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
繁體中文(台灣)
分享

Mobileye“野心“爆棚

转载作者: 半导体行业观察
Mobileye“野心“爆棚
摘要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导体行业观察”(ID:icbank),作者  张健keya,……

本周,在投资者峰会上,Mobileye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mnon Shashua预测,未来十年,Mobileye的收入将会取得显著且持续的增长。此预测是基于该公司的战略更新而提出的,这些战略更新包括:Mobileye业务范围的新增长点、更大的潜在市场规模以及赢得更多新客户。

目前来看,英特尔豪赌Mobileye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后者的芯片在汽车ADAS应用方面,有所向披靡的态势。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在ADAS业务良好势头的持续推动下,Mobileye收入同比增长了20%,按年化计算,Mobileye现在是英特尔增长速度最快的业务部门。当下,Mobileye业务的强劲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快速扩张的ADAS市场,而随着进军新兴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其未来业务还有望大幅扩张。

据统计,到2030年,ADAS与相关数据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725亿美元,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潜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600亿美元。竟有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可见英特尔当初收购Mobileye确有远见。

2017年3月的壮举

翻看历史,Mobileye是由时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Amoon Shashua教授和Ziv Aviram于1999年创立的,目标是开发和推广一套视觉系统,以协助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保障乘客安全并减少交通事故。

Mobileye虽然成立于1999年,但直到2007年,搭载该公司产品的车型才上市,因此,从研发到正式商用,用了8年时间。Mobileye于2014年7月IPO,上市之后,该公司一路狂奔,竞逐各大汽车厂商的智能汽车安全设备招标。

2017年3月,行业传来重磅消息,英特尔以153亿美元收购了Mobileye,并将原先的自动驾驶事业部IDG归于Mobileye旗下。此后,Mobileye迅速完成了与英特尔原有自动驾驶部门的整合,并形成了“扎根以色列,辐射全世界”的战略布局。

hougarden

被收购以来,Mobileye的战略有所改变,不再是传统基于ASIC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而是依托其视觉感知与传感器融合、RSS驾驶策略、REM城市路网信息管理等技术,研发出了面向不同车型的驾驶辅助及自动驾驶系统。除了面向前装市场,为车企及供应商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外,还有针对单车和车队的后装驾驶辅助系统。

核心竞争力

据统计,目前已有27家汽车制造商使用不同程度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而Mobileye的市场份额超出70%。预计到2019年底,将有10万辆载有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搭载Mobileye芯片和模块。

到目前为止,Mobileye累计售出近5000万芯片,前装是其最重要的市场,现在,这一块业务占该公司营收的70%以上。

Mobileye主打的芯片是EyeQ,可为前向碰撞预警、自动紧急制动和车道保持等安全功能提供保证。目前,EyeQ4已然是相当先进的专用视觉计算SoC。

今年年初,在CES 2019 展会上,Mobileye推出了为高等级自动驾驶打造的芯片EyeQ5,目前处于进一步的测试开发阶段,预计2020年实现量产,并在2021年正式装车,基于其与宝马的自动驾驶联盟关系,宝马会先行安装使用。

hougarden

7nm车载芯片EyeQ5相较于EyeQ4,在算力和超低功耗方面有突出特点,可以使L4/L5 等级的自动驾驶车进入大众生活。

在EyeQ5量产之前,Mobileye的主要业务还在ADAS市场,核心是车辆的主动安全功能。该公司面向自动驾驶提出了“责任敏感安全模型”(RSS),通过将人类的驾驶安全意识模型化,确保自动驾驶汽车可进行形式验证的安全决策。将RSS模型的概念应用到ADAS产品中,产生了自动预防制动(APB)系统。这套系统可以看作是 AEB 系统的加强版,APB 功能在 RSS 模型的辅助下,能够更及时地发现潜在威胁,从而提前规避危险(例如:提前作出制动、减速等操作),保障乘车人员行车安全。

为适用L2以上车辆驾驶,Mobileye也开发了REM自动驾驶地图,给城市管理者提供实时采集的道路标识、标线数据等信息,实现更安全的驾驶。同时,该公司还开发了一套神盾防御探测系统(Shield+),这套系统能够提供包括盲区行人与骑行者防护、前防撞、车道偏离、智能远光灯控制、车距监控、限速提醒等在内的驾驶辅助功能,方便公交、运输等车队管理。

今年5月,Mobileye宣布建立新的激光传感器(激光雷达LiDAR)部门——LiDAR.AI,以扩大运营。新部门将主要依托英特尔于2018年11月收购的创业公司Eonite Perception。在被英特尔收购以后,Eonite被整合到由Mobileye建立的LiDAR.AI部门。

