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
繁體中文(台灣)
分享

英国脱欧箭在弦上,华为和欧洲科技公司各有各的烦心事

转载作者: 王毓婵
英国脱欧箭在弦上,华为和欧洲科技公司各有各的烦心事
摘要10月17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与欧盟达成有序退出协议,在月底“软脱欧”似乎有望。

脱欧闹剧正迎来新的高潮。

10月17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与欧盟达成有序退出协议,在月底“软脱欧”似乎有望。不料两天后,在英国议会下院会议中,约翰逊的提议却没有得到自家人的支持。因此根据法律规定的义务,约翰逊必须要去欧盟那里申请延长脱欧期限。

周六晚上,欧盟收到了三封信。一封署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一封署名为鲍里斯·约翰逊,一封署名为英国驻欧盟大使蒂姆·巴罗。

这三封信分别传达了截然不同的三种声音:1.申请将脱欧延缓至2020年1月31日;2.延缓脱欧是个错误,应该在今年10月31日脱欧;3.首相不在第一封信里签名是因为“法律要求”他写这封信,并非他本意。第二封信才是他的真实想法。

周六就这样乱糟糟地过去了,更紧张的周日随之而来。被迫写了信的约翰逊强调,他仍会推进英国在10月31日脱欧。负责无协议脱欧准备工作的大臣迈克尔·戈夫对英国媒体表示:“我们将在10月31日离开。我们有足够的手段和能力这样做。”

故事进行到这里,英国“硬脱欧”的风险已经被放到了最大——除非本周约翰逊的新提案能够在下议院获得通过,否则“硬脱欧”已成定局。这一直以来是议会两党都在避免的局面,因为一定会给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脱欧后华为的日子可能更难过

6月,在英国前首相特蕾莎·梅卸任前几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奔赴英国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他准备的话题有两个,一个是脱欧,一个是华为。

特朗普警告英国,如果不跟华盛顿步调一致地阻止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美英安全合作就会受到削弱,尤其是情报合作有可能中断。在这之前,白宫已经把华为列入了“实体清单”,理由是华为的产品存在安全漏洞。这一说法被华为否认。

英国在华为问题上举棋不定。即便在特朗普访英结束4个月后,仍然没有给出任何一方明确的答案。

4月,英国国家安全理事会曾在特蕾莎·梅的主持下,通过了允许华为“有限参与非核心网络设备建设”的决定,即仅允许做“非核心”业务,不许做“核心”业务。在她执政后期,甚至一度传出英国政府已经放行华为的消息。但这一进程随着梅的卸任而变得扑朔迷离。

根据BBC之前的分析,反对华为入主英国5G建设工程的官员有内政大臣贾伟德(Sajid Javid)、外交事务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以及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 (Boris Johnson)等。约翰逊现在已经坐上了首相之位,这对于华为来说绝不是什么利好消息。

约翰逊不仅反对华为,还是强硬的脱欧人士,曾说过"如果要推迟退欧,那我宁愿死在水沟里"这样的话。

海外诸多主流媒体认为,英国如果完成脱欧,将与欧盟27个成员国的关系松动,并更加依赖美国。不同于现在对华为态度友好的德国,脱欧后的英国更可能追随美国的步伐采取封禁策略。

不过,现在摆在约翰逊面前的问题一样为难。英国政府原本定下了2027年全面连通5G网络的目标,但目前包括EE和Vodafone等在内的欧洲主流运营商都已全面使用了华为设备。英国电信CEO Philip Jansen本月称,从英国电信的网络中彻底清除华为产品将需要7年时间。

华为官方的说法证明了这一点。本月,华为5G产品线总裁杨超斌透露,目前华为在全球的5G商用合同已达到60多个,其中,32份来自欧洲、11份来自中东、10份来自亚太、7份来自美洲、1份来自非洲。

