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人们不想再听“每一片雪花都不无辜”了生活2019-10-16 16:20作者: 贾小凡摘要于是这次我们亲眼见到,在一个年轻女孩去世的悲剧后,好像雪崩的受害者变得没那么重要,雪崩的原因也没那么重要,徒留雪花被刷屏的论断撩拨起了情绪,彼此之间杀红了眼。“雪花到底无不无辜”“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什么都没做,怎么就雪花了,怎么就不无辜了?”“韩国雪崩了,能怪到中国雪花的头上吗……”昨天韩国女星崔雪莉自杀去世后,没想到中文舆论场中最激烈的话题之一,竟然是围绕一句在中国网友心中已经耳熟能详的“名言”。在这个令人唏嘘的悲剧发生后,第一个用这句话来感叹的人或许只是善意地将反思的方向指向了不同的维度:铺天盖地的恶评,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与性别偏见,但随着事情发酵,不同的声音、看问题的不同角度把这一句话所牵连的一切都搅成了一片混乱。有人一边高喊着雪花有罪论,一边又无意识地扛着道德的大旗,去对意见相左的网友与明星进行新的谩骂和绑架;有人讨厌自己被代表,认为“我事前从未参与过她的争论,怎么这会儿就被盖章有罪”?还有人反“雪花”论,采取的表达方式却让人觉得是将网络暴力之恶完全剔除在外、甚至找理由开脱,由此又引发了新的争论……围观了全程的网友对此事的观察人们为此在各大网络平台激战一晚,仿佛那个女孩的悲剧存在的意义,只是为另一场不相干的战争点燃导火索。争到一片狼藉后,大家都累了,只想达成一个共识:“可别再雪崩雪花的了,我都雪花PTSD了”。至此,渐渐冷却下去的舆论大概只会达到一个结果。刷屏的“雪花”金句在这次的混战后,滑向了如今所有互联网金句都必然会落入的结局:一部分人还在真情实感地用它满足着表达的需求,另一部分人却已经开始厌倦这样口号式的呐喊,甚至想将它传达的一切意义都踩在脚底。互联网金句倒掉史“雪花”不是第一个备受追捧又被人厌弃的互联网名言。最近这三四年如果你经常关心热点新闻的评论区,大概早已察觉到,虽然最热门评论的样子不断更迭,但总有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能牢牢抓住人们的眼球与心情。发生影响恶劣、令人愤慨的社会新闻时,满眼都是:“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当被辜负的舆情终于得到满足,或是人们为某事呼唤正义的降临,便会敲下:“正义虽然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如果日后要回首中国互联网在2015-2020年间有哪些大规模传播过的金句,这两句话必定榜上有名,堪称最强评论top2再仔细一想,其实每逢某一类争议性的社会热点,人们似乎都能搬出一个已经成了标准回答的固定句式。关于中国亲子矛盾的事件里,如果过错在父母,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名言便将准时出场:“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当人们同情事件主人公的悲惨命运、特别是其中存在与外界对抗却失败的情绪时,另一位日本作家太宰治也广泛被cue:“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突发灾难引人感慨时,“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令人很丧的事情发生后,“人间不值得”。碰到那些令人感慨万千的世事,出自文学名著的金句也总是特别容易占据热评:“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所有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但是不难发现,这些金句在中国互联网上的生命周期,几乎都经历了同样的路径——从一开始在某一个热议事件中的掷地有声、振聋发聩,高度概括了人们的情绪;到每逢特定类型的大事便大规模出现,多以绝对正确的姿态站在人群最前端呐喊,甚至不顾具体的事件和语境;久而久之,比起赞同,这些评论开始收获更多的质疑和嘲讽;直至最后,尽管话还是这些话,却在一部分网友眼中变成了“看烦了”而且一个矛盾之处是,这些话语越是笼统地击中广大网友的神经、广泛地反映某一种共同情绪,它被用到泛滥、直至被抛弃的速度也就越快。在如今这个混乱的、人人攻击人人的互联网环境中,或许可以小小地预言一下,鲁迅先生的这一句名言越是令人颇有同感,恐怕就越是已经走在“被指责用滥了”的路上:“人们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失控的必然在这个金句诞生与消亡的循环中,有两种必然性。金句的流行,是必然。因为在这个高速的、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里,人们大概从未像现在这样渴望金句,也渴望在这一声声的呐喊中参与和表达自己。