随着完全自动驾驶项目的深入,Mobileye在逐步改变方案,例如,在与大众汽车在以色列合作开发无人驾驶出租车的项目中,需要传感器技术支持感知冗余,以支持并提高自动驾驶传感器在低能见度、大雨等恶劣环境下的感知精度。这是该公司目前正在努力攻克的难关。

行业竞争

在被英特尔收购之后,在自动驾驶+车联网芯片领域,形成了英伟达、英特尔、恩智浦三足鼎立的局面。

目前来看,Mobileye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英伟达。英伟达拥有奥迪、大众、戴姆勒、丰田等多家合作伙伴,还与沃尔沃、特斯拉以及蔚来汽车有不同程度的合作,目前,整个汽车行业仍处于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初期的开发阶段,问题与解决方案不断出现。

凭借GPU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大量应用,英伟达在该领域还是具备明显优势的,特别是在早期,英伟达科学家David Kirk带领团队推出了利用GPU进行通用并行计算架构CUDA。这一架构使得程序员可以利用C、C++等语言为CUDA架构编写程序,利用GPU进行大规模并行计算。CUDA发布后很多年,在高性能并行计算领域,英伟达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然而,面对竞争,Mobileye毫不示弱,今年3月,该公司CEO Amnon Shashua发表长文,公开嘲讽英伟达的新产品是抄袭的“山寨货”。

Shashua认为,英伟达发布的自动驾驶车辆软件平台新组件Safety Force Field(SFF),其实是对两年前Mobileye RSS模型的山寨,其中的诸多标准、定义与描述与RSS如出一辙。Shashua调侃说,英伟达SFF中唯一的创新,可能就是语言的创新了。

恩智浦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公司,在SDR(软件无线电)、NFC、网络安全、CMOS毫米波雷达、处理器芯片、汽车功能安全等技术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2016年,高通发起了对恩智浦的收购,就是看中了后者在汽车半导体领域的优势,不过收购以失败告终。

在V2X领域,恩智浦的DSRC专用短程通讯技术处于领导地位,在自动驾驶平台方面,凭借此前收购飞思卡尔领先的市场地位,恩智浦在业内有优势。

此外,过去几年,高通也在力推自动驾驶平台,如BlueBox,能够处理无人驾驶汽车上安装的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以及V2X技术采集到的所有数据。相对于竞品,高通自动驾驶平台的优势在于价格亲民,或者说性价比较高,这也是其在汽车电子领域拥有一席之地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以及全球半导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如前文所述,Mobileye还是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重要的中国市场

2018年底,Mobileye和大众宣布合作,推出首个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也称为出行即服务,MaaS),这是全球第一个由政府(以色列)参与的自动驾驶MaaS项目。

除了国际市场,近几年,Mobileye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合作不断。

就在本周,Shashua宣布赢得了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蔚来的L4级客户订单。蔚来将整合Mobileye的自动驾驶系统,为中国和其他重要区域的消费市场打造高度自动化的自动驾驶汽车。蔚来还将与Mobileye合作开发下一代自动驾驶出租车。

在不久前的10月中旬,Mobileye与紫光集团在中国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紫光持股51%、Mobileye持股49%。双方合作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主攻中国的智能车载市场。

尽管在ADAS前装市场上,Mobileye占据明显优势,但在后装市场的渠道方面,还需要一家中国的企业来补强。L2以上自动驾驶方面,Mobileye需要REM采集生成高精地图,作为一家独资外企,很难在中国开展工作。

Mobileye与紫光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其业务可能会打造面向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也可能是用于生产国内车规芯片。

今年年初,Mobileye 与长城汽车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在未来的 3~5年内,Mobileye会向长城汽车提供L0~L2+级ADAS系统。还将基于中国的道路场景,共同开发L3和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

2018年底,Mobileye 与北京公交,以及北太智能达成合作。提供基于EyeQ5芯片打造的软硬件一体自动驾驶套件,在中国推出无人驾驶公共交通服务,包括发展L4自动驾驶技术,并创建行业标准,有望在2022年在中国落地自动驾驶公交车。

而在2018年初,Mobileye和四维图新宣布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中国开发Mobileye的路网采集管理(REM)产品。REM系统可以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更精准的定位,这是传统定位方式无法实现的。

综上,无论是营收、芯片产品,还是全面出击的合作,Mobileye不断拓展疆土的“野心“着实不小。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