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唐毅:笔记不是一个巨头堆资源就能追上来的赛道
作为移动互联网早期的硅谷明星之一,Evernote用印象笔记这个中文名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并且收获粉丝无数。它优美的设计、优雅的交互,让当时还颇为粗糙草莽的中国互联网非常惊艳,一度广受追捧。
但就像它许多水土不服的美国互联网公司前辈、后辈一样,印象笔记当时的治理流程和管理方式冗长僵硬,处处受掣,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中国市场。就像它自己那些恨铁不成钢的用户说的一样,“你们怎么不做这个功能”“怎么不上那个产品”。昔日明星印象笔记在主流中国互联网视野中慢慢掉队,资本和用户都快把它忘了,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2018年,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终于带领团队独立了出来,告别硅谷崇拜,重新确立使命,得以用自己的本土方法论来改造这家洋基因公司。
梳理代码、迁移数据、开发新产品,唐毅和他的团队开始习惯于本土互联网公司的小步快跑节奏,有过之而无不及。独立出来后,印象笔记在坚持“第二大脑”的核心使命基础上,快速尝试各种新业务,开发印象笔记专业版、做线上课程、推出手写输入硬件“印象笔”,甚至不久后还要发布一个开放性的内容平台产品。
因为印象笔记不想再做人们眼中的“慢公司”了。“用户需求没有满足,是一定要快的,企业要敢于试错。”唐毅对说。
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图源:IC photo
以下是对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的专访。
做用户的“第二大脑”
:最近发布的印象笔这个产品,在实体本子上写能在软件上实时同步,但它要用专门的本子,不是随便什么笔芯都可以替换,价格又不低,普及起来会不会有一定的难度?
唐毅:印象笔不是我们对于“手写输入”的终极答案,它更多是一个信号。印象笔记在实体商品上有自己的思考,会考虑所有用户喜欢的、放不下的输入手段,其中一个重要的输入和记录手段就是手写。
印象笔
我们很多用户并没有放弃手写输入,很多非用户也还在手写输入,这个事没有被数字输入所革命。
但手写没有在哪个平台上得到特别完善的解决,没有一步到位的一揽子解决方法。iPad是使用体验蛮不错的,但是你需要一个ipad,还需要一个特殊的笔。我们这次尝试也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法,笔上有摄像头、有点阵的特殊纸、加上特殊油墨。
印象笔记对于信息的记录场景,是致力于要多样化的,不排斥硬件产品和实体商品,甚至核心场景上有我们自己在硬件和实体商品上的思考。我们会在连接物理世界的场景上持续深入思考。印象笔是一种尝试。
:你平时在思考这些的时候,更多是从产品角度还是从技术上出发?
唐毅:不是产品也不是技术,我基础的思考逻辑是印象笔记的核心使命和核心场景,然后才想技术和产品。
“第二大脑”这个印象笔记的核心使命是不变的。我们的信念是,中国有大量人口需要重要信息和知识的存储平台,这个存储平台会成为人们的首屏应用,以便信息的记录和处理、连接、共享、协作。这是不变的。这个领域会涵盖C端的工具,从笔记一直拓展到真正的C端个人大脑的工具;也会涵盖B端相关的工具。
然后再看产品,会想纯虚拟的产品化是什么,物理世界的场景是什么,只有在思考的框架下,我才会想哪个物理世界我要做一个有关联性的产品。
产品化是一个方向,技术是另一个方向。在技术上和我们高度相关的首先是安全技术;第二,人工智能里不是每个方向都高度相关的,但自然语言处理是,一定程度上计算机视觉是,决策智能也是相关的;5G是相关的,哪些放云上哪些放端上,端有端的好处云有云的好处。
:其实去年印象笔记中国团队独立以来也一年多了,你们的精力是怎么分配的?
唐毅:我们的主要精力是先准确定义自己的价值,“第二大脑”,我们认为几亿用户都有这个需求,让它成为首屏应用。
然后有三个主要关注方向,首要是加深个人工具服务属性;第二是如何在服务个人用户的同时开始并且大规模地服务团队和企业;第三是“第二大脑”,内容平台方向上的发展。
我们同时关注“两个支持”,第一是物理场景下有哪些实体产品能够更好支持上面三个大的方向,支持的就会大胆去做;第二是在线课程,培训和教育的角度,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仍然是能够支持上面三个重要战略点。
所以我们的战略是“三个重点、两个支持”。
:除了个人、团队的工具,那个内容平台是指什么?
