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
中文繁體
分享

驯鹿的大角,其实是自备的餐具

转载作者: 翼狼Elang
驯鹿的大角,其实是自备的餐具
摘要驯鹿的大角,其实是自备的餐具

问:圣诞老人为什么要用驯鹿来拉车呢?

答:因为自动寻路可以方便完成任务……顺带提一下,圣诞老人是绝对不会用麋鹿来拉车的——因为会迷路!

天太热,先凉爽一下

为圣诞老人拉车的驯鹿被误认为是麋鹿(),其实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情——因为麋鹿属于鹿科鹿亚科麋鹿属,是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和圣诞老人生活的北极圈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驯鹿,则是鹿科空齿鹿亚科驯鹿属的动物,它们遍布北极圈,显然更容易和圣诞老人产生交集。

hougarden

驯鹿:“拉雪橇是我的活儿。” | Alexandre Buisse

hougarden

麋鹿:“这辈子不可能拉雪橇的。” | Tim Felce

hougarden

白围脖,配大头饰

之前在介绍“傻”狍子的时候我们曾了解过,空齿鹿亚科里面既包含了驼鹿这样的巨人,也有獐这种迷你型成员。在这些画风迥异的亲戚当中,驯鹿的外貌算不上十分特别,体型算中等,如果再加上艺术化的处理,就更容易被与其它鹿科动物混淆。

hougarden

空齿鹿亚科的几位成员 | Andrey Giljov & Altaileopard / wikimedia;Dave Bezaire & Susi Havens-Bezaire / flickr

但要说驯鹿完全没有特点,那倒也不是,只是它们的“与众不同之处”显得有些内敛而已。最直观的便是驯鹿脖子上那圈明显的“白色围脖”;而且不管雄性还是雌性,驯鹿都长着非常漂亮的鹿角

hougarden

秋季苔原上的驯鹿显得更美 | Mark Raycroft

驯鹿的鹿角呈珊瑚状,向两侧伸展的幅度比较大,有些个体两侧角尖端的连线,甚至可能比自身的体长还要长。它们的角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角向前和向后的分叉在形状上是有区别的。从基部的第一个分叉开始,向前延展的分支较短而扁平,形成铲子一般的形状,而向后延展的分支则会生长成树杈状

hougarden

驯鹿有着美丽且巨大的鹿角 | Donald M. Jones

hougarden

吃货的自我修养

为什么驯鹿的角会长成这么奇怪的、不对称的形状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介绍一下驯鹿另外一个真正特殊的能力了——它们是少有的能消化地衣的哺乳动物之一。虽然地衣长得很像植物(杂草),但实际上它们是一种共生体——当两种真菌和一种藻类的正确组合在岩石或树皮上相遇,地衣便形成了。

一般的草食动物消化道中,那些可以分解利用植物纤维素的菌群拿地衣可以说是毫无办法。驯鹿却是一个例外,其消化道中含有能够消化利用地衣的菌群,因此它们能够充分利用地衣含有的营养物质。

所以,在地表植物极其匮乏、持续时间长达半年的北极圈凛冬,驯鹿能够靠着冻土、岩层上生长的地衣来度日。此时,地衣可以在驯鹿的食谱上占据绝对的地位,甚至有一种地衣直接就被命名为“驯鹿地衣”(Reindeer Lichen)。嗯,有种吃货吃成了代言人的感觉对吧。

hougarden

浅绿色、鹿角状的即是“驯鹿地衣” | Yva Momatiuk and John Eastcott

hougarden

挪威弗罗霍格纳国家公(Forollhogna National Park)中长满地衣的苔原,这对驯鹿来说是一场盛宴。图片:Wild Wonders of Europe / Munier / NPL

既然地衣是长在地上的,冬天的地衣是被雪覆盖着的,所以,驯鹿就必须想办法刨开雪、翻开土,把地衣挖出来,才能美美地吃上一顿。这时候,长得像铲子一样的角就能够发挥作用了。比起用蹄子辛辛苦苦地刨土,低头把角戳到土里再抬头一翻就把美食给掀出来的操作,简直不能更方便了。老话重提:这就是演化上“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动实例。

此外,冬天的驯鹿群就像是推土机一样,一路迁徙一路把雪地冻土的表层翻个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翻动原本被冻得严严实实的冻土带,还能够增加土壤的通风,使土地表层变得松软一些,使得植物更容易在上面生根发芽。这其实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

hougarden

雪地里的聚餐 | Asgeir Helgestad / NPL

除了造型独特的角之外,驯鹿还有着另外一个方便它们寻找冰雪下的地衣的特征——它们有着非常巨大的鼻腔。驯鹿的嗅觉十分发达,即便是在温度极低的环境中,也能嗅探到厚厚积雪下埋藏着的美味。

hougarden

真是太“驯”了

话分两头。虽然驯鹿无论雄雌都长着大角,但和其他许多长角的动物相比,它们似乎不太热衷抵角互搏。驯鹿之间要“角力”分个高低时,有时会显得特别温和——两方靠近比较一下,谁的角比较大谁就赢了……不知道这是因为驯鹿姑娘们也长着能够与少年们一拼高低的大角,还是因为北极圈严酷的环境,使得驯鹿宁可把更多的能量用在觅食而不是争斗上。总之,驯鹿真可以算得上是大中型有角动物中罕见的“和平主义者”了。

