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
繁體中文(台灣)
分享

新西兰/中国关系的未来

新西兰作者: NZ China Council
新西兰/中国关系的未来
摘要在国际舞台动荡的时代,我们需要继续进行日常工作,在双边关系中增强实力和韧性,以便我们能够透过双边明显的差异,看到合作和参与所能取得的成就。

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执行董事杰珂陛先生近日出席在奥克兰举行的“中国税收与政策”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很高兴参加研讨会并感谢朱莉·卡西迪(Julie Cassidy)教授邀请我就新西兰/中国关系的未来发表讲话。

我向所有参与筹备这次开创性会议的人员表示祝贺,向访问新西兰的中国朋友表示热烈欢迎。

在任何时候参加你们的研讨会都是我的荣幸,尤其是今天。

我将在几周内卸任担任了4年的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执行董事职务,将去接受一些新挑战。

这次会议给了我一个机会来表达我对新中关系的最后看法-如果您愿意的话,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告别发言。

我想谈谈两国关系目前的发展状况,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建立强有力的法律框架的重要性。

新中关系

19739月,当第一批新西兰外交官从香港走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边界(是,走过)开始他们的长途火车旅行到北京开设新西兰驻华大使馆的时候, 他们无法想象双边关系将如何发展。

两国从微不足道的开端已发展为指导双边关系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中新两国开创了一系列历史性的“第一”,包括2008年签署的具有开创性的自由贸易协定。

几周前,新西兰和中国对自由贸易协定进行了升级,其中包括进一步简化贸易和投资,并考虑到最期的发展,特别是在服务贸易,电子商务以及确保发展贸易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表明我们两国政府致力于继续加强双边关系。

1973年,两国几乎没有贸易往来,2008年的贸易额仅为现在的三分之一: 如今,中国是新西兰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新西兰(仅次于澳大利亚)的第二大投资来源国。

在中国,我们日益成为安全、可持续和有营养食品以及其他优质商品和服务的可靠供应商。

中国投资者在新西兰发现了有利的商机,这些商机为我们国家(包括区域性)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双边关系不仅限于贸易投资往来。

中国游客、学生和移民大量来到新西兰,为新西兰社会带来了人才和多样性,并帮助两国人民日益建立相互了解。

鉴于我们两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大小和规模上不同,在历史、文化和政治上也存在差异,这种理解至关重要。

中国和新西兰不会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但是,正如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Jacinda Ardern)去年4月首次对北京进行正式访问时所说,这不应阻止我们在有意义的领域开展合作。

今天,有些新西兰人认为我们在经济上对中国过于依赖。

我们在贸易上的确需要广泛的合作伙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积极推行其他贸易倡议的原因,例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我的看法是,两国关系面临的真正风险在于,我们过于关注经济方面,而在其他重要领域的投资却不足 —— 我稍后将对此做更多说明。

在此背景下,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致力于促进新西兰在两国关系中的利益,并在我们两国之间建立强大而富有弹性的联系。

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成立于七年前,由政府支持,但独立于政府,我们的活动旨在促进讨论和对话,提供信息和倡导,并把双方关系中的关键人物召集在一起。

因此,我们非常欢迎奥克兰大学和新西兰法律与商业中心与悉尼大学商学院和厦门商学院经济学院合作开展这项举措。

我很高兴在议程上看到与一带一路倡议(BRI)相关的议题。

大家都知道,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沿着连接中国,横跨欧亚大陆和欧洲的古老贸易路线以及从中国横跨南太平洋到新西兰、再到南美的更现代贸易路线,实现以发展为主导的增长。

鲜为人知的是,像新西兰这样的遥远国家如何参与这一倡议合作,如何为新西兰与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的关系增添价值。

hougarden

去年5月,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发布了重要报告一带一路倡议:战略途径

20173月,两国政府签署了一份无约束力的《安排备忘录》(MoA),共同探索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合作方式。

我们期待两国宣布未来的工作计划,但我们已经开始了有关思考。

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认为,在互联互通领域,一带一路”倡议为新西兰提供了重要机遇。

我们的报告确定了可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一步发展的许多举措。

这些包括:

  • 贸易便利化

  • 新西兰作为通往南美的渠道

  • 创意产业

  • 创新

我们可以帮助商品、服务、资金和人员更便利地在“一带一路”沿线流动,而不是通过基础设施来建设“一带一路”。

贸易便利化项目可以利用新西兰的世界级生物安全体系,跨境货物运输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在供应链枢纽中跨辖区工作的经验。

新西兰的地理位置以及与中国和南美洲的现有贸易和旅游关系,使我们成为处于两者之间的自然联系或沟通渠道我们将此概念称为南联,并在今年6月的一次大型会议上与来自阿根廷,智利和中国同事进行了探讨。

hougarden

对于创意产业,我们有机会利用我们在网络解决方案、游戏和其他媒体资源中的创意优势来扩大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文化意识,理解和交流的机会。

在创新领域,新西兰可以利用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能力,推进我们现有的合作,促进更多的想法商业化。

这些只是我们认为公共和私营部门可以进一步发展的一些想法,以促进我们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并为实现“一带一路”以发展带动增长的目标做出贡献。

我之所以提及一带一路倡议,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未来两国关系保持发展势头的重要途径。

