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乔布斯、巴菲特”们成功的真正原因
先提出一个新颖的理论,再把这个理论扩展为几个层次,每一个层次放一些名人故事,最后总结一些道理、提出几条建议。
当然,这些理论是否成立,“成功励志专区”的读者并不在乎,唯有一点,故事一定要通俗好听,要有浅显而积极的意义。
所以“成功学”常常和“智商税”一类的说法联系在一起,但我更愿意用“成人的神话”来形容这一类书。
我们就先来看一看,一个成功励志故事和真正的人物传记,有什么区别吧。
2、双面爱迪生事迹二,爱迪生出身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凭着自己的聪明好学和动手精神,成长为一个发明家,最后成为百万富翁。
再配上那句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就是一个完美励志故事的闭环。
事迹一的真相:爱迪生位于门洛公园的实验室,宽敞明亮,人头攒动,根本就是一个扁平结构的“发明工厂”。
爱迪生相当于现在的“总工程师”,底层是上百位的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人员,他们分成无数个小组,每天都在做实验,所谓实验了几千种材质的灯丝,正是由他们完成的。
事迹二的真相:爱迪生作为这个“发明工厂”的“总工程师”,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理论功底不行。
所以他手下的天才工程师,几乎和爱迪生一样伟大的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对“实验了几千种材质”非常不屑,认为爱迪生这种无视基础知识,毫无理论依据的大量实验,实际上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商业成就一:爱迪生最大的发明就是发明了“现代发明体系”。这个体系完美的解释了,为什么爱迪生一生能拥有两千多项发明,其中很多都是重磅级的发明。
商业成就二:爱迪生有一种天赋,他能从身边的生活场景中,敏锐地发觉那些可以被技术创新所改变的新需求。
为什么爱迪生的故事和他本人有这么大的偏差呢?这其实是爱迪生自己的选择。
爱迪生之所以能维持这个开销庞大的“发明工厂”,套路是用团队集体工作出成果,用媒体关系提升自己的名气,再靠名气以较低的工资吸引更多优秀科学家、工程师的加入。
爱迪生会刻意给公众留下一个发明家的印象:一个人坐在昏暗的实验实里,摆弄着瓶瓶罐罐或者零件设备——因为一个966研发工厂的老板的形象,无法帮助他吸引到更多的人才。
就好像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业务出身的马云,在吸引技术人员方面,不如研发出身的马化腾。
传记作家,《渴望生活——梵高传》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的成就,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所以读者在阅读商业人物传记时,不能被情节牵着鼻子走,一定要有意识地还原这些牛人的真实的决策场景。
3、读商业人物传记的四个建议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一点巴菲特的故事, 也知道喜诗糖果是他最有名的案例之一,一家2500万美元买来的公司,二十几年产生了十几亿美元的利润。
但如果你没有仔细读过巴菲特传记,你很可能把它想象成“一个精于算计的投资大佬,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一个宝贝”的捡漏故事,因为这个主题迎合了大众这种心态——“只要眼光好,坐在家里也能发财”。
事实上,喜诗糖果案例当时并无特别之处,只是那些年他们东奔西走谈的无数收购之一,巴菲特和芒格当时也未能预见“喜诗”日后超强的盈利能力;
事实上,对方很有谈判技巧,硬是把价格谈到净资产的四倍以上,芒格说:“如果喜诗糖果再多要价10万美元,沃伦和我就会立刻走开”。
还原运气的成份,并非是否定巴菲特的智慧,正是因为运气在投资中占了太大的比重(甚至是最主要的因素),投资中的绝大部分方法,都是为了把运气的影响降到正常概率,并使之可控。
励志故事需要把偶然性的因素剔除,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但生活没有“主角光环”,生活中的成功比故事困难一百倍,你需要从一堆因素中,找到决定性的,而不是最吸引人的。
史蒂夫 · 乔布斯的故事中,最吸引创业者的是他自带的“现实扭曲力场”。
他在还没有足够的钱生产Apple I时,就说服一位店主预购定了50台,结果交货的时候,不仅需要买家自己准备一些零部件,甚至缺少一个外壳——即使如此,他仍然有办法说服店家买入它们。
很多人都会把这种偏执的性格看成他成功的原因,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而传记作家也乐于放大一个人性格中的这一点,这让所有成功的企业家看上去都成了“偏执狂”。
但你想想,你会因为一个房产中介的偏执推荐,去买下你不喜欢的房子吗?
