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
繁體中文(台灣)
分享

P2P网贷的生机在哪里?

财经作者: 36氪的朋友们
摘要随着175号文的下发,针对P2P网贷行业的这场整治之战,接近收官阶段。

“能退尽退,应关尽关”是175号文的核心。

翻译过来就是,现阶段,监管部门希望尽快将行业规模压缩到最小,风险降到最低,任何发展和创新都要让位于维稳。

尽管如此,监管部门还是留出了一道口子。根据175号文,平台想要继续活下来,必须符合三大标准:一是规模较大;二是严格合规(严格贯彻“双降”);三是资产质量良好。

如果说规模靠历史积累,合规靠近年来的整改,那么资产质量就要靠平台自身的本事了。

根据175号文,一旦平台坏账上升,逾期率超过10%的红线,将沦为高风险机构,成为被强行清退出局的对象。

这意味着,在过了规模和合规的两个大关之后,真正能扛到最后、争得一线生机的,属于那些风控过硬的平台。

在最悲观的情形下,哪怕P2P网贷这种业态暂时被掐死,强大的资产端能力也将成为平台转型与蛰伏的最大筹码。

1. P2P的原罪,主要在资金端

如果将金融行业笼统分为资金端和资产端,分别对应集资和放贷两项功能。

集资也好,放贷也好,如果是非公开进行,通常都规模和影响都有限,很多时候都被视为民事行为。

一旦公开进行,也就是公开集资和公开放贷,那就变得非常严肃和敏感,尤其公开集资,稍有不慎,就是非法集资的大罪。

比起公开放贷,公开集资的风险和危害更大。因此在监管上,对公开集资管控很紧,对公开放贷相对更松。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金融机构在事实上都具备公开放贷的功能,但仅有极少的金融牌照允许面向公众公开集资,特别是无门槛集资。

事实上,可以作为信用中介,同时公开放贷并公开集资的,仅有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小贷公司可以公开放贷,但是无法公开集资。

而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放贷并公开集资的,仅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而后者其实并没有实现全覆盖。

这和P2P网贷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

其一,由于刚兑的存在,P2P网贷平台事实上成为了信用中介。

其二,作为信用中介,P2P网贷事实上进行了公开集资和公开放贷的行为。

其三,基于互联网展业,P2P网贷事实上了扮演了全国性信用中介的角色。

概括起来就是,P2P网贷做了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才能做的事情,尤其是不受地域约束公开集资。

这样的存在,尤其是这样的资金端,不被整治和严打,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P2P网贷的资金端,未来的生存空间,比资产端要小的多。

一方面是资金端的原罪更深,影响更恶劣。那些倒掉的真假P2P们,最终大多背上了非法集资的罪名,那些大案动辄涉案数十亿数百亿,严重破坏了维稳大局。

另一方面在于资金端的可替代性比较强。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流动性高速增长的国家,中国金融体系不缺资金;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以及金融行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资金有意愿对接普惠金融资产。

P2P资金端的机会或许在于,以小范围创新试点的名义,允许极少数大型平台在加强KYC(了解你的客户)和提高投资门槛的基础上,继续存在。

2. 以普惠之名,资产端不死

P2P网贷的资金端不难被替代,但资产端却很难。

这是因为,P2P网贷的借款人,主要是以往金融机构不愿意覆盖或者无力覆盖的人群,由此形成的网贷资产,风险更高,但收益也更高。在过去几年的探索中,这类资产已经展现了良好的生命力,对应的风控模式渐趋成熟。

如果说资金端的问题,金融机构通过调整资金配置就可以实现,那么资产端的问题,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那些脏活、累活,银行干得了吗?那些经验积累和技术壁垒,一般中小银行短期内可以跟上吗?

这种较强的补充作用,决定了P2P资产端有着较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更确切地说,资产端的机会,早就超越了P2P本身——以普惠金融的名义。

从央行征信中心的数据来看,近年来,得益于网贷等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推动了金融机构的革新,带动金融服务快速下沉,使得征信空白不断被填补,并让越来越多人拥有了贷款记录。

普惠,是新兴资产端的“保命符”,也是未来新金融以及一切金融创新的最大合法性来源。

自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以来,“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受到各国高度重视。去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引领作用,着力构建运行高效、互助共享、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不管P2P网贷还是网络小贷,只有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名义下,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

一块是消费信贷资产。在我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依然是政策主旋律,消费信贷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018年9月和10月,中央分别发布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和《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均提到了加快消费信贷创新。

以消费信贷为主要业务的典型平台包括乐信(桔子理财)、拍拍贷和洋钱罐等。由于单笔金额小、期限短,因此纯线上的智能借贷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另一块是小微信贷资产。多年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政策大力鼓励的方向。在当前扶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指导下,小微信贷正在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以小微信贷为主要业务的典型平台包括人人贷、积木盒子等。由于单笔金额相对较大且期限较长,通常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产开发模式,相对较重的业务模式决定了较高的门槛。

在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最新发布的《数字普惠视角下的金融科技发展评估——以P2P网贷为例》报告中,研究团队认为,监管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应当增加普惠维度的考量,创造条件推动阳光化的民间金融机构持牌上岗,健全其退出机制,持续提升P2P网贷等弱正规金融的普惠价值。

3. 科技能力,决定能活多久

在解决合法性之后,网贷平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风控。

此次175号文说的很清楚,仅有规模较大的正常运营平台有可能继续活下来。

但只是有可能而已。因为判断是否正常运营的标准,除了合规性,还有安全性。

根据175号文,监管部门将“定期评估机构风险状况,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及时对机构分类进行调整”。

这就是说,一旦平台的金额逾期率超过10%,或者风险爆发之后面临的“负面舆情和信访较多”,都会从正常运营机构变成“高风险”机构,从而丧失活下来的可能。

在过去两三年的连续整治之后,行业里规模较大的平台,也就是俗称的头部平台,在合规性上大都经过了考验。眼下他们需要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安全性,也就是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不仅如此,这种自证的过程,需要同时满足降规模、降人数的硬性要求,也就是靠增量掩盖存量风险的把戏玩不下去了。

如此苛刻的考验,相当于压力测试。网贷平台只有通过了这场测试,才有资格继续活着。

到了这个时候,平台过往的经营是否做到了专业和审慎,是否真正通过金融科技实质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风控能力,将决定其生死。

因此,普惠这张牌可以让平台保命,科技这张牌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平台可以活多久,以及能否成功转型。

在175号文中,对于合规的正常运营的平台,监管部门给出了三条转型道路:网络小贷、助贷和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

不难看出,导流这条路相对简单直接,但缺乏想象空间;网络小贷和助贷并不好走,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科技+普惠信贷,必然是中国金融市场的蓝海。

这一切都指向平台的资产端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没有实打实的金融科技,平台的转型照样没有出路。

与小微信贷相比,消费信贷的小额、分散特征更加突出,并且期限短、频次高,因而更依赖技术的应用,这使得基于消费信贷的金融科技快速成熟。前面提到的乐信、拍拍贷和洋钱罐都走上了科技输出的道路,包括海外市场。

在最近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中,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指出,网贷行业应当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加强增信和风控领域的方法和技术开发,增强自身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的同时,实现向传统金融机构的技术输出和风险管理指标反哺,从而给监管和市场以更为充足的信心。

科技与普惠,正是新金融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石,并且已然成为当前中国金融行业的一大共识。

近年来,在互金整治的同时,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加快转型,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很多机构更是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拓展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诸如度小满金融CEO朱光在去年11月份曾公布:过去两年,度小满联合50多家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累计放款已经超过2500亿,帮助金融机构获得利息收入超过50亿元。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