两国关系的未来

我不必提醒在座的税务律师关于生命中两件可以肯定的事情-死亡和税收。

但我想说的是第三件可以肯定的事情--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对新西兰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意外,但它实际上是回到了几个世纪以前的“中央王国”的局面,凭借其规模和实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这不仅仅是历史的重演-今天的中国与1973年新西兰外交官进入的中国已经不一样了,更不用说历史上的中国了。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现代化的,技术先进的国家,尽管如此,它仍然受到其幅员辽阔和人口的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并且在政治制度和经济管理方面选择了特定的道路。

对于某些人,甚至对于我们的一些非常非常好的朋友而言,中国的崛起需要遏制中国被视为战略竞争对手。

在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中,我们并不倾向于这样看。

我们认识到新西兰是西方发达国家集团的坚实成员:尽管我们可能对中国在世界上和在其国内的行为方式表示担忧,但我们看到了参与的机会——我们将中国视为战略合作伙伴。

正如我刚才所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诸如经济政策,人权或区域安全等重要问题没有不同的看法:这意味着我们寻求一种可以尊重双方差异的关系,即使我们不得不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我承认,对于今天某些新西兰人来说,这还不够好:他们看到我们的民族价值观将被牺牲于经济目标的风险,他们看到我们的民主机构正受到来自不当外来影响的威胁。

毫无疑问,新西兰将并且应该继续在国际上表达自己的声音,作为我们独立外交政策和价值观的体现,并高度重视与盟国的合作以及与所有伙伴的建设性接触。

新西兰将而且应该继续警惕来自任何地方的外来影响:必要时,我们的国家机构将需要进行自我改革以承受这种影响。

正如我们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国家所预期的那样,随着中国继续坚持其经济和政治主张,这场辩论将继续下去,而且很可能会扩大。

但是基本问题仍然存在;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并且处在一个日益一体化的亚太地区,因此新西兰-或任何其他国家/地区-不能简单地无视中国,并将不可避免地寻找与中国合作的方式。

不仅如此-为了增进我们的国家利益并解决一些重大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学会与中国合作。

我之前曾提及与中国进行贸易将继续很重要。

没有一个市场是线性发展的,但是中国可能会继续购买我们出售的产品,特别是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不断扩大。

即便如此,我怀疑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将发现我们出售给中国的商品和服务的类型以及产品的销售方式都将生变化。

我们的主要出口商已经在尽其所能地增加价值,这比许多评论员意识到的似乎要难得多。

贸易壁垒,尤其是非关税形式的贸易壁垒,即使有自由贸易协定,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个问题,最近的自由贸易协议升级有望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在新一代企业家的帮助下,新一代消费品(尤其是数字和创意领域的产品)正在建立新的桥头堡,这些新一代企业家中有许多人与中国的亲属有联系。

提供货物和服务的新方式也在迅速扩展,尤其是通过电子商务渠道。

但是,再次,正如我前面所说,这种双边关系比贸易更重要。

实际上,我们建立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有战略利益:

我们越扩大与中国联系的范围和深度,我们就能建立起更多的关系资本,从而帮助我们的中国朋友看到我们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而这些商品和服务有一天其他地方也可提供。

通过积极寻找这些新的合作领域,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整个关系的风险。

我在前面提到了一带一路南联

我想到了另外两个领域。

两国都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感兴趣,我们都有专门知识和技术可以共享正如气候变化部长詹姆斯·肖(James Shaw)在今年早些时候出席新中关系促进委员会的一次活动中所说,中国和新西兰之间的合作可能是国际气候变化合作的“全球亮点”。

hougarden

同样,几周前,我荣幸地向山东省的卫生专家和研究人员致辞,他们与怀特玛塔地区卫生委员会的同事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了在多个领域内的合作,包括医院和护理实践、技术使用、应用数据、医院管理、替代药物等。

请恕我冒昧的说,这种合作的价值是无限的,如果我们有这样做的意愿和能力。

从大小和规模,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经商方式来看,我们之间的差异巨大。

如果我们希望抓住中国提供的机会,新西兰当然需要对此进行更多的投资,尤其是文化理解和语言能力。

法律如何融入这一切呢?

随着双方关系的发展,我预计我们会发现法律基础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两国政府的声明中,在自贸协定和升级协议中,在新西兰总理于4月在北京签署的新的双重征税协定中,相关法律已经被涉及。

这些法律安排为快速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可预见性和架构。

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安排将有助于解决问题。

例如,当我们的中国朋友对新西兰的反倾销做法感到担忧时,我们在自由贸易协定中就有规定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贸易并非单向-中国依靠自贸协定的保障条款对一定数量的新西兰乳制品进口征收关税。

值得庆幸的是,自由贸易协定规定这些保障措施将于2024年结束。

我从研讨会议程中看到,你们正在研究许多新领域中的法律和税收影响,包括投资,电子商务,加密货币,合规性和逃税。

所有这些都与今天和明天的双边关系高度相关。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两国关系越是受制于坚实的法律框架,未来就越有弹性应对变化和挑战。

但这还不是全部。

这种类型的研讨会聚集了各自领域的专家,对于共享知识和增强能力非常重要。

这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国内环境中寻求相互帮助,建立信任和法律框架,这也将在未来帮助我们。

结论

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1973年新西兰驻北京大使馆开幕的那年就像在不久之前。

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新西兰和中国建立了越来越广泛的关系,为两国带来了价值。

像这样的研讨会对于那些第一批外交官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在国际舞台动荡的时代,我们需要继续进行日常工作,在双边关系中增强实力和韧性,以便我们能够透过双边明显的差异,看到合作和参与所能取得的成就。

(责任编辑:Aimee)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