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
繁體中文(台灣)
分享

千元一双的潮牌球鞋,为何能让直男疯狂剁手?

转载作者: 范娜娜
千元一双的潮牌球鞋,为何能让直男疯狂剁手?
摘要炒房、炒股、炒币的风潮过后,炒鞋来了。

炒房、炒股、炒币的风潮过后,炒鞋来了。

“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的网络段子揭露了一个猝不及防的真相,这届年轻人已经发现了发家致富的新道路。
“男孩一面墙,堪比一套房”、“炒鞋赚首付”已经不再是段子。

“知道”和你谈谈,千元一双的潮牌球鞋何以让直男疯狂剁手。

hougarden
众多年轻人开始在某鞋店门口排队等候发限量版鞋子的顺序号,有的带着马扎,有的带着躺椅,在店门口彻夜等候。(ic photo/图)

潮鞋,全靠炒起来?
在每个618,1111,大众戏谑调侃着女生的败家行为,但却忽视了直男买起东西来,也是同样疯狂。直男朋友再也不是“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 就能满足的了,都2019了,谁还不是个精致boy?
京东公布的一份大数据排行榜显示,投资人心目中消费价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男人消费不如狗,这是赤果果的偏见。至少,在潮牌球鞋市场上,这个定律已然失效。
根据潮流媒体网站Highsnobiety公布的二手球鞋行业观察报告,全球二手球鞋市场规模或已达到60亿美元,其中中国二手球鞋转售市场的规模已超过10亿美元。而毒APP、CHAO社区、YOHO!BUY 有货的崛起,更是印证了直男市场的无限潜力。
“男性经济”在球鞋市场率先爆发,这并不让人意外。
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里讲述了暇步士如何从几个引领时尚的曼哈顿嬉皮士穿在脚上发展到全国各家购物商场皆有销售。无人问津到社会潮牌,只需要三大法则。
第一是个别人物法则,主要包括三类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第二法则是附着力因素,这条法则讲的是流行事物本身所应具备的要素,它应该具备能让人过目不忘或者至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附着力;第三法则是环境威力法则,意思就是发起流行的环境极端重要。
其实,耐克、阿迪达斯潮牌的流行,亦没有逃脱这三大法则。流行,是可以被制造的。如同打哈欠一般,实现病毒式传播。“中年人炒股,年轻人炒鞋”的流行语就揭露了这一轮球鞋的疯狂其实是炒出来的。而品牌在其中则是主要的幕后推手。
如今的球鞋品牌们已经轻松玩转各类营销套路,靠着线上抽签、摇号排队,限量联名,品牌们每年都能大刷存在感,收割直男的购买力。炒作一时爽,一直炒作一直爽。反正用户最终总会买单,有一茬茬可以收割的韭菜,为啥不大肆地挥动镰刀?
在几大潮牌营销鼻祖的影响之下,其他品牌也有样学样,匡威济南的一家线下店要求,消费者必须拿着爱的号码牌(身份证件)现场排队,然后等待抽号,抽中后才能购买。并且着重强调了着装要求,要求来店的购买者必须穿着同品牌的鞋子和服装。李宁与NBA 热火队老将德维恩·韦德合作的WOW7全明星配色限量232双,如今价格已经过万。
炒作之外,个别人物为潮鞋流行贡献良多。在各路时尚博主,明星网红的力荐、亲测之下,人们如过江之鲫,蜂拥而上,购买球鞋。当红小生白敬亭更是视球鞋如女朋友,对于球鞋的热爱更是成为了其别具一格的人设标签。
时尚总是和价格相连,而限量则是一种手段。一系列操作玩下去,稀缺感呼之欲出,而消费者在“高价=优质”的思维定势之下,自以为买到就是赚到,还乐此不疲。这甚至成为了潮牌独特的附着力。就像全球只开11家店、每个星期上一次新品的Supreme,稀缺和限量成了品牌的格调,让消费者趋之若鹜。
没有谁能阻挡,直男对球鞋的向往
直男对球鞋的热爱就如同其审美,让人匪夷所思。没有谁能阻挡,直男对球鞋的向往,这仿佛一种原生的力量。同时,在虚荣心、攀比风等外界刺激之下,野蛮生长。
hougarden
2019年6月28日,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一家商场,该商场的阿迪达斯店铺开业首日,门前排满长队,不少人携带寝具和背包。据了解,有人在网上招聘兼职,要求穿着阿迪产品排队。 (ic photo/图)
如果说,女孩子小时候心心念念的是洋娃娃,那男孩子则是对一双酷酷的球鞋情有独钟。穿上它,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在篮球场上扣球投篮,等待着喜欢的女生送来一瓶水,一颗雀跃的心忍不住躁动起来。
球鞋除了本身具有的艺术性与设计感,其背后还蕴含着奋斗拼搏的体育精神,球场上的传奇故事,有情怀,也有热爱。
对球鞋背后文化的认同,汇聚成为群体的力量,小众的球鞋圈子由此诞生,而Sneaker无处不在。
但在鲍德里亚等消费批判者看来,一切都是一个巨大的骗局,直男群体也逃不脱“商品拜物教”的陷阱。在凡伯伦或齐美尔等社会学家的观念里,消费是体现自我认同的途径。
很多人可能觉得为啥要高价抢球鞋,穿啥鞋子不都是穿?莆田球鞋造假术更是修炼地炉火纯青,比正品都更耐穿。但真货的正宫地位依旧不容撼动。
因为穿球鞋,体现的是一种审美趣味和消费趋向。穿上一双潮鞋,你就是这条街上最亮的崽。
在鞋类的鄙视链上,阿迪达斯与耐克以绝对的优势傲视国产的安踏、李宁、特步、361度。相亲穿特步被拒的码农伤不起,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你穿着一双李宁安踏,和你穿着阿迪、耐克,大概走路都会更有底气。就像口红是女生的必杀器,包包是她们的战袍,提升个人攻击力的buff,轻易就能slay全场。
密集的宣传,名人的代言,制造着集体的欲望,引爆了潮流的风向。球鞋“名利场”上,炮灰的玩家始终是跟风的大众。说到底,都是被收割的韭菜。直男的尊严被品牌按在了地上摩擦,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舔狗如此,也是卑微。
对这届年轻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个品牌来定义自我,衣服、鞋子作为自我呈现中介的“物”,通过他们来呈现自己的职业、身份、价值观,彰显自我的品味与格调。穿球鞋,有助于确立使用者的身份,从而实现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
从单纯地喜欢某个球星而购买到炫耀式、同辈压力下购买,曾经的小众圈层文化已经成功跨越次元壁,进入更广泛的大众视野。只是当一双球鞋堪比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一切都变了味道。
到了这个地步,球鞋已经脱离了穿的实效性功能,而走向了符号化的道路。年轻人爱的不仅是球鞋本身,更是它的贵,以及高价背后彰显的自我审美品位与财力阶层代表。在时尚的生产场域,他们以此来区隔,最特殊的我与最普遍的大众。
但时尚的悖论在于它一旦被大众广泛接受并纷纷模仿,便会失去其新锐性,不成其为时尚了。当全网扔Vans,满街穿匡威,耐克阿迪人手一双,不知直男对潮牌,是否还能爱得起来?

(责任编辑:Aimee)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