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送外卖的,不配让我说谢谢”
▼
“要对外卖员说谢谢吗?” 最近,网上这个话题竟然成为了热点。 “谢谢”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貌用语。但需不需要对你花了钱,为你服务的外卖员表示感谢,好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2018年底,美团给12万骑手发了一份问卷,问他们最想对顾客说的一句话。 得票数最高的,就是以下三句: 及时接电话; 把收餐地址写对; 收餐时说声谢谢。 区区一句“谢谢”,竟成为了快递员们对用户的主要诉求。可见,在平时工作中,他们面对的顾客是多么的冷面。 网友们的热情将这个话题送上了热搜,大家到底是觉得快递员的工作低人一等不值得他们说谢谢,还是因为自己花钱买了服务就不需要感谢别人的付出呢? / 观点一:凭什么说谢谢 / “凭什么说谢谢?”是一部分网友的心声,他们觉得我说谢谢是自己的个人素质问题,但凭什么你要求我说谢谢。 / 观点二:说谢谢还需要理由?/ 还有一部分网友觉得这种问题也值得拿出来被讨论,本身就很荒诞。中国人民的经济物质水平提升了,但个人素养水平呢呢?中国不是礼仪之邦吗? 当然应该啊!不仅是对外卖员,对所有的服务人员包括对所有其他的职业,都应该这样啊说句“谢谢”。这是墓本的礼貌和尊重啊。我觉得这没有什么理由可讲啊 … 就应该说啊,这种不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嘛,为什么还需要理由呢? / 观点三:说谢谢是情分 不说是本分?/ 如果是同事帮你带了个外卖,你肯定会说谢谢。但为什么快递员为你服务,“谢谢”两字就金口难开了? 因为在这部分网友眼里,商业交易不配说“谢谢”: “谢谢这个词,在商业交易中,既是你情我愿,就不要强求,谢谢一词不是应该,而是不必须。” 01 说谢谢,其实不应该有争议 同样是享受了服务,在飞机上空姐给你倒了水,你会说谢谢吗? 政府各大窗口部门为你办妥了你需要的业务,你会说谢谢吗? 医生给你看病,你会说谢谢吗? 如果所有这些情况下,你都选择沉默,那么只能说你真的不会“谢谢”这个词的发音或者你对这个世界的误解太深,你的气质配不上“谢谢”这个词。 如果上述情况下,你曾感谢过这些工作人员的付出,那为什么要对快递外卖小哥吝啬这句“谢谢”呢? 就像你应该对为你的车加油的加油工说句“谢谢”; 对为你开门的保安和酒店大堂服务员说声“谢谢”; 对食堂里为你打饭的阿姨说声“谢谢”…… 这是他们的工作没错,但感激他们的付出,是一个文明社会人应该有的最基本的态度——这不是什么道德绑架,而是生而为人就应该有的道德准则。 有网友指出不说谢谢,认为自己享受服务理所当然的心态是一种“资本主义”的表现: 坚持不说“谢谢”的人,认为自己付了钱,所以享受服务是理所当然的。这其实是很资本主义的一种心理了,他们觉得恍然间自己是资本家了。 那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生活在新西兰,“Thank you”一定是人们一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早上买杯咖啡,一定会说咖啡店小妹或咖啡师说句“Thank you”, 坐公交上下班,上车打招呼,下车刷卡后一定会跟司机说句“Thank you”。 生活中各个场合,人们总是将“Thank you” “Sorry”等词挂在嘴边。而且说的时候一定是面带微笑、四目相对,充满真诚。 发现君的妈妈来新西兰探亲,原本不说英语的她,每天被耳濡目染后,很自然地走到街上见人就说“Hi”、“Thank you”。 说声“谢谢”,“对不起”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思忖和解释,这就像是一种条件反射,文明社会的一面镜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 02 鄙视链底层的快递员 在中国,快递员外卖员被认为是底层服务人员。 人们需要他们的服务,却不尊重他们,认为他们只是个“跑腿的”。一些人因为商家货物或者物流原因、沟通原因造成的问题,经常对快递员破口大骂,对他们横加指责。 由于快递和外卖工作需要的学历和工作经验门槛都不高,这份工作成了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的好选择。但城里人不自然总有一种优越感,认为外卖快递小哥这些体力工作者总是低人一等。 由于薪水和工作量挂钩,只要拼命干,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所以很多身无长技的小哥,为了养家糊口,即使辛苦,风餐露宿,遭人白眼,还是选择了这份工作。 发达地区的快递小哥一个月的收入应该比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初出茅庐的的公务员和小白领高很多。但即使这样,他们依然排在城市地位鄙视链的末端。 03 女教授以钓到“民工”为荣 在国内,媒体也宣扬“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落实在行动上,实则处处充满了鄙视链。 在新西兰,虽然送快递的也很辛苦,但人们绝对不存在看不起他们的现象。 新西兰大部分的快递小哥都是做的承包生意,自己负责油费和其他成本,按件计费。他们和母公司签合同成为independent contractor。其中包含一些品牌条款,比如必须穿制服,车身必须按照某公司规定进行刷漆等。 下班后,他们照样按自己的意愿约会玩耍,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甚至身兼数职。 在这里,做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开心,性价比高,要留有足够时间陪伴家人,要是工作做的不满意了,只要肯努力随时改行也没什么大不了。 发现君一朋友在通讯行业工作,他说他一个同事是工程师,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跑去奥克兰机场做清洁工了,干得还挺开心。 还有一个朋友是做生物科学的,现在去做水管工了。 当国内人民在相亲市场上还抱着门当户对的观念,城市白领们“为守护阶级而相亲,为共享资源而结婚”时,资本主义的人们的婚恋观却和人们想象的有点不太一样了。 在国外知名论坛Reddit上,有网友提出过困惑: “你们说说,那些无论是学术、专业、财政、智力等等方方面面存在着明显差距的情侣,要如何相处才不会让彼此感到很有隔膜?” 获得点赞数最多的回答是这条简单直接的回答: 所谓婚姻,不是无聊的互相攀比,而仅仅是彼此深爱,相互尊重。 网友们以自己的例子来证明跨越阶级仍然可以幸福生活。 我是搞科研的,我老公是个“民工”(体力劳动者)。他总是跟工友炫自己有多牛,钓到个热辣幽默的女教授,而我同样也会跟我朋友夸:看,我家有个外形硬朗,荷尔蒙爆表的大暖男! 我博士毕业,比老公年薪多二十万。然而我清楚地知道,没有他陪伴从我上学到在职场打拼的这一路,一直供养和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我的成就,更是我们共同努力打拼的结果。而且,我并不认为这个世界上还会有男人会像他一样做出这么大的牺牲。维系我们婚姻坚固基石的根本,在于彼此的尊重与理解。 我和老婆是大学同学,为了让她继续读法学院,我退了学,搬了家。我做过建筑工,干过酒保,平时的家务活都是我的。她最后获得荣誉学位,进了一家月薪六位数的一流律所。后来,我们又搬回了大学城——因为我要继续学业。现在,我已经连续做了两学期的优秀学生。 人的价值不应该被职业、收入、学历等外在因素决定。不管是白领、老板还是快递员,在职业角色的背后,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真真切切的存在,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这种所谓的“鄙视链”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鄙视的。 /// 其实,说句“谢谢”并不难 消除人心中的阶级壁垒 才是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