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
繁體中文(香港)
分享

中国百亿富豪斥千万送女进斯坦福的"秘密",被这部跟踪美国名校师生的纪录片揭开…

生活作者: 说姐
中国百亿富豪斥千万送女进斯坦福的"秘密",被这部跟踪美国名校师生的纪录片揭开…
摘要要说上半年最轰动一时的丑闻,想必就是某中国百亿富豪斥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的新闻了。

hougarden

要说上半年最轰动一时的丑闻,想必就是某中国百亿富豪斥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的新闻了。它的背后,牵扯出一个金额巨大、利益庞杂的美国名校招生舞弊案,别有用心的“中介”在收受巨额贿赂后,对可能并不符合录取要求的学生加以包装,最终使其圆梦名校。

涉案者,有中国名流富豪,也有美国好莱坞影星……这些一直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不惜牺牲道义,投入重金,换取下一代的录取机会。

hougarden

牵涉其中的赵姓女生

曾以“美国高考状元”的名义开设直播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丑闻的爆出,让人在一面感慨“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的同时,也对美国名校的招生录取规则产生了质疑。毕竟,如果连录取门槛都与金钱、财富这样的东西挂钩,教育的公平性、高等教育环境的纯净,又该从何谈起?

但换个角度想想,富豪名流们对美国名校的追捧与狂热,也从另一层面说明了这些学校独特的地位——享誉全球的名气、遥遥领先的教育质量、无可复制的学术精神、深厚的人脉关系…… 能让富人们都如此“疯狂”,名校浓郁吸引力的背后必定有其原因。

早在几年前,凤凰卫视就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常青藤零距离》,试图从多个角度揭开以常青藤盟校为代表的美国名校面纱。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矗立在全球教育的塔尖,可这些名校的好,体现在哪里?一个货真价实的名校学子,会经历怎样的日常?……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都能在纪录片里找到一丝线索。

hougarden

在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为代表的八所常青藤盟校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到这里,就像来到一个危机四伏的雨林,你要准备好应对禽兽般的教授、野兽般的同学,以及巨兽般的压力。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在书桌上陷入“昏迷”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学生张之豪,对这句话再认同不过。在披荆斩棘申请上哥大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在疲惫中度过校园生活的准备。但万万没想到,这里的疲惫程度,是想象中的数倍。

一周七天,三天校内上课,两天外出采访,两天写作或剪辑。期间可能还穿插着阅读资料、自学理论知识,虽然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但张之豪却对住处显得“陌生”。他解释道,“一周总有个几天要在学校通宵。”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最让张之豪深受打击的,是提交上去的作业被教授改得面目全非之时,这里的教授认真到,连一个单词、连页面的间距都要抠。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仿佛觉得对学生的“蹂躏”还不够似的,哥大新闻系的教授们尤其乐于对学生们嘘寒问暖。一名教师表示,自己很关切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是有学生发来求助邮件总会秒回。但奇怪的是,中国留学生的邮件不多,因此会格外留意这个群体。

“学得怎么样?有啥困难?” 老师的关注让张之豪“胆战心惊”,虽然明白教授是出于好意,但习惯中式师生关系的他,倍感压力。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的确,在藤校求学需要学生有一个强大的心脏,不仅仅是应对认真负责到变态的老师,还要在巨大的朋辈压力中谋求生存。

闻名全世界的“虎妈”蔡美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采用高压强迫式的教育手段,逼着两个女儿做题、练琴、读书,一刻也不能停歇,最终成功将她们双双“逼”进了哈佛。

略显叛逆的小女儿露露,曾在幼时拒绝练琴和做功课时和老妈吵得死去活来。但在进入哈佛以后,虽然老妈彻底放手不再管束,自己却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每年数万个敢申请哈佛的,都是非常优秀、非常努力的人,能被录取的更甚。” 已长成妙龄少女的露露这样形容自己的同学。

按理说,已逃离虎妈魔掌的露露,完全可以在大学期间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在努力根本不值钱的哈佛,她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中学时期在老妈逼迫下还要用功。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这似乎就是藤校再普遍不过的日常——大家都格外努力,也格外疲惫。最顶尖的师资与最牛的教学资源唾手可得,教授们还尤其喜欢为学生们服务,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宝贵的求学岁月,压力是巨大的,收获亦是。

从小就是尖子生的复旦小才女沈黎英,将自己在哈佛读博的日子总结为三件事——

“生活就是读书、睡觉和哭。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一直头戴尖子生光环的她,对于读书学习本从不会畏惧。可在哈佛读书的前两年,却时不时被严苛到事无巨细的教授与巨大的学习压力弄哭。一周下来,只有周五她是最喜欢的,因为只有那天“可以在十二点前睡觉”。

前两年学习基础课程与方法论,第三年考试,通过笔试后再口试,再之后才真正成为“博士候选人”,着手提交论文计划书、展开论文写作……沈黎英将这一关又一关地闯过来,终于在苦痛中迎来自我的新生。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这充满苦痛的岁月,也被她形容为“有生以来收获最大”。

