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
繁體中文(台灣)
分享

中华穿山甲有没有灭绝,到底谁说了算?

社会作者: 科学松鼠会
中华穿山甲有没有灭绝,到底谁说了算?
摘要6月8日,所谓“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绿发会)宣称,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已经在中国大陆“功能性灭绝”。

hougarden

6月8日,所谓“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绿发会)宣称,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已经在中国大陆“功能性灭绝”。作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焦点之一,这个物种的“灭绝”无疑会是个令人震惊的大新闻——但是不少专业人士立刻指出,这个言论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根本不可靠。换句话说,虽然已经极度濒危,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中华穿山甲在任何意义上处于灭绝状态

hougarden

台北动物园的中华穿山甲,台北市立动物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穿山甲人工繁育的动物园。| 图片来源:Jason S C

那么,物种的灭绝是如何确定的呢?要想科学评估物种的濒危程度,得需要什么样的操作才行?

为啥听IUCN的?

首先,物种灭绝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宣布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IUCN猫科专家组成员罗述金博士告诉我: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野生动物管理部门或者国际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对于物种或种群状况做出的官方评估被认为是公认的信源。其他科研工作者,保护工作者或者机构,理论上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和研究调查的结果,不过严格来说,都是提供建议和信息以供相关部门考虑。”

IUCN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的简称,是一个联合了上千个政府和非政府机构、旨在保护自然、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际组织

但是,这个名录何德何能,能够为世界各国的政府部门、科研人员、保护工作者和普通公民所信赖呢?那是因为IUCN为了准确评估物种的现状,制定了一整套复杂严谨的评定标准。在这个统一标准下,一个物种要走完从野外实地调查到专家组科学评估的整套流程,经过反复的科学审查,才能得到最终的评级

关注过野生动植物的人大概都听说过“易危”、“极危”等术语,它们属于红色名录为已评估物种划分的8个级别:除了数据缺乏(DD)之外,物种的濒危程度从无危(LC)、近危(NT)、易危(VU)、濒危(EN)、极危(CR)、野外灭绝(EW)直到灭绝(EX)依次递增。

hougarden

hougarden

hougarden

hougarden

hougarden

hougarden

hougarden

左右滑动查看IUCN的评级及其解释。| 图片来源:IUCN

何为灭绝?

野外灭绝和灭绝的区别在于一个物种是否还存在有人工饲养或者迁移到原有栖息地之外的个体存在,除此之外,这两个灭绝级别的确认都做了如下要求:“在历史分布范围内的已知和潜在栖息地中,在恰当的时间内进行的彻底调查无法发现任何个体

hougarden

1938年,库隆角国家公园的爪哇虎。图片:Andries Hoogerwerf / Wikipedia

这个评级里是没有“功能性灭绝”这个词的。从科学角度来说,“功能性灭绝”通常是指一个物种的所有现存个体数量已经少到无法维持繁殖需要更加详细、严谨的科学调查和分析才能下结论

hougarden

尽管仍未脱离濒危,但数量正在上升。| 图片来源:Mitsuaki Iwago

而在“中华穿山甲功能性灭绝”报道中,尚且提到了仅绿发会在3年内确切记录的中华穿山甲就多达11只,这显然也不会是野外个体的总数:新的中华穿山甲救助事例还在不断出现,而绿发会到目前为止也并没有公布经得起学术同行评议的评估数据,“彻底调查”无从谈起。这样草率的结论,自然是无法令人信服。

hougarden

前几天的中华穿山甲救助新闻。| 图片来源:weibo

多指标共同衡量

灭绝的标准相对简单,那么其它的级别又是如何互相区分的呢?我们可以看看伊比利亚猞猁()。这种分布于欧洲西南部的猫科动物在本世纪初的十年中得到过三次调查评估,都是极危级别。但在2015年的最新评估中,伊比利亚猞猁“下调”到了濒危级别。这里面有什么依据呢?

hougarden

伊比利亚猞猁身上有似豹的斑纹。| 图片来源:Programa de Conservación Ex-situ del Lince Ibérico www.lynxexsitu.es

IUCN在2012年发布的3.1版评估标准中,用A - E五个不同的指标来判定物种受威胁的程度每个濒危级别对于每个指标都有一个数值和附属的细化标准每个物种都需要做这五项指标的评估

比如伊比利亚猞猁在2008年的评估结果是基于“C2a(i)”的极危,翻译成人话就是说“整个物种现存可育个体少于250只(C),预期仍会继续减少(C2),并且从种群结构来看(C2a),没有超过50只可育个体的群体(C2a(i))”。到了2015年,评估显示这个物种已经不符合这个标准——种群数量在上升。但是,伊比利亚猞猁仍符合D指标的濒危界限——整个物种的的可育个体少于250只。于是,评估结果就是基于D指标的濒危。

hougarden

图片来源:Roland Seitr

它们的未来,在我们手中

相信大家可以看出,得到这些细节数据需要大量全面而细致的调查工作。那么我们的中华穿山甲是什么情况?IUCN的最新评估是2014年的“A2d+3d+4d”极危这个下降趋势可能没有停止

没错,这个触目惊心的下降趋势告诉我们中华穿山甲危在旦夕,每个处于极危状态的物种都随时可能踏入灭绝的深渊可能因此失去了关注中华穿山甲的动机,盗猎和非法买卖行为会因为涉及一个“已灭绝物种”而难以定罪本投入中华穿山甲保育的资金,有可能会因此投向别的领域

hougarden

在原本没有马来穿山甲分布的地区引入,或许将对当地生态产生巨大影响。| 图片来源:Gerald Cubitt / IUCN

在一个极危物种的原生栖息地中引入生态位重叠的外来物种,很可能贻害无穷。而绿发会一面无端断言中华穿山甲灭绝、一面推行此事的行为,在野生动物保护的业内人士看来,很难说是出自于保护我国本土生物多样性的动机。

从中华穿山甲的上一次评估到现在,已经过去5年时间,这个宝贵物种的现状的确亟待调查。在得到科学定论之前,任何轻率的结论和动机,都值得我们警惕质疑hougarden

排版:Ruiying

题图来源:Jason S C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