所以,所有被青睐过的金句其实都有共同的特点:简短有力,便于记忆与传播;情绪饱满,最适合在事情真相尚不清晰的时候宣泄最朴素的情感和诉求。就像当代绝句“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特性,金句天生自带被误读的必然。当只有膨胀的情绪、没有理性可以依托的事实时,就像昨天雪莉事件中那句意外走红并刷屏的“当你开始死去,全世界突然爱你”,半天之内下午四点多最早写下这句话的人,或许只是带着当下最直接的感慨。一开始认同并传播这句话的人,也普遍是在唏嘘世事无常:她生前种种不被理解的地方,只有在失去生命后才突然得到了宽容。但随着舆论的扩大化,这短短的、情感饱满但意味不明的一句话究竟想说些什么,早已由不得最初的表达者。有人怒斥这就是“屁话”,好像在教唆抑郁症患者“死后就能得到理解”;有人被轻描淡写蹭热度的人激怒,觉得他们只是拿一句乱煽情的话博眼球,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尊重死者。为了这同一句话,人们就像钻进了一个个巨大的、隔音的橡皮气球,愤怒地冲撞着彼此。当这样的金句被用于涉及公共事务的话题时,也必定要经历逐字拆解的质问与争吵,然后被嗤之以鼻,因为站不住脚的漏洞经不起推敲。当某些事件的舆论还停留在“正义虽迟但到”,自然有人会指出,正义为什么被迟到了才更应该被追问,而不是被自我感动搪塞过去。每逢亲子矛盾舆论便一股脑指向“父母不用考试”,现在的反对声也越来越多,因为意识到这也是一种被二元对立思维支配的怠惰,无益于真正的探讨。看似很有道理的口号式金句金句,其实只能传递情绪,并不是最终的答案。但一次次大声量、大规模地占据主流声音,却会让它显得像是将复杂的问题高度简单化,提炼成了过分的煽情和粗暴的归因,从而使事情的本质被淹没。因此,金句的泛滥会引来另一股舆论的反扑也是一种必然——在互联网摸爬滚打这么多年,逐渐对某一类事件有了更理性视角的必然。别被口号夺走思考的勇气不过,当金句的消亡过程形成了带有优越感的鄙视链,我们也应该警惕,真正错了的是那些在网上敲打出这些字句的人吗?或许,使用金句本身并不是问题,使用它的动机被扭曲才是频频引发争议的关键。就像从昨天到今天让人争论不休的雪花问题,其实已经和它最初流行起来时的意义完全不同。曾经,人们在谈论社会问题时,往往用这个精妙的比喻指向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结构性的问题。比如,当三年前“裸贷”乱象走入公众的视野,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嘲讽和痛批那些为了满足虚荣心竟如此“不自爱”的女孩子。但造成雪崩的雪花还有谁?是商人的布局,营销号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鼓吹,借贷平台“追究雪花”思维方式的存在,其实是为了防止让链条末端的受害者成为最终的背锅侠,不想让滋养了这一切的土壤继续寻找更多受害者。但不知从何时开始,网络舆论场变成了以个人为单位互相攻讦的战场。即使是面对公共议题,素不相识的网友们好像也更热衷于彼此之间的交锋,讨论变成了质问,质问变成了绑架,绑架变成了谩骂。在这种情况下,“雪花论”简直是当下必将燃爆舆论的定时炸弹——它太容易被人曲解成个体之间的互相定罪了,只是不知道谁会是那根导火索。于是这次我们亲眼见到,在一个年轻女孩去世的悲剧后,好像雪崩的受害者变得没那么重要,雪崩的原因也没那么重要,徒留雪花被刷屏的论断撩拨起了情绪,彼此之间杀红了眼。大概舆论开始发酵之初,不会有人料到语言被如此碎片化之后,能被重新赋予在这个舆论场中战无不胜的锋利。这种锋利真正可怕的是,它逼得人消解了思考的动力,消解了探究问题本质的力量,只想从咬文嚼字中压过别人一头。下一个红遍全网的金句注定是要来的,但下一次由此而起的争论会克服这虚无的胜利感吗?(责编:Stella)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關鍵詞:舆论情绪网友金句互联网0人喜歡相關新聞摧毁雪莉的真正凶手,也曾让上万留学生走向崩溃……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悲伤和抑郁再正常且不可避免,发现自己的抑郁也绝不是世界末日,要知道,在你忧虑的时候,还有人一直在挂念着你。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他们不在乎你飞的高不高,只在乎你飞得累不累。生活2019/10/16 15:57崔雪莉自杀身亡:她不穿内衣露点被骂,谈禁忌恋爱被骂,做什么都被骂!终于,这个最火女星,选择去死...2019年10月14日, 韩国警方突然发布一则消息称, “接到艺人崔雪莉死亡报案,正在确认中” 。转载2019/10/15 21:30韩国艺人雪莉确认在家中死亡 ,2005年至今韩国明星自杀超30名今日下午,#雪莉确认死亡#的微博迅速登上热搜,评论区里一片惋惜声,更有网友表示:“以为看到……生活2019/10/15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