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
繁體中文(香港)
分享

关于B2B的线索孵化,这里有一篇5800字的实战指南

生活作者: SaaS聚义堂
关于B2B的线索孵化,这里有一篇5800字的实战指南
摘要前两天,我无意在朋友圈刷到一条Python的8.9元课程推广

前两天,我无意在朋友圈刷到一条Python的8.9元课程推广,我意外的发现这条推广互动率出奇的高,很多人在下面留言调侃,于是我就好奇关注了他们的公众号,这一下关注可不得了,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这个公众号给我这个尚未购买课程的受众,推送了整整11条SOP话术...

这一点,to B很明显,to C虽然有冲动消费的倾向,但由于选择很多,信息过载(事实上,to B产品现在选择也很多),转化也不是那么容易。

说到转化,无非就是3个问题:

这3个问题,一看就不是善茬。所以我们干脆退一步说话,不谈转化,先说说孵化的事儿。

接下来,我把他们的部分内容SOP贴出来:

hougarden

稍作观察,就可以发现他们的SOP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 诱饵(offer)的释放 (优惠激励,制造紧迫性和稀缺感)2. 品牌及产品 Q&A 介绍(输出认知,建立信任)3. 疑虑解答(建立信任,促进决策)4. 文章推送(阐述价值,促进决策)5. 日常问候(注意力召回,促进决策)6. 客户案例(还原场景,强化价值认知)

这套SOP几乎考虑了一个to C受众的所有可能出现的认知情况,可以作为to B线索孵化的一个简化版的参考。

我相信绝大多数做to B行业的同僚看了这个SOP以后,都会有所汗颜。我们在内容准备的精致程度和触达频率上,显得太随意又太过于克制。我们的资料晦涩难懂,是厂商视角的自嗨解读,我们的触达又过于克制,11次触达很可能要花掉我们2个月的时间。

对方加了你的好友,你们简单聊了几句,如果运气好你们或许还打了一通15分钟的电话,详细介绍了产品功能和定价,最后对方扔下一句“我考虑下,有需要和你联系。”

这时候你怎么办?

相当一部分销售可能依然会在未来的某个节点和对方取得联系,能转化就转化,不能转化就拉倒,接着去优先跟进那些意向更强的客户线索。久而久之,销售们都被“惯坏”了,对于意向程度不那么强烈的线索,就显得非常被动和消极。

但客户的生命周期显然不能终结于此。线索的孵化是一个持久战。没有轻易的结束,或许就不应该有"结束这个选项。

接下来,我们就系统性的说说,B2B的线索孵化应该怎么做。

我将从6个方面一一展开这个话题:

01.

产品形态:悉心呵护客户在接触产品过程中产生的摩擦

产品形态决定了客户将在哪些环节遭遇摩擦(friction)
,这对于转化流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每家产品的形态都有所差别,我会以我参与的微信CRM产品鲸奇SCRM为例做解读。

这个产品的形态大致描述如下:

基于产品形态的描述,你大概能知道你的客户在接触产品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摩擦:

产品形态和摩擦的罗列有时候能比功能和场景更让你更容易理解你的产品和你的客户。

仔细看看,这和上面的Python课程如出一辙,受众也会担心,你们这个8.9元的课程会不会是骗人的?报了名没空上怎么办?

所以我们的内容矩阵必须基于这些摩擦,把标准化的转化话术准备好,接着交给售前人员或者销售触达客户。

02.

触达形式:诸葛连弩般的内容Sequence

国内的营销环境比较特殊,几乎没有人还在使用邮件这种方式触达客户,微信则成了客户跟进的主要战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做微信CRM这款产品的原因,),除此之外,电销和短信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对于电销场景,销售的电销技巧则决定了内容的输出质量,因此从管理的角度来讲,销售的电销内容流程同样也需要标准化。大多数的销售团队已经开始对每一位销售的每一通客户电话进行录音监控和事后分析,好的电话录音拿出来提炼做模版,不好的则拎出来做分析()。

而微信就稍微复杂一些,同样是在微信里触达,有的是通过公众号,有的是通过小程序,有的是通过企业微信,更多的是通过个人号,个人号里又分朋友圈、群聊和私聊,上面的Python课程就是典型的公众号触达,事实上这个触达频率和时机把握的已经很到位了,并且完全自动化,个人号如果不依赖自动化工具做SOP,很难做到这个触达效果。

一部分主流的触达形式总结如下:

......

