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拷问:如果新西兰疫情加剧,这些重要物资你都囤了吗?
后花园3月4日报道: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北岸Albany大华超市遭遇冰火两重天。
周六,新西兰出现Covid-19确诊病例第二天。才8点多,超市门口已经站了不少等待入场的顾客。超市正常营业时间为9点开始,大家显然是有所准备,提前到场。
开门后,顾客大多奔向粮油米面和生活用品。很快,店里库存的大米便被一扫而光。工作人员见状,赶紧从仓库调货,保证物资正常供应。
据门店经理Stella介绍,整个上午,超市几乎都处于爆满状态,一直到下午3、4点,客流量才逐渐恢复正常。
相比周六的现场火爆,周天则显得格外平淡。尽管Stella称周天整体客流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但后花园记者亲身感受,下午去到店里似乎比平时冷清不少,结账甚至不用排队。
谁在囤货? Stella称,周末囤货顾客主要以华人为主,且年轻人相对较少。不过,考虑到Albany大华本身就是华人超市,华人顾客占多数并不值得惊讶。 倒是在Albany Pak’nSave,有华人称囤货人群中不乏洋人。另外,韩国顾客的比例也高于平常。 该不该囤货? 有人将囤货称之为「恐慌性购买」,然而AUT高级讲师Jessica Vrendenburg表示,看似疯狂的购物行为其实存在一定合理性。 “「恐慌」多指不由自主的害怕,从而引发不理智行为。事实上,消费者要比我们想象得更为理性。” Vrendenburg称,所谓「恐慌性购买」其实是消费者希望在潜在疫情面前采取更为主动的姿态。 “如果疫情出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确保物资充足。” 她表示人类是群居动物,存在群体行为或集体思考。准备14天隔离所需供给,是驱动消费者购物的重要因素。另外,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会加重不确定情绪,同样会影响个人行为。 因此,囤货可以理解,但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比如赶在确诊消息公布当天涌入超市,就毫无必要。 Stella称,目前货品供应完全正常。即便顾客有囤货需求,超市也可以一一满足。大家可在购物时稍微加大采买量,但不必集中在同一时间点蜂拥而至。试想,万一有顾客不幸感染,那人多密闭的环境反而利于病毒扩散。 后花园好房推荐
华人是否该为不理智囤货集体背锅?
从上周五晚间开始,囤货行为已在网络上掀起骂声一片。有声音称华人“倾巢出动”、“哄抢超市”、“疯狂扫货”,更有甚者从民族高度出发,又来分析中国人的劣根性。
首先,是囤货不是抢货。
Stella多次强调,虽然周六顾客很多,但大家都很有秩序,耐心排队,根本谈不上抢购。
其次,黄皮肤黑眼睛并不一定是华人。
可能也有一些其它亚裔民族的顾客散落在囤货队伍中,笼统称之为华人并不合适。
再次,有华人囤货不等于华人集体囤货。
你只看到有华人在店里大量采购,却没看到更多华人在朋友圈批评发声,呼吁理智。
奥克兰有10多万华人,如果周六下午超市人流已经恢复正常,说明参与囤货的华人很可能只占一小部分。据此一杆子打翻一船华人,显然有失公允。
因此,那些抢占道德制高点动辄拿中华民族劣根性说事儿的人,你们可以消停了,不要一直活在自己的臆想里。
如何正确囤货?
事实上,退一步说,如果疫情升级,该如何正确囤货?
最近,免洗洗手液(Hand Sanitiser)成为继口罩之后的另一热门商品。然而专家表示,预防Covid-19病毒,免洗洗手液并非最优选,香皂才是。原因在于,病毒最外层组织为脂肪,而香皂有非常好的脂肪溶解效果,从而让病毒无所遁形。换言之,免洗洗手液应该是香皂使用不便时的替代选择。
另外,尽管预防病毒应勤洗手,但也不必过度勤快。否则,皮炎就该上门找麻烦了。专家提醒,民众应多运用常识,不要被恐慌打乱了节奏,自己想当然。
如果你有囤货打算,以下是全国应急管理机构的官方建议:
- 储备至少3天的水量,人均9升。
- 易储存食品,即食为佳,除非家中备有野营炉灶或煤气烧烤设备,同时应为婴儿和宠物备好食品。
- 厕纸,大塑料桶或大垃圾袋,以便用作应急厕所。
- 防尘面具和工作手套
- 手电
- 收音机
- 备用电池
- 免洗洗手液
- 现金
- 个人ID及其它重要文件
- 健步鞋
- 保暖衣物
- 雨衣和帽子
- 急救包和处方药
- 水和食物
- 开罐器
- 便携式燃气炉
- 毯子
- 宠物用品
如果需要撤离,出门之前记得带好以下物品:
截至4日16时,新西兰出现2例确诊病例。
有风险意识是好事,但也应注意保持理智。准备工作可以提前做好,希望永远都不要有用武之地。
(责编:番茄捣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