与常人想象中进入藤校就是“走上巅峰的人生赢家”不同,在此求学多的是被痛苦崩溃与自我怀疑缠绕的日子,但成就也是无可比拟的。这或许正是藤校的特色之一,让每个人走进它的人,学会在涅槃中重生。

hougarden

疯狂的教授、疯狂的同学、巨大的压力,也许是所有进入藤校求学之人的共同感受,但另一重共鸣、也是与中国高等教育相比十分不同之处,在于“通识教育”。

来自北京的“白富美”左彤,精通钢琴与声乐,会讲英法双语,曾在耶鲁历史系读本科。当然,这个说法或许并不准确,因为她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并没有一个特定的专业。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在耶鲁的前两年,她可以在每学期开设的2000多门课程中自由选择,它们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左彤介绍道,这就是耶鲁的“通识教育”,它让学生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去探索多样知识与科目,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找到兴趣所在,学会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待人接物。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耶鲁的这种特色也获得了就读哈佛的虎妈大女儿索菲亚的共鸣——自己无论想学多么千奇百怪的冷门科目,都会得到学校的支持。学校总是有足够的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探索自己想要了解的任何一个领域。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用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前教务长的话来说,这便是以藤校为代表的美国名校教育的核心,即通过通识教育,将学生培育为完整的人。

在他看来,为学生划分不同的专业、将其培育为专才固然重要,但在学生们最好的时光里给予他们足够多的自由与空间,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遨游,直到掌握超越学科的方法论与价值观,这更为重要。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耶鲁学子左彤是十分赞同这种“全才”式的理念的,虽然在中国亲戚屡屡询问“选了哪个专业?好不好找工作?” 时感到尴尬,但她自己清楚地知道:充沛学科知识的浸润,正为自己认知这个世界搭建着“坐标系”。

以后无论遇到怎样的新挑战与新知识,都会立马反应过来——这应该坐落在“坐标系”的哪个位置,这种素养与具体的学科知识同等重要,养成的良好思维习惯亦会伴随终身。

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在左彤选修历史方向的“学长学姐”里,有人在商界叱咤风云,也有人在政界青史留名——美国第43任总统小布什,就是从历史系走出的名人之一。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此外,批判性精神与质疑能力、多元观点包容与碰撞、学术独立于政治的底气等等,也都是与“通识教育”相伴相生的名校气韵。

左彤表示,能在最青葱烂漫的时光,近距离感受常青藤盟校的种种美好,利用其资源及优势去充实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能是这辈子遇到的最幸运的事”。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hougarden

当然,藤校虽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佼佼者,却并非全部,因此除了探究藤校,纪录片还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同样优异的名校。其中极有意思的,便是斯坦福的创业创新。

如果你是斯坦福计算机系的一名学生,在开发出某个全新程式之际,有大概率会接到学校递来的一张“名片”:“包申请专利、注册公司及上架推广,心动不如行动哦亲~”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中国留学生曹勖文就遇到过类似的事,他先是迷糊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学校的意思是,你可以拿课堂上做出的创新成果去申请专利,创业开公司,校内会有专门的团队会协助学生走完这一整套流程。

换言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在斯坦福早已形成成熟的“一条龙”服务。在这条完整产业链的驱动下,曹勖文突然明白,为什么隔壁硅谷顶着“斯坦福校友创业”名号的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蔓延,也明白了为什么会在某新晋富豪排行榜上,看到同个宿舍楼的哥们。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名校全力催化创业成果落地的做法,显然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学生可以实现梦想,学校可以占有股份,美国国家经济的繁荣,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此。

波士顿银行的报告显示,近年来由斯坦福等名校催化落地的4000多家创业公司,为当地提供了超过110万的工作岗位,足以证明,大学创新创业对地方经济影响显著。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在学校格外鼓励创新创业的风潮之下,本可以本硕连读的曹勖文,毅然在本科毕业之后申请了Gap Year,全力投入创业过程中。

如今的他,是一个老练的“连环创业者”,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这些,都是身在斯坦福这样的名校才具备的优势。镜头下,一拨又一拨的投资者正赶往斯坦福学生聚集的工作室,拿出“伯乐”的目光,细细打量着新一代的“千里马”。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其中一位乐于投资斯坦福创业团队的风投界人士李强表示,高校其实就是要有这样的魄力与勇气,永远比社会多想一步,永远走在现实的前面。创业创新精神的传承、实践的传递,最终惠及的,将不仅仅是学生本身。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

hougarden

“通识教育”、“学术自由”、“批判”、“创新”……太多标签贴在美国名校这座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象牙塔上,众说纷纭,但事实上,只有身处塔中的人才能够分得清。

也难怪,某些名流富豪宁可花那么大的价钱,也要把孩子塞进名校,做法不正确,对美国名校的痴迷和向往,却与常人无异。

hougarden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美国名校真实的模样,也足以带给中国高校一定的反思,它们未必是教育最好的模板,但展现出的种种优势与特长,始终在提醒着我们弥合差距。那句老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