hougarden

比划比划 | Matthias Breiter

也正因为这种“和平主义”精神,驯鹿的名字中带上了一个“驯”字。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北极圈中的人类和驯鹿之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建立起了联系,但驯鹿到现在还不算是一种被驯化的动物。它们可以和人类和平共存,但却不依赖人类。即便是“家养”的驯鹿逃逸或者被放归大自然后,也不会有任何生存障碍。也因为如此,驯鹿和人类的关系有时候显得十分微妙:生活在北极圈内的人类既会把驯鹿视为一种“猎物”进行捕杀,又会把它们当成“家畜”加以驯养和利用。

作为猎物,驯鹿的肉可以食用,皮毛可以制成御寒衣物,在部分地区甚至还有喝驯鹿血御寒的习俗(寄生虫警告!)。而作为家畜,比起耐寒能力较差的马和负重能力较差的雪橇犬,经过训练的驯鹿在极地环境中作为坐骑或者驮兽可以说是相当优秀,称其为“极地之舟”也不算太过分。

hougarden

随图哈人(Tsataan )迁徙的驯鹿队伍 | Colin Monteath / Hedgehog House

hougarden

你才是红鼻子!

由于驯鹿有着这么多作用,在亚洲、欧洲以及北美洲的极地圈文化之中,它们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在欧美地区,许多国家有着各种各样以“驯鹿”命名的酒,像是德国的驯鹿啤酒和加拿大的“鹿血甜酒”(目前的配方貌似不含真正驯鹿血,请放心饮用)等;另外在信奉萨满教的仪式中,驯鹿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器物(范达尔·鹿盔:唔……)。

hougarden

如今的“鹿血甜酒”(Caribou)早就不含鹿血了 | Laserpdb / wikimedia

要说到在文化形象中最出名的驯鹿,肯定离不开圣诞老人家的“红鼻子鲁道夫”(Rudolph the Red Nose)。有意思的是,这只为圣诞老人拉车拉到出了首角色单曲——《红鼻子的驯鹿鲁道夫》(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的驯鹿姑娘(对,虽然有个男孩名但人家是女孩子),其实反而是最晚加入圣诞老人的驯鹿天团的。

hougarden

这么可爱……这回真的是女孩子 | ;Rankin Bass

最早给圣诞老人的驯鹿们起名字的,是一首1823年的圣诞诗《圣尼古拉的来访》(A Visit from St. Nicholas)。诗中把替圣诞老人拉车的驯鹿命名为:冲锋(Dasher)、舞蹈(Dancer)、欢闹(Prancer)、泼妇(Vixen)、彗星(Comet)、丘比特(Cupid)、雷霆(Dunder,后被改作Donner或Donder)和闪电(Blixem,后作Blitzen)——显然,此时的圣诞驯鹿团还是令人欣慰的、能排程左右对称的八只

hougarden

如果我没数错,这里恰好八只 | Clement C. Moore

直到1939年,一本名叫《红鼻子的驯鹿鲁道夫》的书,才正式把“红鼻子鲁道夫”的名字加上,使得拉车的驯鹿变成了九只,也使得“九只驯鹿到底要怎么编排拉车才不会跑偏”,成为了每年圣诞节都要被拿出来争论一下的难题。

hougarden

当然,拉雪橇的也有可能是它们 | pixabay

顺带一提,除了红鼻子的鲁道夫很出名之外,有一只蓝鼻子、皮卡丘音的驯鹿也收割了大量粉丝——那就是漫画One Piece中“草帽一伙”的船医,托尼托尼·乔巴了。虽然日常状态下的乔巴长得不那么驯鹿(你看,角的形状不对吧,白色围脖也没有吧),但是,萌即是正义嘛!

hougarden

“就算你称赞我,我也不会高兴的啦!”原作:尾田荣一郎;动画:东映动画

hougarden

没有它们,我们将收到什么

回到现实世界,驯鹿们现在正面临着非常致命的威胁。

全球气温的变化使得北极圈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部分驯鹿赖以生存的地衣,生长状况变得大不如前;气温的升高使得以前仅发生在更温暖、潮湿地区的,能够对鹿科动物造成致死威胁的传染病,开始影响到了北极圈内的驯鹿。人类在北极圈内的活动,更是进一步切割、压缩了需要进行长途迁徙的驯鹿们的生存空间。

这一切,都使得这种广泛分布在北极圈的动物种群变得脆弱起来。如果从亚种层面来看的话,情况会变得更加严峻。在IUCN的评级中,驯鹿其实已经处于“易危”(VU)的状态。若不加以重视,这种看似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但其实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的动物,将会迅速地滑向灭绝的深渊。

hougarden

雪中孤鹿 | Donald M. Jones

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们失去的,可就不仅仅是圣诞老人的礼物了。

本文首发于物种日历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