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
繁體中文(台灣)
分享

看了越多“殴打猥亵女性”事件,围观者越手足无措

转载作者: 贾小凡
看了越多“殴打猥亵女性”事件,围观者越手足无措
摘要沸沸扬扬的“女子深夜遭到殴打拖行”事件,目前终于有了较为清晰的来龙去脉。


沸沸扬扬的“女子深夜遭到殴打拖行”事件,目前终于有了较为清晰的来龙去脉。

事发地大连警方最新通报称,犯罪嫌疑人王某是在和女友产生感情纠纷后情绪波动,饮酒后上街路遇受害人并对其施暴与强制猥亵,目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抓获;

通报还称,受害女子被医院诊断为脸部软组织挫伤,目前已经出院。

hougarden

从视频快速发酵引起的恐惧和声讨,到全网征集线索抓人,再到犯罪事实一步步被确认,这三天,全国网友宛如亲历了一集真实的罪案剧。

令人唏嘘的是,在这个网络传播至关重要的时代,这件事情的轩然大波得归功于它强烈的视觉刺激

若不是这段长达1分多钟的视频赤裸裸地展示了野蛮的暴行,让许多网友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犯罪场景并为之震惊,这个被拳打脚踢的受害人或许就只是一起普通的“治安事件”或“猥亵事件”的受害人,被淹没在大千世界中无人知晓。

hougarden

同样富有冲击力的暴行画面上一次被记录下来并全网传播,是那个被家暴的女子为了取证、记录下了自己被丈夫拳打脚踢的样子。

同样,若不是这段令人恐惧和愤怒的画面广泛传播,这场并不罕见的家暴也并不会成为一个舆论热点。

hougarden

因为这些偶发事件,与性暴力相关的恶性社会事件

相应地,社会舆论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令人难以忽视。

hougarden

从“教人自保”开始

最近这五六年,社交网络上关于性骚扰、性侵、家暴等两性相关负面新闻的存在感和讨论度明显越来越强。

而不断打架交锋的舆论,甚至成了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主战场。

一个标志性的节点发生在2012年6月——上海地铁二运官微贴出一张穿透视装女孩的背影照片,并附文字:“穿成这样,不被骚扰才怪。姑娘,请自重啊!”

几天后,一些被激怒的女性因此执行了一场地铁行为艺术抗议,我可以骚,你不能扰的口号也渐渐流传开来。

hougarden

曾经在网上很火的“看裙鉴人”图,充满物化女性的思维

这是舆论场的一个缩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有女性被性骚扰、被性侵的新闻发生,便有人对她们本人的衣着和言行指指点点,言语间暗示她们自己的”不检点“才是罪魁祸首。

hougarden

这种错误的言论积累了许久,自然会引起女性的反扑。

但除此之外,引起反扑的不止是对受害人的无端谴责,还有那些广泛流传的“教女孩保护自己”的声音。

大概从2016年左右开始,每当针对女性的伤害事件发生,事后人们最关心的”下一次怎么办“问题,答案总是教导弱势的一方该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强、更聪明、更容易从坏人手中逃脱。

幼女性侵案引发关注时,“何教女儿学会保护自己

被亲密关系中的人纠缠甚至伤害的恶性事件频发,人们铭记于心的是女生千万要洁身自好,这不能做,那不能做;

夜间搭车遇害事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各种女性独自搭车指南、深夜安全指南最终不过指向的是,要不你们还是别出门了。

hougarden

这背后的价值观很实用主义:客观环境已经如此,为何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找到一些在当下有用的方式规避风险?哪怕是为了安全不得不让渡一些正常生活本该拥有的权利。

但被教导的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一方并不想接受这种“苟且”,舆论场中发生了集体性的反叛,指责社会安全问题不该只一味地要求大家保护自己,更衍生出一种反击:“教了女性太多自保的知识,却没人教男人不要伤害别人”。

更进一步,则开始反对恶性事件后任何提醒潜在受害者注意安全的声音:“所有这些教女孩保护自己的人,都是在为虎作伥

hougarden

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在两性对立的泥淖中没吵明白,不同阵营各执一词。但它始终反应的是一种观念上的趋势:

