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
繁體中文(台灣)
分享

花100万留学后年薪不到10万,但这并不是海归的错

移民作者: Spenser
花100万留学后年薪不到10万,但这并不是海归的错
摘要我都有点同情海归了。 感觉这几年吧,除了穿衣格子衫、上班996的程序员大军,再没有哪个群体能像海归党这样自带热搜体质了。

我自己在香港也做留学咨询的业务,创业两年多,也接触了不少有海归背景的朋友,所以今天也来这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会发光的,从来不是“标签”

首先,海归群体光环的淡化是必然的,这是件正常的事,也是件好事。

因为,它宣告了一种能力本位的回归。

说正常,现在已经是大众留学的年代了,出国人数和海归人数连年增加所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稀释了海归群体的含金量。

过去我们谈海归,脑子里自然而然想到的都是诸如梁思成、徐志摩、钱学森等等各个领域的泰斗级大牛;

是他们把“海归=精英”的认知,深深地烙在了大家的心里。

但是在今天,留学生群体的基数相较过去来说,已经是指数级的暴涨了,自然经不住和曾经小众高精尖那样的对比,这就跟本科学历不再值钱是一样的。

那我为什么说它好呢?

因为它在弱化标签本身溢价的同时,越来越强化了对能力的重视,海归不再等于绝对的优势,这对穷人家的小孩不是更友好了么?

自带光芒的,从来不是标签,而是能力。

明确了这个前提,也就不需要以特殊的眼光和标准对待海归了;能者上,不能者退,这是公平,也是现实。

只会把学习和收入挂钩,是一种浪费

说完能力本位,再聊聊“价格与价值”的拉锯问题。

为什么大家老喜欢揪着海归的薪水问题不放?

因为过去的我们只会简单地比较钱多钱少。

但我一直相信,思维方式是决定人与人差距的根本,因为它会决定你对一件事和一个过程的理解和判断。

我有次到上海办公室开会,碰巧遇到了一个带着贵宾犬在前台上班的女孩,很漂亮,气质也好,一聊才知道她有着十年的留洋背景,高中就出去了,大学几年游历了几十个国家。

我说:“那你爸爸妈妈投入这么多钱把你培养出来,少说几百万,你却来联合办公空间做admin,每个月也就七八千,你自己不会觉得屈才么?”

她看了眼自己的小狗,笑容依然很舒展地回答我说:“如果几百万都不能教会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这钱才是白花了吧。”

我想想也对,就像普通工薪家庭能够承担孩子在国内读大学的几万块一样,富裕的家庭掏几十万或几百万送孩子出国读书,也只是一笔正常的费用;

这笔费用的价值并不是通过赚回的钱来衡量的,支付他们的人也不在乎赚回多少钱,那我们普通人何必在这儿瞎评论呢。

心情比薪水更重要;自洽比什么都重要。

放在10年前,年轻的我可能会特别羡慕这个女孩有这么好的家境,够她花;

但当我明白“自洽”本身并不需要花多少钱之后,我就不会陷在别人赚多赚少的焦虑里。

自己满意最重要。

中国模式领先世界,海归收入低真的太正常了

说完海归自己的想法,我也必须很客观地说:

中国模式领先世界,海归收入低本来就是正常的。

童鞋们,如果说20年前咱们国家的互联网起步晚的话,但近几年,咱们已经完全反超世界了;

就算再不看新闻的人也应该都知道了,中国的制造业、电子商务、物流、移动通信技术5G这些啊,全部都领先欧美了。

东南亚人爱用小米手机,欧洲非洲铺满了华为的通信网络。

我们的学校很拼,我们的学生也很拼,所以本土培养出来的人才既高智商又能吃苦;

在很多海归嚷嚷着要正常双休、要每天星巴克才算基本体面的时候,我们的童鞋在996中很自然地加班,一周吃7天外卖也能坚持住好好干;

所以,海归相对赚得少,这不是很正常么?

一个同样聪明却更勤奋的人,当然应该赚得多了呀。

大家难道不知道么,如果把中国的有能力的年轻人都送去硅谷创业,那就真的没有扎克伯格们什么事了。

把中国本土创业者和美国创业者放到同一个大环境的话,妥妥的中国人赢,这是所有商界大佬的共识呀。

越发达的地方,培养出的人才越安逸,它是一种体面,同样也决定了他们靠自己赚钱的能力更弱一些。

别再觉得“3成海归收入不足10万”很奇怪了,因为中国模式领先世界,所以“海龟”干不过“土鳖”。

放过海归吧,他们真的不需要你操心;

也给本土职场人更多尊重吧。因为,他们真的很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