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外独家
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互联网新贵们也在上演着轰轰烈烈的数据造假运动。
曾几何时,人们对数字世界寄予厚望,认为数字世界里的一切事物都真实可信、可测量、可追踪。但实践证明,这可能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我们现在在网络上看到的很多东西,都可能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众言堂与一言堂:传统媒体VS互联网新贵
虽然也会零星出现一些假数据丑闻,但总的来说,传统媒体时代绝大多数的受众统计数据都是真实准确、值得信赖的。
但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互联网媒体,就会赫然发现,我们掉进了网络媒体公布的各种难辨真假的统计数据漩涡之中。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网络流量分析的局限性
当我们打开像“谷歌分析”这样的分析软件,去观察和分析网络流量的分布(访客人数、转化率、销售额以及其他信息)时,你有想过这些流量分析数据都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吗?
事实上,习惯于用各种拦截器阻断cookies工作的网民人数已经越来越多。一份调查显示,英国网民中,上网时开启拦截器的网民人数占比高达五分之一以上(22%)。
如果企业的营销决策是基于这些残缺、不充分、代表性不足的用户行文分析数据,那很可能在战略规划层面上就已经跑偏了。
人有多大胆,流量多高产:中外互联网媒体中的花式数据造假秀
(马蜂窝虚假用户发表评论的时间点与上班时间完美契合来源:公众号“小声比比”)
Instagram上有的KOL在营销做假,蒙在鼓里的品牌主也会受损失。
这是个“一言堂”式公布用户数据、缺少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核的典型例子。
首先,我们该怎么确认Netflix公布的用户人数没有水分呢?无法求证(摊手.JPG)。
对于以上的更种花式数据造假,《华盛顿邮报》广告技术总监Aram Zucker-Scharff的观点则更为激进:
一视同仁,重拳出击:营销行业应该怎么做?
1. 只认可经过独立第三方机构审计过的各类数据,拒绝接受Facebook、谷歌或其他互联网媒体主动披露给大众、带有自吹自擂嫌疑的数据。
在传统媒体时代从没人整天叫嚷着什么“电视营销”,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是通力合作,整体服务于整个营销策略的。所以今天互联网上大肆鼓吹的什么“社交媒体营销”、“视频营销”,都是片面的说法。
正如BuzzFeed新闻媒体编辑Craig Silverman所言:“是时候重拳出击,打击互联网上的一切作假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