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
繁體中文(台灣)
分享

互联网巨头越来越留不住用户了:网络效应失效了吗?

生活作者: 36氪的朋友们
互联网巨头越来越留不住用户了:网络效应失效了吗?
摘要每当我们给MBA学生上策略课的时候,他们总是希望学到“灵丹妙药”,也就是一些能让公司永远繁荣的策略。

每当我们给MBA学生上策略课的时候,他们总是希望学到“灵丹妙药”,也就是一些能让公司永远繁荣的策略。我们长久以来强调的是“网络效应”,把它当成制定商业模式的秘方。经济学家会用“网络效应”来形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用户越多、利益也就越大的现象。

网络效应可以是直接的:比如,协作工具Slack的有用性会在其他人也使用Slack的时候随之提高。

网络效应也可以是间接的:意思是说,一个平台的一群用户会在更多另一类型用户加入平台的时候获益。比如,如果屋主们都不使用AirBnB平台,那么AirBnB对旅客来说也就没什么用了。同样,如果旅客寻找住宿地点时不使用AirBnB,那么屋主也不会要用AirBnB。

我们长久以来传授的是,网络效应可以提供市场力量和持续的竞争优势,甚至是自我强化的竞争优势(也就是最好的竞争优势)。你的用户越多,你的用户群就越大,而你的价值主张就对新用户更具吸引力。

我在硅谷互联网热潮进入尾声的时候写了我那篇关于网络效应的毕业论文。当时的企业家和企业领导者也都对网络效应感到兴奋。我们原本以为网络效应就是灵丹妙药,不过现在看来,情况并非如此。

以微软为例:在2000年,人们认为微软具有无懈可击的网络效应;他们是网络效应的模范公司,因此不仅吸引到了对微软羡慕不已的商界人士,还引来了监管机构的注意。难道会有人舍弃微软生态系统,选择不用Word或Excel吗?

开发商和电脑制造商料想消费者已经对Windows操作系统不离不弃,于是都认为,专注地对微软生态系统做出贡献,对自己有好处。然而到了2018年,微软的生态系统已经留不住客户,而且开发商推出的许多产品都不依赖于Windows。(我这篇文章是用Google Docs写的,不是用微软Word写的。)

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网络效应为什么会失去效用呢?

首先,今天的网络效应不是与某种特定硬件(比如桌上型电脑)相关联的。自2000年以来,桌上型电脑的时代逐渐逝去,各种各样的配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像Alexa之类的语音助理)应运而生。这意味着,网络效应已经不再是跟某个特定硬件密不可分,像20世纪90年代的桌上型电脑那样。相反,技术公司如果想要扩大规模,就要依赖于使用各种不同硬件平台的用户群。

这意味着,完全数字化的平台也可以具备网络效应。像社交网络、乘车应用程序、线上市场等平台都不依赖于某种特定类型的硬件,因此用户不必花费太多钱,也能尝试新的平台。

我的手机上完全可以安装5种不同的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相比之下,如果使用5台不同操作系统的桌上型电脑的话,这些硬件恐怕就要占去好多空间了。(供应商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通常情况下,开发者为新平台写代码,比制造和运送新配备更便宜。)

这一现象对竞争产生的影响很明显。以Lyft和优步为例:叫车服务领域中存在激烈竞争,各家公司为扩大规模,不惜砸下大笔风险资本。但是,用户可以很轻易地把Lyft和优步两种应用程序都安装在手机上,并在需要乘车的时候即刻判断哪一个平台比较便宜。同样,在驾驶员方面,许多驾驶员把Lyft和优步都安装了,这样他们可以根据乘客带来的利润,选择在利润较高的平台上营业。

这些例子提醒我们,网络效应只有在产品也具有“粘性"的时候,才会真正带来竞争优势。如果你的客户可以明天全都离开的话,你即使有了规模,也无法通过网路效应获得未来的竞争优势。

有些人认为,如果客户可以通过平台拥有数据的话,数字平台也可以变得粘性。理论上,只要把数据储存在一个地方,客户就会被锁住,从而产生网络效应。

但是,历史无法支持这一点,看看iTunes Store就知道了:我以前教课的时候,每当提起具备网路效应的粘性线上平台,我都会举出iTunes Store的例子。我以前会说,一旦拥有了MP3数据库,你就不会想要转移到另一个平台。有谁会希望把音乐库分布在多个地方呢?

这样做的话,你举行派对的时候怎么可能整理出适合的播放列表呢?音乐提供商都知道,他们必须接触得到听众,因此听众自然就会选择iTunes,因为听众知道,他们所要的音乐全都在这个平台上。后来Spotify进入了市场,证明了这种优势是多么的短暂。既然可以随时在线播放任何一首歌曲,那么拥有MP3音乐库还有什么用?

原文标题:Network Effects Matter Less Than They Used To. That’s a Really Big Deal.

原文链接:https://hbr.org/2018/06/why-network-effects-matter-less-than-they-used-to#comment-section

译者:搬那度

来源:译言网(yeeyan.org)

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在译言整合发布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