唐毅:我们两三个月之后会发布独特的内容平台。很明确的是,印象笔记会有自己独特品牌的开放性平台。
:课程培训这块业务,是面向教育企业,还是说面向学生家长这些C端用户?
唐毅:我们的课程和教育战略有两个层面:首先,在个人工具、企业工具和独特内容平台的属性下,印象笔记将支持整个教育行业的互联网化。但印象笔记绝不是要转型成一家教育企业,而是会通过自己的技术能力服务教育行业。
其次,我们很多用户想知道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如何能够进行时间管理和项目管理,比如,比如,番茄工作法、OKR工作法等等。我们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了线上课程,转化率非常好,用户也很欢迎。
印象笔记独立之后,我们的策略跟美国公司的策略比,是全新的完全独立思考的。
:跟他们还会有业务和产品上的沟通吗?
唐毅:中国的很多新技术,美方都非常希望能拿去应用——现在是反向咨询。可以说,今天美国的迭代速度比中国互联网公司要慢很多,我们现在需要依靠自主创新,可学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文档是笔记的子集
:在线文档这个赛道,石墨、幕布陆续被字节跳动投资收购了,腾讯也有自己的腾讯文档,巨头相继入局,这会对你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唐毅:如果一定要把笔记和文档两类产品放在一起来谈,印象笔记的定位非常独特,增长也非常好,续费率属于行业领先,而用户的笔记产生数量、活跃度、转化率增长也相对更快。我们LTV(客户终生价值)是正的,每年注册用户在第二年都会重新续费,甚至购买更多服务。
从纯粹SaaS角度来讲,印象笔记这两年来的业务模式和增长曲线都是很有说服力的。虽然很多笔记和文档类产品“纷纷归队”,这说明市场对于这一类产品的认可,也说明了这一类产品的想象和增长空间。
当然,其实我们不是特别想把“文档”和“笔记”这两类不同的产品搁在一块。因为两者不完全存在竞争关系。笔记在未来有可能成为为文档提供平台属性的产品。因为文档是刚需,大家都习惯office了,不管你搞哪个文档,用户的思考方式都是Word、Excel和PowerPoint。
我仍然认为笔记是我们的方向,至少肯定和文档是不重叠的,最多是有部分交集,甚至文档是笔记的子集。但我们现阶段不会推出印象文档。为什么不会?这次,我们入选互联网创新领先科技成果的“超级笔记”将是发展方向,我们打破传统的编辑器和文档格式,并推出灵活的下一代编辑器。目前,新一代编辑器,功能在不断完善,能够真正做到多模态的兼容——你想做表就做表,想写文章就写文章,想去展示就展示。
我们整个财务数据非常漂亮。印象笔记如果上市,我们在上市之前的私募轮数量会非常少,我个人也不认为IPO是所有企业唯一的路。
慢公司变快了
:印象笔记最初是非常明星的,然后似乎变成了一家比较慢的公司。但你之前讲过,过去一年印象笔记中国独立以来,是发展最快的一年,你做了什么?我没看到有很多的市场投放。就是除了资本之外,你怎么去摆脱过去的那种状态,然后让自己以及整个公司更加快起来?
唐毅:我们的确没有去打广告,而是把精力和资源都放在产品新功能的迭代里。我们认为花钱买流量时代早已经结束了,要想获得增长必须要靠“产品力”。我们用几个月时间,就解决了独立以前几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功能。用户永远是用脚投票,这一年印象笔记的用户增长率、用户保存的笔记数量、活跃用户增速、企业收入都翻倍增长。
:如果只选一个指标的话你最看重哪个?
