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虚拟银行:巨头盛宴,难掩本土“创新焦虑”?
1月14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第12届亚洲金融论坛上表示,香港将引入虚拟银行交易机制,第一批虚拟银行牌照即将在第一季度落地实施。
而在此前据外媒报道,香港金管局已向八家公司发出通知函,知会其虚拟银行牌照申请已经进入下一轮甄选。这八家公司中包括渣打香港、众安在线、腾讯和蚂蚁金服。据传小米、香港电讯、中国平安旗下公司等亦有望入选。
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为此求证其中几家公司,截止发稿时间,腾讯、蚂蚁金服方面并未回应,众安在线方面回应称,“公司不便评论未来牌照事宜”。
巨头们的“狂欢”
不过,在这场虚拟银行牌照的争夺中,比起银行科技公司尤其科技巨头,热情更为高涨。
新网银行平台金融部总经理金晓烨向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感叹,“我觉得和创业公司无关,完全就是巨头的盛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分析人士称,虚拟银行申请人必须需满足《银行业条例》内定明的3亿港元最低缴足款股本的要求。香港金管局对于虚拟银行牌照的下发,审核非常严格。能满足条件的科技企业,必然是巨头居多。
那么,科技巨头为何争先争夺这一牌照呢?主要还是香港的虚拟银行牌照都有很高的牌照价值和金融国际化价值。
本土“尴尬”
不过,尽管牌照备受热捧,但是虚拟银行在港发展面临的挑战却也不能忽视。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2018年发布的另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常用手机支付的市民占比仅为约20%,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
金晓烨坦言,“香港市场太小,金融服务充分,没有业务上的创新的话,发展不乐观。”
刘银平则称,香港金融行业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虚拟银行短期内无法对传统银行构成威胁,不过会给当地的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活力,推动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香港金融科技的创新焦虑
香港金管局早在2000年颁布《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将虚拟银行的定义为,主要透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渠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这十几年虚拟银行动静很小”,刘佳说道。
香港金融发展局在《香港科技的未来》报告中也明确提到,香港可以成为有意在区内发展的金融科技公司的“降落点”,成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企业对企业(B2B)服务的市场,并成为内地金融科技公司迈向国际的起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