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怕!万有拖延定律说了Deadline越近,越多人和你一起拖!
![不要怕!万有拖延定律说了Deadline越近,越多人和你一起拖!](https://s.hougarden.com/image/e7/78/e77890945011d36813e8d8eeb0955e8e.jpg?x-oss-process=image/quality,q_80/resize,w_1920/format,webp)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投稿会议摘要的情景。看到截止日期就在下个月感到一阵紧张,时间有限,要好好计划……也许,明天吧。
只有一周时间了!?再不动笔来不及了!算了还是留到明天吧。
还有两天!没关系明天花一天时间还是能写完的。
今晚就截稿了!看完这个番一口气写完好了。
糟糕!还有一个小时!怎么办还差1000字!
来了!来!!了!!!等一下,他们用的好像是GMT-6时间? 整理申请的工作人员一定会鄙视我吧? 还有其他投稿人像我一样最后一刻才提交吗?工作人员说:不要惊慌,你不是一个人,远远不是。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项目负责人托马斯•杜拉克维茨(Tomasz Durakiewicz)整理了大量提交系统的后台数据,他想知道人们在规定的时间范围里都会选择什么时间点提交,在这个过程中又会拖延到什么程度。结果惊人的简洁:提交量与所剩时间成双曲线关系。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组委会收到的提交会突然增多,并且迅速向无限多逼近。 万有拖延定律 心理学家认为拖延和截止日期之前的突击行为是一种典型的时间管理现象,人们永远低估未来事件的后果,对于有时限的工作,在没有死到临头之前都会选择不做,而随着截止日期的到来,日益增加的压力会迫使人们完成工作。 拖延行为可以追溯到大脑的工作机制上。当面对一个你不想做的工作时,你的大脑中有两个阵营就开始对战了。一个是控制潜意识和愉悦感的边缘系统,另一个是主管思考、决策和执行任务的前额叶皮质。前额叶皮质说:“去工作。”边缘系统说:“不。”于是你的工作被拖延到了明天。 瑞典心理学家哥尼流•科尼(Cornelius König)和马丁•克莱茵曼(Martin Kleinmann)曾做过一个定量实验,对30个学生在21天期限中如何准备考试的过程进行记录,结果显示学生会在截止日期到来之前集中突击。 毫无疑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掌握着更为大量的一手数据。杜拉克维茨选取了10个提交时限超过两个月的大项目,每年的申请人数超过1000人,他发现申请的提交量与剩余时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双曲线拟合 图中的黄线就是杜拉克维茨拟合的曲线,N(t)为第t天提交的申请量,M为最终提交的总申请量,D为提交期限的总天数。公式中C是和D有关的常数,用来校正t很小的情况,公式右边的第二项用来将曲线平移到图中的位置,让t=0时,N(t)=0. 杜拉克维茨管这个模型叫“万有拖延定律” 陷入拖延该怎么办 如果已经陷入到拖延、焦虑、自我厌恶、继续拖延的恶性循环之中,有一点是必要的:不要惊慌 万有拖延定律告诉我们,离死线越近,就有越多人陪我们一起拖延(不知道身为物理学家的杜拉克维茨在摸鱼这条定律的时候是在拖延什么工作?)。习惯拖延的你也不就注定是个失败者。写《悲惨世界》的维克多•雨果也被拖延困扰,为了强迫自己在屋里工作曾让仆人把自己所有衣服都拿走,写《白鲨》的赫尔曼·梅尔维尔需要让妻子用铁链拴在书桌前才能写作,达芬奇更是以惊人低下的完成度而成为拖延人士的典型。 一部叫《博学无术》的电影专门讲述研究生自己(拖延)的故事,电影最后对我们说:每当我感到焦虑,我就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在乎吗? 作者:王屁屁柴 编辑: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