大部分使用并喜爱苹果产品的人,其实对乔布斯的了解,远远低于我们的想像,他们喜爱的唯一原因,就是东西好用、好看、好玩。
像史蒂夫 · 乔布斯这样的人,传记起码要读两本,我正是读到《Becoming Steve Jobs》(成为乔布斯)的这个“Becoming”后,才忽然意识到——
所以,一个商业人物的性格在成功因素中,往往是中性的,最积极的作用是当他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时,可以大大地降低他的决策成本,但代价就是对CEO的其他所有要求上,给自己制造大量的麻烦。
如果不拿两本传记对照着看,而你平时看到的都是苹果公司有意挑选的,对品牌有帮助的乔布斯公众形象,还有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神话或贬低的乔布斯媒体形象。
很多人都喜欢用“坚持”“专注”“创造力” “怀抱梦想”“自信”等等词汇去总结商业人物的成功经验,这就跟“离婚的最大原因是结婚”一样扯淡。
首先,埃隆·马斯克是一个眼光独到的投资人,尤其擅长财务计算。
他的PayPal和特斯拉,都是先投资,发现市场空间巨大,又不认可当时CEO,才把创始人一脚踏开自己当CEO的。这种先投资再创业的方法,避免了创新项目从无到有的失败率很高的那一步。
其次,埃隆·马斯克最大的商业天赋是他的成本控制能力,这一点也是SpaceX项目成功最主要的原因。
做过政府生意的人都知道,成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声誉”——别出安全事故,这就造成了航天工业的两个特点:第一、看似高端,其实非常保守,大量使用几十年前的设备;第二、过于注重安全造成的大量成本浪费。
这个行业的现状让埃隆·马斯克将自己成本控制的才华发挥到极致,而且,降低成本同样也是特斯拉面对的最困难的任务之一。
最后,PayPal、SpaceX和特斯拉这三个项目分别是对金融、航天、汽车这三个传统行业的改造,这正是埃隆·马斯克这个既有商业天赋又有想象力的人,发挥能力的最好战场。
当然,埃隆·马斯克的学习能力确实是硅谷CEO中最高的,但分析商业人物,还是要以“商业本质”为视角。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在房地产市场一片看好声中,有三个团队分别发现了“次级房贷打包债券(CDO)”潜在的危机,押下了重注。
这些人在苦等房地产崩盘,可市场的狂欢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们的亏损不断加大。他们有的面对客户的压力,险些被告上法庭,有人则要整天面对公司高层的指责和团队成员的动摇。
三个团队经历着同样的困境,但因为性格不同,商业目标不同,决策压力不同,他们所采用的应对办法也完全不同。整个过程,我在《成功者的一生,只有两天是开心的》中有完整的描述,大家可以去看看。
把相似经历、相似性格、相似行业的商业人物对照起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更容易还原真实的决策场景,对你的帮助,1+1>2,远胜过读几本传记。
4、如何获取他们的成功经验?“成功励志学”源起于美国,戴尔·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的作品,在几十年后,同样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美国和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热衷于成功学的两个国家,每年的出版市场都在十亿美元左右。
美国人热衷成功学,按马克思▪韦伯的说法,源自新教伦理中“用俗世的成功证明你是上帝的选民”的资本主义精神。
中国人热衷成功学,则是源于儒家传统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使命感。
我记得我上初中第一次读到《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时,身为独生子女的人,终于找到了一把通过其他人心灵大门的钥匙;而我的第一本商业思维启蒙书,正是高中时读的一本盗版的《思考致富》(拿破仑·希尔)。
相比80%的中国人一过三十岁就不读书只看网络段子而言,读“成功学”并没有什么可耻的;不管你现在的品味有多么小众,你的阅读体验总是从那些通俗的故事和浅显的道理开始的。
当然,当一个名人的经历打动了你,你更应该找来他们的传记,仔细阅读这段经历的前因后果,并多多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这才能给你真正的启发。
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一点巴菲特的故事, 也知道喜诗糖果是他最有名的案例之一,一家2500万美元买来的公司,二十几年产生了十几亿美元的利润。
