攻。

这其中也透露着一个重要讯息,即在中国市场收缩的情况下,玩家们若想寻求更稳定和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场景。

这是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各个运营城市取得网约车牌照成为几家的网约车公司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网约车受到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京籍京牌、沪籍沪牌的约束让市场玩家如履薄冰。

中国网约车市场进军海外的梯队中,滴滴无疑是吹响前哨的那一个。然而,由于过去几年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蒙眼狂奔,滴滴更加重视业务扩张和业绩增长,导致企业价值观发生偏离,引发了严重的安全风险失控。如今的滴滴已经放缓脚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安全中。

尽管滴滴在过去一年受到接连两起来自顺风车业务恶性事件影响,但总的来说,中国网约车市场格局基本已定。相比较而言,海外市场还存在巨大机会与挖掘潜力。

滴滴是本土企业中在国际化上发力最不手软的公司之一。即便面对过去一年里受到安全恶性事件和去年高达109亿亏损的困扰,其国际化业务仍然作为核心重点被保留了下来。

今年2月,滴滴主动通过裁员方式度过“寒冬”。腾讯《深网》获悉,当时顺风车部门裁员比例达20%,以外卖业务为主的孵化新业务部门R-lab裁员比例为50%。据滴滴内部人士对腾讯《深网》称,除安全产品技术,线下司机运营外,国际化同样是今年投入重点。

目前在人员配备上,滴滴已经调动了多名原中国高层主管前往智利、秘鲁等市场,用以加快滴滴在这些市场的上的扩张。滴滴还发布了招聘公告,在智利、秘鲁以及哥伦比亚招聘司机运营、危机管理、营销以及业务扩展人员。不过据了解,在这些区域,滴滴目前还处于规划与招募阶段,正在衡量推出本地服务的时间。

如果向前追溯,收购中国优步是滴滴发力海外市场的重要节点——这很好理解,在搞定当时中国头号竞争对手之后,滴滴显然有更多的精力在全球市场中扩展势力范围。

从滴滴过去几年围绕海外市场的重要举动,可以探寻全球出行市场变化中的蛛丝马迹:

·2015年9月,滴滴与Lyft达成了战略合作,并向Lyft投资了1亿美元。

·2015年9月,滴滴投资印度打车服务商Ola。

·2016年4月,滴滴宣布推出跨国合作服务,与Lyft完成一期产品打通,正式出海。

·2017年7月,滴滴投资东南亚打车服务公司Grab。

·2017年11月,滴滴停止其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加州、纽约等多个城市下线服务,鼓励用户下载使用合作伙伴Lyft。

·2018年1月,滴滴收购巴西最大的本土出行公司99。99已进入巴西400多个城市,拥有30多万名司机,以及1400万用户。

·2018年4月,滴滴在墨西哥城附近的托卢卡首先上线。

·2018年5月,进入澳大利亚吉朗进行试运营。

·2018年6月,滴滴在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推出快车服务。

·2018年7月,滴滴与软银成立合资公司,在日本为本地居民和游客提供出租车打车服务和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2018年8月在墨西哥州第三大城市和工商业中心蒙特雷正式开始服务,同时启动筹备在第二大城市瓜达拉哈拉的开城工作。

·2018年9月,滴滴日本在大阪宣布在当地上线出租车叫车服务。

可见,拉美、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已经成为滴滴的海外布局重点。但相对中国出行市场的稳定局面,滴滴在全球竞争环境或许更加复杂。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滴滴进入的墨西哥和巴西是Uber的“后院”,也是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数据显示,Uber在墨西哥占有87%的市场份额,而墨西哥城是Uber继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场。滴滴面对的竞争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在未来的某一天,海外市场也会成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玩家们的必争之地,但在这之前,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