当恶性伤害事件逐渐成为必须正视的社会焦点,弱势群体的一方不满的是,将所有的成本和代价都转嫁给潜在受害者、帮问题中其他责任主体开脱的鸡贼。

hougarden

主动自保,精神紧绷

但最近这一两年,占据主流的声音也开始有一些微妙的转变。

面对恶性伤害事件,尽管以女性为主导的声音反对一味强调安全只能靠自己多小心的论调,却也在慢慢地、不由自主地向这个方向靠拢。

一个关键的事件,是2018年的“女性乘滴滴顺风车遭遇不测事件”造成恶劣影响后,许多网友为了安全,纷纷把自己的个人信息改成了看起来很不好惹的猛男。

hougarden

这场让人哭笑不得的改信息运动,拉开了互联网上女性从各种生活细节研究如何自救的大幕。

相比较于“女性安全指南”有针对性地让女孩多穿点、别晚上出门,女性自发的自我保护则是逼自己在每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环节变得紧张兮兮:

点外卖留男生的名字,开门前得装模作样地叫一声“爸爸”,阳台上总是晾着男生的衣服……

由于恶性事件中的戾气让人恐惧,来自陌生人难以预料的恶意也在人们的想象中被无限放大。于是,“不管遇到什么事、必须缩在壳子里认怂

hougarden

hougarden

这些想法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只是普遍紧张的神经真的落实到了个体的行为中却被证实是过于紧张,就会显得很荒唐。

比如今年年初,一大学女生坐网约车时受到平时上网的影响,怀疑自己犯困是因为被下了药,先下手为强拿刀划伤了司机,最后被证实是无中生有。

hougarden

这样的“自我保护”的意识的确够强,但人们却不会嘉奖她的机警,更不会认为这就是一个人想获得安全的所作所为应有的常态,而只会觉得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实在是无奈和荒唐。

女性普遍高度敏感和紧张的背后,藏着社会信任摇摇欲坠的危机,和人们对看起来没有起色的恶性伤人事件愈发无措的心情。

hougarden

呼吁严刑峻法就够了吗?

到了最近的当下,网上广泛传播的殴打施暴画面,击溃了网友们又一道心理防线。

曾经不少女孩子认为,学点硬核防身技巧,就能在危险时保自己周全。

不料这段显示受害者在一秒内就被打到失去反抗能力的视频,彻底击碎了这个幻想,让较弱势的那一方还是不得不正视自己和犯罪分子在身形体力上的巨大差异

在感官的冲击下,舆论的情绪到了一个爆发的顶点:“既然我怎么做也不是,那就重重地判他以儆效尤吧

针对这次的殴打案,媒体采访的一些法律专家称如果按故意伤害罪裁定,轻伤以上才够入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目前受害者被披露的面部软组织挫伤通常为轻微伤。

网友们已然对这种预判义愤填膺。

hougarden

他们千方百计地帮法官给王某找对应得上的罪名,希望他能被判得越重越好,“直接死刑都可以。

hougarden

hougarden

这显然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但或许我们也应该警惕,这个社会处理类似的伤害事件,本不该需要大众从缉拿的环节就高度愤怒地参与其中,最后还要高呼对严刑峻法的渴求。

舆论场兜兜转转一大圈,最关注的焦点终于到了法律身上,但此时被点燃的情绪支配了一切,法律的裁决和执行大众唯一的情绪宣泄口。

一步步走到这个阶段,其实是一种悲哀。

在我国,大众对于性侵害、性暴力的普遍关注,和一些共识的推进,已经起步得很晚。

更艰难的是,我们一直是靠着舆论场中的互相抨击在艰难地摸索,为了让弱势的女性不再受到这些伤害,到底该做些什么?

我们需要一次又一次的事件累加才能认识到,受到侵害不是受害者的错,再完美的受害者也可能躲不过不加约束的暴戾;

又需要用过分的自我保护意识酿出的闹剧认识到,人人自危到这个地步,其实并非保证社会安全的正道;

关于这些侵害事件的舆论不断在争斗也不断在自省,甚至忙得过分:要开启民智,要普及价值观,要推翻之前偏激片面的观念,现在还监督起了法律的尺度,俨然成了处理这类事件真正的主角。

或许,等什么时候大众的七嘴八舌不必承担这么多的功能,让该发声的发声,该执行的执行,真正积极的转变才会到来。

hougarden

· END ·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