但无论哪种触达形式,你会发现,触达讲究Sequence(序列,你可以理解为SOP),你不能兴致来了发一波就完事了。你不能停。这和当年的email sequence是一样的,受众注册后发一封(所谓的CEO亲笔)欢迎信,注册第二天发产品资料,第三天发客户案例,第二周发产品更新,第三周继续发客户案例...

那么这个sequence是怎么整出来的?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行为阶段(比如刚注册,或者7天内没登录),第二种则是基于客户的认知旅程。

要是唠认知旅程,咱可就不困了。

03.

客户认知旅程的3个核心点: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知道客户的认知旅程是随意且渐进的,在之前的文章中,有一张图描述的很到位:

hougarden

但有人和我说,现实跟进过程中客户认知变化很复杂的,你这张图还是理想化了点。

我不否认。

但无论如何复杂变化,客户认知旅程总归离不开如下3个核心要点:

几乎所有的客户,无论是去你的官网,还是来加你的微信,或者拨通了你的电话,都处于以上三种认知状态中的某一种。你的所有内容营销SOP,必须匹配客户认知状态。

不匹配会怎样?很显然,会出现认知鸿沟(Awareness Gap)进而带来摩擦。

你给一个还没意识到自己有问题的受众直接一上来就讲你们的产品,对方会觉得索然无味、避而远之。而你给一个已经做过很多调研、进入到解决方案选型阶段的客户持续讲痛点,对方也当然不会和你啰嗦。

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对于特定认知旅程的客户,内容的使用必须谨慎且精准。

04.

B2B企业的内容投入和准备:为孵化和转化做好“诱饵”

几乎所有2b企业都知道要生产哪些类型和用途的内容,但真正产出丰富又执行到位的少之又少。

认知鸿沟(Awareness Gap)是常有的事。这才有了线索孵化的必要。

那么如何填补这些鸿沟?我们上面说到,B2B的客户在信息的把握上比2C受众好多了,他们尤其喜欢自己琢磨,却不愿意听销售瞎逼叨,就算来找销售,也八成是来要资料的。
有一组数据显示,57%的2B客户在找到销售之前,就已经自己琢磨了百分之六七十了,所以你的内容矩阵准备尤其要用心,光是几句万金油的话术是搞不定对方的。

国内聪明的厂商都在怎么做?
有的在出客户案例,有的在出行业白皮书,公关稿、官网、产品资料已经快无人问津了
,为什么?
因为这些东西太好包装了。
而客户案例和白皮书这俩东西很难糊弄人,一是因为信息密度高,二是场景属性强,三是专业要求高。现在的客户都喜欢看这种类型的内容。所以你的内容投入分配大概应该是这样:

hougarden

你要花费100%的精力好好做做官网,制作产品资料和传播PR稿,但你要花费300%的精力做好客户案例和白皮书
,前者就是个场面活,后者才是真正的carry。我曾经在某大型厂商客户座谈会上,和一个知名的企业采购负责人谈起我们的产品,我还没来得及讲场景和功能,对方开口第一句就是:“你们服务过哪些客户?”

想象一下,如果你没有一个具备说服力的相关客户案例,这个对话几乎是无法进行的。

为此,我们必须准备客户想要的内容“诱饵”。

05.

内容SOP的确定和线索孵化的考核标准

内容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真正打仗的时候了。

我们必须清楚线索孵化要达成的目的。因此也就必须有明确的标准来进行考核。

有的公司可能是为了增加demo数量,有的是电话数量,有的是MQL或SQL,有的是产品试用......

