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English
Share

是谁,掩盖了其他城市的光芒?

财经Author: 未来城不落
是谁,掩盖了其他城市的光芒?
Summary从2011年到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从51.27%上升到近59.58%,年均增长1.19……

城市,是人口的集聚。按照城市规划学的定义,城市是指“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目前,全世界有54%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2011年到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从51.27%上升到近59.58%,年均增长1.19个百分点,增速处在相对高位。今年6月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7》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率将持续增长,预计2035年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多处在相爱相杀的状态。既抱团发展、互助前行,又争抢资源,竞争激烈。但不管城市排名怎样洗牌,总有一些固定的“熟面孔”,长期盘踞在明星城市榜单里。它们为何可以受到持续关注?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先天资源和后天扶持,一个都不能少

截止2016年年底,中国共有663个城市,想在这600多个城市当中占据C位,没点儿家底是很难办到的。

最受关注的明星城市,首先非国家中心城市莫属。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能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自然是占据了天时地利。在中心城市度、国际化定位、政治、经济、交通、历史、科教等各个方面来看,都遥遥领先。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显示,目前已经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9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这些城市均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是区域的政治中心,一些城市同时还担当着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角色。

除政治地位外,综合经济实力也是城市能否登上C位的重要因素。从2018年中国大陆城市百强GDP排行榜来看,北上广深以2万亿以上的量级遥遥领先,重庆、武汉、杭州、佛山等新一线紧随其后,然后是以哈尔滨、唐山为代表的二线城市。

hougarden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在中国社科院6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7》中,依据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宜商竞争力四大指标,对2018年中国两岸四地293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做出了排名。

总体来看,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的变化是:南北分化加剧,中部西部崛起,东北持续衰落。我们按照各城市在四大榜单TOP10的亮相次数进行统计,发现结果和普遍印象中的C位城市基本吻合。

从中国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城市群在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日趋提升,有密切地缘关系的城市群不断发展壮大,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和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目前,我国规划的城市群数量为19个,截止2018年底,获发改委批复的有10个。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虽未被批复,但由于经济实力较强、人口分布众多,仍是中国城市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人口规模、增速和素质,决定了城市活力指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口是城市发展的晴雨表。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指出:要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

按照任务要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这意味着未来城市人口规模将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趋势。

从人口流动情况,也能看出城市发展走向的端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在考察了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域常住人口的变化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城市人口增长在由“南北均衡”转向“南快北慢”。统计显示,2015年-2017年,南部地区城市新增人口全国占比为78.7%,同期北部地区城市新增人口全国比重仅为21.3%。

“中间涨两头落”,是近两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长表现出的又一重要特征:人口扩张最迅猛的,是规模在700万-1500万之间的城市,处于人口规模两端的城市,则是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在人口规模和增速之外,人口素质同样能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从2017年年中蔓延至今的各城市人才政策,实际上是围绕高素质人才展开的吸引战略。

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显示,2006-2016的十年间,北京、上海、江苏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就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占比基数高、增速快,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而东北、中部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高素质人才占比增长缓慢,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

未来城市间的人口竞争,将不再是单一的规模和数量竞争,而是基于素质型人才的高维竞争,城市竞争的优势格局开始由人口红利向教育红利转换。

产业结构和发展空间,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也是城市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在《2018产业蓝皮书》中指出:中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是传统的优势有所弱化,新的优势正在形成和聚集。

报告认为,未来中国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推动传统的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同时大力发展以信息化产业等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

从中国产业分布的格局来看,城市产业竞争力梯度明显,规模分化初步显现。北上深作为第一梯队领先程度较高,以广州、苏州为代表的第二梯队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东部地区新经济竞争力最强,西部地区最弱。

从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城市产业竞争力呈现出东强西弱、沿海领跑、多点驱动、轴带相连的特点。赛迪顾问在2018年底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产业竞争力指数白皮书》中提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头部城市高端引领、追赶城市加快崛起、后发城市特色发展”会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态势。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大迁移。一份来自天风宏观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正在进入产业迁移和产业转型的协调阶段,中西部核心城市的产业实力正在不断崛起。

这场始于制造业的产业大迁移,势必会带来劳动力、资本、税收、基建等方方面面的变化,进而对房价、人口流动、区域消费等产生深远影响。中西部城市的明日之星,很可能就孕育在它们当中。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