但如果你没有仔细读过巴菲特传记,你很可能把它想象成“一个精于算计的投资大佬,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一个宝贝”的捡漏故事,因为这个主题迎合了大众这种心态——“只要眼光好,坐在家里也能发财”。
事实上,喜诗糖果案例当时并无特别之处,只是那些年他们东奔西走谈的无数收购之一,巴菲特和芒格当时也未能预见“喜诗”日后超强的盈利能力;
事实上,对方很有谈判技巧,硬是把价格谈到净资产的四倍以上,芒格说:“如果喜诗糖果再多要价10万美元,沃伦和我就会立刻走开”。
还原运气的成份,并非是否定巴菲特的智慧,正是因为运气在投资中占了太大的比重(甚至是最主要的因素),投资中的绝大部分方法,都是为了把运气的影响降到正常概率,并使之可控。
励志故事需要把偶然性的因素剔除,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但生活没有“主角光环”,生活中的成功比故事困难一百倍,你需要从一堆因素中,找到决定性的,而不是最吸引人的。
史蒂夫 · 乔布斯的故事中,最吸引创业者的是他自带的“现实扭曲力场”。
他在还没有足够的钱生产Apple I时,就说服一位店主预购定了50台,结果交货的时候,不仅需要买家自己准备一些零部件,甚至缺少一个外壳——即使如此,他仍然有办法说服店家买入它们。
很多人都会把这种偏执的性格看成他成功的原因,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而传记作家也乐于放大一个人性格中的这一点,这让所有成功的企业家看上去都成了“偏执狂”。
但你想想,你会因为一个房产中介的偏执推荐,去买下你不喜欢的房子吗?
大部分使用并喜爱苹果产品的人,其实对乔布斯的了解,远远低于我们的想像,他们喜爱的唯一原因,就是东西好用、好看、好玩。
像史蒂夫 · 乔布斯这样的人,传记起码要读两本,我正是读到《Becoming Steve Jobs》(成为乔布斯)的这个“Becoming”后,才忽然意识到——
所以,一个商业人物的性格在成功因素中,往往是中性的,最积极的作用是当他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时,可以大大地降低他的决策成本,但代价就是对CEO的其他所有要求上,给自己制造大量的麻烦。
如果不拿两本传记对照着看,而你平时看到的都是苹果公司有意挑选的,对品牌有帮助的乔布斯公众形象,还有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神话或贬低的乔布斯媒体形象。
很多人都喜欢用“坚持”“专注”“创造力” “怀抱梦想”“自信”等等词汇去总结商业人物的成功经验,这就跟“离婚的最大原因是结婚”一样扯淡。
首先,埃隆·马斯克是一个眼光独到的投资人,尤其擅长财务计算。
他的PayPal和特斯拉,都是先投资,发现市场空间巨大,又不认可当时CEO,才把创始人一脚踏开自己当CEO的。这种先投资再创业的方法,避免了创新项目从无到有的失败率很高的那一步。
其次,埃隆·马斯克最大的商业天赋是他的成本控制能力,这一点也是SpaceX项目成功最主要的原因。
做过政府生意的人都知道,成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声誉”——别出安全事故,这就造成了航天工业的两个特点:第一、看似高端,其实非常保守,大量使用几十年前的设备;第二、过于注重安全造成的大量成本浪费。
这个行业的现状让埃隆·马斯克将自己成本控制的才华发挥到极致,而且,降低成本同样也是特斯拉面对的最困难的任务之一。
最后,PayPal、SpaceX和特斯拉这三个项目分别是对金融、航天、汽车这三个传统行业的改造,这正是埃隆·马斯克这个既有商业天赋又有想象力的人,发挥能力的最好战场。
当然,埃隆·马斯克的学习能力确实是硅谷CEO中最高的,但分析商业人物,还是要以“商业本质”为视角。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在房地产市场一片看好声中,有三个团队分别发现了“次级房贷打包债券(CDO)”潜在的危机,押下了重注。
这些人在苦等房地产崩盘,可市场的狂欢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们的亏损不断加大。他们有的面对客户的压力,险些被告上法庭,有人则要整天面对公司高层的指责和团队成员的动摇。
三个团队经历着同样的困境,但因为性格不同,商业目标不同,决策压力不同,他们所采用的应对办法也完全不同。整个过程,我在《成功者的一生,只有两天是开心的》中有完整的描述,大家可以去看看。
把相似经历、相似性格、相似行业的商业人物对照起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更容易还原真实的决策场景,对你的帮助,1+1>2,远胜过读几本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