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明星?小心你自己的职场“人设”
随着一波一波的“人设坍塌”,“人设”基本上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了。这个来自日本动漫产业的词最初很中性,意思也就是“人物设定”的字面意思,后来用于形容演员、明星对自己公众形象的定位。
有人说,演员就是演员,为什么非要给自己一个人设呢?做一个好演员不就是最好的人设吗?果真如此吗?演员也是一个职业,如果把“做一个好演员”换成“做一个好员工”,这话是不是就显得很苍白?
对!就是“面目清晰”——人们一想到你,就会准确地想到那个形象。研究显示,如果人们相信别人认识到了真实的自己,他们会更开心、更满足、人际关系更好,且更有目标感。
如果能让别人懂你,并恰当地为你提供机会和支持,生活会更简单、更令人愉悦。现在,你应该不再怀疑准确的职场人设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在职场上做一个“面目清晰”的你自己。
初入职场,还有什么比“第一印象”更重要
依据这些认知透镜原理,哈尔沃森指出,你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帮助对方正确建立对你的印象。为让对方在信任透镜中对你留下好印象,你要表现得友善,同时展现实力。如果要和对方建立长期关系,你就要言而有信。
从以上的建议中不难发现,建立第一印象要主动而诚恳,要从建立长期良好印象考虑,而不要图一时利益。不恰当的第一印象,是那个“不是你”的第一印象。过度迎合,只会后患无穷。
成为职场中人,努力是最好的人设吗?
“办公室政治”被人不齿,但社会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这种职场人际并不全来自利益斗争,许多是来自人际交往的本能,比如我们经常根据第一印象评价别人,并且这种印象会保持很长时间;我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为了留下具有积极性的“遗产”,成功的CEO们以乐观的视角改写了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告诉人们他们是怎样借助高于同僚的政治手腕才走上了高级领导岗位。
罗伯特·西奥迪尼用他的《说服心理学》解释了,理解这些社会心理有巨大的好处。杰夫·普费也曾就这些令人不舒服的真相著书立说,比如《权力和领导基本策略》。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讨论一个人在职场中的人际能力,绝对不是要你把自己变成一个为了晋升不择手段的人,人们习惯二元论观点看待问题,因此我要再次重申,当我们谈论办公室政治时,绝不是要你放弃勤奋、放弃业务能力。
而是探讨如何更有策略地管理你的职业形象——不要因为害怕“马屁精”“抱大腿”的人设,就一味否定人际能力的积极作用。职场人设同样不是非此即彼的,努力和人际关系不矛盾;能力和公司政治不对立。
别让你的性格黑暗面,毁了你的职场人设
容易激动有助于你在同级和下属面前,展现出自身富有激情的一面,但也可能让你变得喜怒无常。细致让你留意细节,高质量完成工作,但过于细致会演变成拖延症和追求完美主义的强迫症。
要想摆脱这些黑暗面首先要了解他们,托马斯·查莫罗-普瑞姆兹克将黑暗面分为3个类型:第一类属于疏远型特质,即难以相处、令人生厌的个性。
容易激动和喜怒无常就会产生这种效果,极其多疑、悲观也是如此——这类特质有碍于信任的建立。另一个例子是随和的被动型攻击,即外表看似礼貌随和,内心实则抗拒合作,甚至暗箭伤人。
第二类特质恰恰相反,属于有很强吸引力的诱惑型人格。这些个性常出现在坚定自信、富有魅力的领导者身上,这些人用他们“向上管理”的能力吸引追随者或获得影响力。
但诱惑型特质也可能有负面效果:有这种特质的人会高估自己的价值,容易得意忘形。比如大胆和自信到了一定程度会变成傲慢;同理,喜欢恶作剧的人有强烈的冒险欲望,但往往不计后果。
了解了这些之后,接下来你要通过行为改变,防止自己表现出破坏性特质。但这并不是要求你重建人格,而是能在关键场合控制你的行为,维护你的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