“这表明欧洲客户对华为的长期和一贯的信任。我们真的很感激他们在这一困难时期的信任。” 杨超斌说。

胜负未见分晓,美中英三方的缠斗进入了拼耐力的时期。

华为问题是新首相约翰逊的诸多麻烦事之一,但还不算是最紧急的,可以往后排排。离10月31日还有不到10天,很多欧洲科技公司的高管们跟他一样忧心忡忡。

日子难过的不只华为一个

许多支持脱欧的英国人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动机:脱欧能给英国人留下更多工作机会。但现在很多英国科技公司高管最担心的事恰恰是脱欧之后招不到人。

脱欧最显著的影响是遏制移民,而英国目前的劳务市场非常依赖移民。

2016年脱欧进程刚开始时,ARM首席芯片设计师西蒙·塞加斯(Simon Segars)对《金融时报》说:“现在,我们的剑桥办公室有300多人来自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以后可能更多。如果制定一条法律,说每位员工都必须来自英国,那我们的业务一定会失败。”

尽管英国政府不可能严厉地禁止外国人求职,但任何增加的限制都将加剧英国长期以来的劳务短缺。塞加斯认为,符合ARM聘用标准的英国工程师数量是有限的,他们必须在全球范围内不受限制地寻找合适人选。

支持脱欧的前内政大臣安博·鲁德同年提出了要求英国公司公布各家有多少外国工人的议案。他认为一些公司只是做做口头功夫,抱怨招人难,实际上却并没有主动培训更多的英国工人。这项政策遭到了广泛的反对,他随后放弃了这一提议。

由4000多个各行业专家组成的伦敦高科技促进会(Tech London Advocates)声称,现在英国三分之一的技术人才是在海外出生的。如果收紧移民政策,当地人才根本不足以填补空白。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感到悲观。今年9月,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和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预测,将新增。但是,这是基于英国“软脱欧”的前提——实际上现在要达到这个目标都很难。

本月,科技媒体ZDnet对数家英国公司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不少公司选择将办公室迁出英国以避免脱欧后税收、用工、移民政策调整带来的麻烦。今年1月,英国企业戴森突然宣布把总部迁到了新加坡。在这之前,它已经在它的诞生地——英国威尔特郡度过了28年。虽然戴森否认搬家与脱欧有关,但仍然在英国遭受了脱欧支持者的批评。

当然也有好消息,就是融资没那么难了,卖公司也变得更容易了。

根据彭博汇编的数据,自三年前脱欧公投以来,海外竞标者已经对英国科技公司完成了约600亿美元的交易。2016年的交易数额飙升至了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达到了366亿美元,而2015年仅有83亿美元。2018年,英国有208家科技公司被海外投资者买走,达到史上最高。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脱欧使英镑贬值,公司变得没那么贵了。彭博汇编数据显示,就今年宣布的交易而言,英国科技公司的平均溢价为24%,而美国为41%。

担心脱欧使公司招不到人的ARM就在公投开始的2016年被日本软银投资集团收购了。西蒙·塞加斯的先见之明以一种相反的方式显露出来——软银承诺会将ARM的总部保留在剑桥,并至少将英国雇员的人数增加一倍以上,以试图减轻英国社会对这笔交易的担忧。

约翰逊相信英国“有足够的手段和能力”去进行硬脱欧,他的信心当然不是凭空而来的。如同脱欧支持者所说,英国有密集的名牌高校和完善的金融体系,而且伦敦依旧是欧洲估值十亿美元以上的科技公司的最大聚集地。毕马威和Pitchbook本月的报告显示,在今年的前九个月中,英国公司的收入超过了74亿英镑(94亿美元),而2018年全年的收入为78亿英镑。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最坏的情况也许不会发生,但脱欧一定会成为英国自二战以来在地缘政治方面最重大的举动,世界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分裂。对于所有依赖全球化市场做生意的企业来说,它们都有理由在这一足以写入教科书的历史事件发生前夕暗自神伤。

题图来源:visualhunt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