唐毅:我觉得很难选一个指标,因为肯定是综合的。如果非得说最看重的,目前可能会多看用户笔记的产生数量。我们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台,对我们来讲,十个人每人产生一条内容,与一个人产生十条内容相比,性质还不太一样。我们非常在乎用户的使用感受和粘性。
还有一个思考,我们会认为非注册用户在特定场景的高频工具属性使用也很重要。在深入使用印象笔记的情况下,它能不能让你很舒服地用一下就走。就好像你不会为天气预报付费的,但是用户反复打开,流量会上涨。
至于这一年怎么走得快,其实印象笔记一直都没想慢,中国用户更不想让印象笔记慢,我们之前的创新,有一大部分是用户牵着我们鼻子走。美国是慢,慢得让我们彻底受不了。美国互联网用户对于新功能的接受度也慢,而我们服务的中国用户,需要中国的互联网速度。
我们这一年,实话实说很辛苦。我们的技术人员两个月学习几百万行代码,然后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非常迅速地解决了中国用户一直期待的支付问题和注册问题。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把数据迁移到了腾讯云。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分别推出了清单导图素材库等一系列的功能。
我们也给美国的工程师看过,他们要用两三年才能做完这些,而我们大概用了半年多。半年不到,我们又开发推出专业版,现在还准备发布独特的内容平台。
:到底为什么要那么快,而且快一定是好的吗?
唐毅:用户需求没有满足,是一定要快的,企业一定要敢于试错。但如果快影响了底线,质量、口碑、财务,那一定不能快。
团队有动力,你希望快一些;用户有需求,我们也希望快一些。
当然,其中也有试错的过程,没有哪个企业能保证推出十个产品九个是成功的,甚至没有企业保证推出十个产品一个是成功。
在治理上我们设计了三票,很多事情都要全票通过,我一票、投资人一票、美国一票,一个非常健康的治理。
:其实一直很好奇,当时从美国公司独立出来然后融资,在那个节点你有没有考虑就自己带着团队出来创业,做一个新的东西。
唐毅:我们团队包括我在内都对印象笔记有很深的感情,都是老用户。我们不但认为印象笔记有很大潜力,甚至认为Evernote都有很大潜力。也曾经有一位投资人跟我说,要不你出来肯定会有人找你,因为跟美国谈判很难。
但是这个品牌真的很好、用户很喜欢。就算做新的,让用户把他的数据迁移过来容易,但他的感情、私人经历、多年积累的知识都在印象笔记这个平台上承载。我们要给人家一个交代。
第二是特别务实的,用户的美誉度对笔记这个行业很重要,也是我们这个产品的特点,就是越用越喜欢用越离不开,活跃度不断上升,它是个积累的过程,重新复制并不是那么容易。我不是没有信心,是因为真的不想重新复制,现在谁进入这个行业把自己叫笔记,都有一个非常陡的坡爬。
我最大竞争对手是自己,我要怎么能够持续作为笔记行业的龙头老大,不断去革命笔记行业,这是我要做的。
笔记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产品形态,它不完全是工具,也不完全是内容,它是工具+内容+知识+私人信息+情感。积累非常难,而且印象笔记在中国的启动时间晚一两年都不行。它不是一个巨头靠推很多资源能追上来的。
做自己,不随波下沉
:你认为市面上没有真正专注效率的产品,但有些产品原来也想做这样的事情,做着做着就会发现那些娱乐内容或者消耗时间的内容对DAU对粘性对广告收入都有更多诱惑力。
唐毅:我们在一个看利润、看用户粘度、看续费率、看MAU看得非常仔细的市场。当纯粹追求DAU和注册用户数量的时候,娱乐化和下沉是必然要走的;但不管你下沉怎么样,你的产品是不是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
我们不太选择下沉,会选择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我们喜欢消费升级,不是特别拥抱下沉这个词。
:想得远一点,如果做不恰当的对标,印象笔记未来是一个Zoom这样偏B端的效率型工具,还是一个效率类的小红书、效率类的B站这样的社区?你会更喜欢B端用户还是C端用户?
唐毅:C端没有百分之百的类比性,B端也是。我觉得没有一个简单对标。
可能是少一点消费多一点知识性的小红书;也可能增加Zoom的作用和多场景,但不是说我们要做视频或者说要做早期的知乎。更形象的是首屏几个绿色应用,一个是微信,一个是电话,一个就是印象笔记。
但我也仔细想,我们到底是谁,到底怎么定位。我们关注品牌、关注设计、关注交互、关注科技,同样关注商业指标、用户丰富的场景。我觉得我自己最珍惜的初心一直没变。
头图:印象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