这个标准依然是由产品形态决定的。如果你是产品引导型的获客流程,对产品的价值引导和场景还原能力足够自信,那么你应该尽可能的引导客户试用,此时试用越多,转化成单就越多;

如果你是销售主导型的业务,对销售组织的拓客和转化能力足够自信,那么你应该尽可能的引导产品演示或者上门拜访,此时拜访、电话或者demo越多,成单越多。

我们在实际执行内容SOP的时候,需要适时的投入这些action来引导客户达到相应的目的,无论是预约demo、邀请试用还是其它动作。任何对话或者资料(白皮书、PR稿、客户案例)的中间或者结尾,都务必留下call to action。

但留下哪一个呢?

为此我从客户的角度反思了一下我们的内容营销SOP,发现的确不是那么回事儿。假如说你现在就是客户,下面哪个action选项你觉得对你来说更容易接受?

很显然,我要是客户(初次接触),我倾向于选第一个,因为后面两个我要被动的跟着销售的节奏走。这感觉并不好。只有当我试用完发现有问题的时候,我才想和销售聊,因为此时我对产品有了初步了解,我可以针对性的提问。

所以如果你考核的是最终的demo,但直接上来就邀请demo很有可能吃瘪。在上面这个客户视角的认知过程中,有3点因素可以用来评估一个offer是否抛的到位。

具体来讲,我们随便拿上面的3个offer之一做个示范分析 。比如:花半小时给你做一个产品演示,这个offer的摩擦分析如下:

很显然,如果客户对你的产品没啥兴趣,或者对自己遇到的问题没啥概念,你是很难约到这个demo的。我们自己试过,十个里面有8个一上来我们约demo是约不上的。

所以这个阶段的客户需要孵化,不能操之过急,我们需要先使用诱饵“教育”一下客户,再邀请对方demo。

此时我们回到Python课程的SOP,可以发现,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给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无论是一个客户案例,还是一个试用账号,因为对方显然还没有准备好和你直接沟通,这个offer对应的摩擦分析如下:

对方下载一个客户案例阅读,或者登陆到我们后台自己看产品都是摩擦系数很小的动作,并且离我们的产品价值更近一些,客户理应有动力参与进来。

这就是我们在内容SOP孵化线索前几步要达成的目标:确定对方所处的认知阶段,然后匹配一个有效的内容offer“诱饵”。

06.

参考案例:鲸奇SCRM的孵化内容SOP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我们鲸奇SCRM自己的业务实践来梳理线索孵化的SOP,这个案例至少可以给B2B或SaaS企业带来参考,但实际上所有成交周期漫长的业务,都适合这个思路。

针对以上的客户分析,我们的SOP设计如下:

hougarden

当然,这是一个粗略版本的SOP,但“六次触达”的思路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就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客户的触达都必须至少有6次以上,否则孵化和转化无从谈起。我们自己也发现,触达了6次以上的客户,转化起来也相对比较顺畅。

在所有SOP的环节中,这张表可以清晰的揭示我们需要怎样的内容资源予以支撑。有时候,客户可能未必对我们的SOP序列做出反应,这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停留在某个特定环节,持续通过不同形式的内容诱饵进行触达和培育,直到对方的认知随着我们的SOP正向同步移动为止。

我们在自己孵化客户线索的过程中,也曾意外的发现,有些客户他就是不回微信,但却很乐意参与我们的线下分享活动。因此线下的分享活动这种内容形式,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加入到SOP之中。

任何线索孵化的SOP都需要边执行边调整。

就像我们开头说的,线索孵化是一场没有“结束”选项的互动游戏。客户的认知跟进有时候比纯粹的签单有趣的多。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2B或SaaS业务一定是以产品价值和客户认知为导向的,纯粹的忽悠式签单或技巧型销售无法建立属于企业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去准备你的白皮书吧。

(关于堂主春阳:长期输出to b及SaaS领域一手认知,一半靠观察,一半靠实操。有微信crm产品在做,个人微信 jamesbiubiubiu 欢迎合作和探讨)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support@hougard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