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进入最痛苦2周 纽约医院:重症比例在25%顽固徘徊
美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进入迄今为止最痛苦的阶段。
“送来的病人每天都在增加。”在这场战斗最前线和最惨烈的战场之一――纽约市长老会医院急诊室医生刘浩天对澎湃新闻说道。“‘9・11事件’的时候,我不在纽约,但是所有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告诉我,这一次的情况更让他们感到害怕。”
几周前,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全面向纽约发起攻击。截至4月7日,纽约市确诊病例7.6万多例、死亡4009例。纽约市长请求更多医生和医疗物资的支援。医疗人员和政治领导人都承认,在情况好转之前,会变得更糟。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已超过141万。美国仍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截至4月7日,全美确诊病例已接近40万例,12000多人死亡,总确诊人数远超第二第三位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总和。上周末,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未来两周将是“最艰难痛苦”的两周。全国因疫情死亡人数可能高达到10万到24万,相当于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的伤亡人数。
纽约州是目前美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截至当地时间7日,纽约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到138836例,单日死亡病例新增731例,为历史最高,死亡病例总数达到5489例。
除了纽约州,美国东部的新泽西、马萨诸塞、宾夕法尼亚,中部的密歇根、伊利诺伊,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华盛顿,南部的佛罗里达和路易斯安纳等九个州的确诊病例都已破万。全国各地多处有出现下一个“纽约”的可能。
美国正在迎来抗疫战斗中的关键时刻,全世界都在屏息凝神地关注着。
美国全国疫情新增趋势分布图
最难过是战友倒下
纽约长老会医院的急诊室和重症病房里,每一天都有病人死去。
几乎每个躺在重症监护室(ICU)和临时搭建起的监护病床上的病人,都是靠呼吸机在呼吸。
这家医院有2000多张床位,是全美最大的医院之一。原本是一名外科医生的刘浩天是纽约最早投入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医护人员之一,目前已经在第一线工作了一个多月。
3月初,刘浩天所在的医院就接收了纽约州第二例确诊病例――一名来自西切斯特县50多岁男性律师。这名病例被通报后,当地社区发现了大范围的疫情传播,纽约州的疫情开始骤然升级。
据刘浩天介绍,现在在他工作的医院,新冠肺炎住院病人已经超过1000人。整个长老会医院原来有400张ICU床位,但是现在已经扩充到了1100张。所有其他手术都已停止。手术房都改为ICU病房,每个手术间可以容纳3到5个病人。如果这些“病房”也被填满的话,医院下一步计划将做肠镜的房间改建成ICU。
“我可以告诉你,我有一个上ECMO(人工肺,针对最严重病情的治疗手段)的病人,是一个38岁的年轻人,没有基础疾病。可能除了小孩子以外,所有感染这个病毒的成年人病情都可能变得严重。”
作为医院内部临时建立的SWAT(应急处理)小队成员之一,原本是外科手术医生的刘浩天现在每天的工作是照顾ICU病人。“因为我们外科医生对于照顾这些重症病人比较适应。我们会协助重症监护队,帮病人做一些小手术。这样ICU的医生就可以更专心照顾病人。”他说。
对于刘浩天来说,让他最伤心的事情是照顾感染病倒的同事。
“作为医生,我习惯于治疗患者。我原本是做肝移植手术的。我每天都会看到很多复杂的情况,看到病人死亡,这是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你不会想象你的同事、老板,他们也成为了你的病人。这对我来说是最可怕的,心里最难接受的。”他说。
“前几天,有一个我们医院很受人尊敬的医生被送进了ICU,我需要替他做一些小的手术,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非常难受的。因为我以前和他一起工作过。我很尊敬他,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医生。但是现在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活下来,因为他现在病得非常非常重。”
刘浩天表示,尽管眼下医院的防护物资还没有“断粮”,但是医院一直在警告他们要节省使用,因为非常非常缺。“我有两个N95的口罩,一个我已经用了5天,用到橡皮筋都松了。但是我舍不得换另外一个。我和朋友买了一个UV包(紫外线消毒包),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有效,我们每天就把我们的口罩放在袋子里面消毒。”他说道。
4月7日,刘浩天和同事们在医院大厅内自发组织了一场“音乐会”。钢琴和大提琴合奏的乐声通过网上直播,可以被医院内每一个病房里的医生和护士听到,悠扬的乐声抚慰着这所重灾区医院里每一个受伤和疲惫不堪的灵魂。
纽约医院内救治病患的医生
增长曲线在放缓?
