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圣到哪吒,国产动画“越长越大”?
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下称《大圣归来》)获得了9.56亿元的票房,引起了社会广泛反响。据环球网报道,中宣部、广电总局为《大圣归来》召开了专门研讨会,研讨中提及了要改变现在动画作品低幼的定位,使用新的技术打造出多年龄段,甚至是全年龄段的动画作品。 “大圣归来”后的4年来,国产“全龄化”动画电影仍不愠不火,而目前正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哪吒》),成为了口碑和票房上的真正“爆款”。然而,国产“全龄化”的动画电影,真的将在未来一帆风顺吗? 24部国产动画票房,打不过一个“神偷奶爸” 如果没有出现如《大圣归来》这样现象级的动画电影,每部国产动画电影的国内票房,也不过只是一部外国动画电影全球票房的零头。国产动画电影也几乎“不出海”,少有海外票房。 以2017年排入全年电影票房前300的24部国产动画为例,这些电影总计票房达到14.19亿元,虽然超过了当年《神偷奶爸3》在中国大陆的票房(10.37亿);但相比于该片的全球票房约71亿人民币左右(该片目前是全球动画票房第五),这24部的票房加总,显得望尘莫及。 积累了大批儿童观众的国产动画IP改编大电影,在这几年撑起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而在剧情上较为照顾全年龄层次观众的电影,在没有IP的加持下,很难出现“爆款”,《哪吒》和《大圣归来》在口碑和票房上的双重成功,算是现象级特例。 在近几年获得一定关注的“全龄向”动画如《大鱼海棠》、《大护法》、《白蛇·缘起》等,虽然没有达到《哪吒》与《大圣归来》的高度;但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数据显示,《大圣归来》上映的2015年,全国动画电影备案数量较2014年发生了增加。2016年,动画备案数量,也达到了近年的巅峰。此后两年,动画电影备案的数量呈现下降态势。 从动画片名和剧本梗概上来看,近年来“低龄化”卖相,以动物作为主角的动画片仍然是主流。从片名的关键词上来看,大部分动画电影带有浓浓的“童话风”。 2015年到2018年,“低龄化”的趋势,却没有见到明显的变化。然而,片名中提及中国历史故事、神话、传统民俗的片子多了起来。 为何只做传统文化题材?该自媒体在文章中解释道:就制作能力而言,国内公司无论是下沉渠道、资金储备以及制作体系都不健全。与其展望国际市场,还不如深耕足够大的中国市场。 打造国产动画IP,在这几年不仅是中国动画行业的追求,官方也屡屡强调该目标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动画头部IP,基本上集中在“熊出没”、“喜羊羊”、“赛尔号”等几个面向儿童的IP上。而对比日本,日本动画的头部IP题材广泛,包罗万象。 作者在论文里以《喜羊羊》为例:在《喜羊羊》取得一系列成功后,数年如一日的《喜羊羊》,动画中“狼羊相斗”的重复套路,引发了人们的审美疲劳。而年复一年的动画大电影,造成了同质化IP的扎堆出现,且被海外IP远远甩开。在《喜羊羊》在取得一系列成功后,其制作方也充分挖掘了其品牌的衍生品市场。然而,在市面上的《喜羊羊》系列衍生品,大多为书包、玩偶、模型等复制性极强的简单产品。 而很多衍生品制作公司不注重版权,造成市面上的这些衍生品,大部分是盗版的。IP衍生品做工粗糙,商品没有竞争力,无法形成新的利益增长点。 而就目前“全龄化”动画电影而言。近年来,依托传统文化这个大IP的动画电影,仍会接二连三地上映。《哪吒》的制片方彩条屋影业接下来要推出《姜子牙》,似乎要打造“封神宇宙”。 公众号“三文娱”曾在相关文章中评述:相比于跟着财大气粗,制作精良的迪士尼走合家欢电影的老路,采用国人更为熟悉、知名度更广的传统文化、神话故事题材,不仅可以避免和迪士尼等大厂冲撞,而且对于一些没有系列IP加持或电视剧渠道传播的动画电影来说,选择传统文化题材电影,传播效果更好,故事塑造也更为轻松。这显然是更为保险的一条路。 然而,动漫强国如美国与日本,所创造出的动画头部IP,不拘泥于民族性的题材,而是用民族化的手段,博取各类世界文明的长处,来讲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故事。这可能也是我国动画产业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