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股的“至暗时刻”:集体业绩爆雷背后,行业进入格局重塑期
转眼之间,我们即将迎来电影行业一年之中最大的档期——春节档。然而,在看似火热的市场表象之后,过去一年影视行业的风波未停。
尽管局面确实“惨烈”,不过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政策监管和资本寒冬在前,一切的发生倒不如说是“符合预期”。而在某些公司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操作的背后,似乎也同时预留了后市市值运作的空间。
对于整个影视行业而言,在经历一轮剧烈的大洗牌和去产能以及行业规范之后,如何构建更健康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也将成为影视板块估值修复的关键。
去年年中,随着“阴阳合同”事件的发酵,天价片酬、税改风波等潜藏问题接连暴露,一夜之间将影视行业腐化已久的疮疤公之于众,以一种“很不体面”的方式开始了行业的“去泡沫”。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也曾表示,“从投资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电影界实则进入了一个下行期,如果没记错的话,影视股最高的时候(总)市值1000亿,现在不到200多亿。”
这种影响目前非常直观的体现在传媒上市公司的报表中。在近期一系列的年度业绩预告中,A股市场业绩预亏、商誉减持公告满屏飞,传媒股毫不意外地成了此番爆雷的重灾区。
根据Wind申万行业分类,已经有103家传媒类上市公司披露了2018业绩预告,其中66家公司预亏,其中还有38家首亏。
而从这些业绩预亏的原因来看,一方面存在政策监管影响项目上线进而影响到回款的问题,比如去年3月游戏版号审核暂停致使众多游戏公司业绩大幅承压、电视剧审核趋严也使得很多影视剧项目延期播出甚至“回炉修改”。
另一方面,也存在为前几年疯狂并购所带来的商誉减值买单的情况。比如慈文传媒此前并购赞成科技布局影游联动,后者业绩去年受版号影响颇大,2018年慈文传媒拟对赞成科技形成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8-9亿。
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商誉减值并不一定是坏事,虽然短期造成业绩巨亏,但是一次性高规模计提的动力强于连续计提,不排除为未来业绩反转埋下伏笔的考虑。
而回到影视行业整体的外部环境来看,目前,针对影视行业乱象的“限薪令”已下达完毕,同时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秩序的第一阶段工作已经结束。在大方向上,行业秩序正在逐渐回归。
且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陆续开通,更多的外部资金有望进入,以及近期证监会新管理层的到位,都在给A股市场注入新的预期。
随着影视行业监管松绑的预期,以及行业理性的逐步回归,对于活下来的影视公司来说,如何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行业格局中寻找机会,就成了一道必须面对的命题。
对于刚刚经历一波监管重创的影视行业来说,也不意味着行业就此面临停滞甚至倒退的风险,而是进入去泡沫化,逐渐步入调整和重塑的关键阶段。热钱的相继退出,实则在倒逼整个行业往更健康和有序的方向发展。
对比海外好莱坞的历史演进,其实可以看到,行业也是在多次的进化之后,才形成了现在的工业体系。
对于国内刚刚起步的影视行业来说,2018年同样也可能是一个变革的契机。
在去年的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论坛上,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直言, “寒冬不仅真实存在,甚至比大家想象中的还严重!如果大家现在不做好过冬准备,就会被市场所抛弃!”
不过马中骏也认为,“寒冬”背后仍然存在着希望。在他看来,此时的“寒冬”状态正是在为后期的“萌芽”积蓄力量,在经历过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后,只有冷却下来,才有机会调整步伐并合理规划,为下一步发展积蓄力量。
此外,海外市场成为头部公司关注的增量市场。就在2017年12月,华策影视、华谊兄弟、爱奇艺等十家国内影视公司宣布成立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目标要将国产剧的整体售价提高10倍。
对于国内的影视上市公司而言,2019年可能也将是一个分水岭。随着政策监管的进一步明朗,能否及时调整策略应时而变,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早在2015年签订过《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在原协议的基础上签订了新的《战略合作协议》。
公开数据显示,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会员在去年三季度双双突破8000万,随着单平台在今年上半年都将迎来亿级规模,付费模式对头部剧成本的能力将大大增强,空间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