纽约长老会医院外科主任克雷格・史密斯(Craig Smith)博士从3月15日开始,每天都会向所有医护员工发送一份自己撰写的工作简报,简报也发布在医院官网上。
据史密斯介绍,纽约长老会医院系统目前有大约2000名新冠肺炎住院病人,而ICU的重症病人比例一直顽固地徘徊在25%左右。
在3月的最后几天,史密斯在简报中这样描述着自己和同事们所经历过的一切:“2020年3月终于要过去了。我们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这个月开始的时候都不相信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们医院。然后新病例开始翻倍。这个月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每3天就会翻一番,现在每7天翻一番。但是我们前面可能还有更糟的在等着。所有证据都表明四月份会比三月份更糟糕。我希望我错了。”
他继续写道,“ ‘冷静’不是一个用来描述重症监护室里恐怖场景合适的词。这不是暴风雨前的平静。想象一下:一支探险队在一条广阔的河流上向下游划去。 险滩已被克服,暴雨没有将他们击倒,有人失去了生命。但是我们仍然坚持向前。但是前方传来的微弱的轰鸣声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境况。我们没有地图,没有工具,没有全能的资讯。前方的咆哮是疫情曲线仍在稳定的上升。”
“我们渴望迎来我们所向往的春天。但是我们正飞驰进入到最糟糕的几个星期当中。这是我们的葛底斯堡战役、索姆河战役、硫磺岛战役(美国内战、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而惨烈的战役)。”
然而他表示,他在工作中看到同事们所展现出的信心、能量、乐观和决心,使他相信“终能胜利地到达未来。”
在4月6日的最新一份简报中,史密斯描述称,美国卫生部数据显示,纽约市每10万人的急诊就诊率从4月1日左右开始下降。长老会医院每日个案数据也显示,4月2日以来,新病例增长曲线在过去几天里有“略微变平的迹象”。
“换句话说,有理由相信我们正在接近峰值。”他写道。
纽约州州长安德鲁・库莫(Andrew M. Cuomo)在上周日(4月5日)表示,纽约州的新冠肺炎相关死亡人数已经两天保持平稳,新住院人数和重症监护人数在下降。他相信本周纽约冠状病毒病例的数量将达到最高点,然后有望开始下降。但是他同时也警告现在做出判断还太早。
目前正居住在纽约市的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7日对澎湃新闻表示,她也认为,纽约疫情增长曲线是否拉平,还需要观察1周,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其他人则没有那么乐观。纽约市市长白思豪(Bill de Blasio)表示,他担心,“五月的情况可能比四月更糟糕” 。
纽约医院内救治病患的医生
全美各地疫情发展参差不齐
在美国其他地区,疫情和死亡人数也在持续增长。
近邻纽约州的新泽西州,现在是全美疫情第二严重的地方。
新泽西州州长菲尔・墨菲(Phil Murphy)上周五(4月3日)表示,新泽西州疫情发展情况仅比纽约落后了大约一周。目前该州确诊病例已超过4万例,死亡超过1000人。
新泽西州一家大型医院的急诊科医生爱丽丝告诉澎湃新闻,大量新冠肺炎病人仿佛在一夜之间突然涌现。 “两周前我们医院才有1个病人,然后到3个,10个,然后突然变成60个,现在是几百个。医院一开始完全没有做好准备。”
和东海岸比较,西海岸由于人口密度没有这么高,疫情目前还没有像纽约那么严重,但是所有人都已经准备好迎接“海啸”的到来。
北加州一家大型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护士张婕告诉澎湃新闻,目前加州的检测力度正在不断加大,预计确诊人数会进一步增加。
张婕的医院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大部分病人都是50岁到70岁之间的。也有年轻的,20几岁的。”她说。
和医生的工作不同,护士需要经常守在病人旁边,是和病人接触最多的。张婕告诉澎湃新闻,她们最主要的疲劳来自“精神方面”。“毕竟是第一次照顾这样的病人,新冠病人的死亡率跟其他的病比算蛮高的。而我们的防护措施一开始的时候很不够。如果你把这个比作一场战争的话,我们就像去‘裸奔’一样。”她说道。
另一方面,美国疾控中心(CDC)对于医护人员的防护标准一直不确定也让很多护士感觉压力很大。“有的时候一天能改好几次,因为CDC认为病毒不能通过气溶胶传播而只是通过飞沫传播,所以我们的防护标准就降低了。有的护士晚上担心得睡不着觉。”她说。
据《纽约时报》报道,为了更清楚了解全美医院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的需要和所遭遇的挑战,今年3月23日至27日,美国卫生部对全美323间医院进行了电话采访。6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医院持续面临着医务人员防护设备和检测工具的严重短缺。
这份由卫生与公共服务督察长发布的报告称,由于缺乏可用的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和患者都面临危险。此外,美国仍存在检测难问题:虽然有了新的、更快速的检测方法,但全国各地的医生和官员称,获取检测结果仍面临着漫长的拖延,而检测不平衡的问题也持续存在,在美国许多疫情热点地区,进行测试所需的棉签和化学试剂都供不应求。
美国卫生部助理部长贾诺(Brett Giroir)4月6日表示,对于美国目前疫情最严重的一些地方来说,这一周将会是疫情达到峰值的一周。然而他还表示,这并不是疫情的终结,美国其他地区的疫情仍在上升期,会在晚些时候达到峰值,而在一些地区,仍有可能面临成为新的疫情热点的危险。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坚守着的人们仍然会看到亮光和希望。
4月6日晚,史密斯博士在简报的结尾处引用了一位同事的来信:“这次经历会让我们变得更好。我们记住了我们从来不认识的同事的名字,我们正在见证在自己和他人身上不曾发现的勇气。我们是更具有人性的人类。”
(应采访对象要求,爱丽丝和张婕为化名)
纽约长老会医院内医护人员自发举行的一场临时“音乐会”
(责编:Debb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