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可能威胁到中国的金融稳定 专家建议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所有制多元化改革 .. ...
财经
摘要后花园 新西兰房地产在线 10月17日消息,10月14日,中国央行公布了9月的货币供应量及新增贷款数据,9月份,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骤降到13%,再次刷新多年来低点,而M1的增速更是跌到8.9%,这样的数据只出现在2008至20 ...
后花园 新西兰房地产在线 10月17日消息,10月14日,中国央行公布了9月的货币供应量及新增贷款数据,9月份,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骤降到13%,再次刷新多年来低点,而M1的增速更是跌到8.9%,这样的数据只出现在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与此同时,今年9月份新增贷款仅为4700亿元,也远低于市场的预期值。
按常识,这些数据出现在一起,只能是一个结果,那就是经济衰退。而在本周二,中国第三季度GDP数据将要公布,市场预期为同比增长9.3%,仍然十分强劲。而上周五公布的CPI数据显示,中国9月份的CPI仍然在6.1%的高位运行。
与2008年底到2009年初的数据对比,当时中国的M1增速骤降至6%到8%左右,GDP增速下降至6%,而CPI则为负值。
分析人士认为,数据之间出现如此大的偏差原因在于“影子银行”。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经开始威胁到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大笔存款流出银行体系,而银行本身的存款也变得更加短期化和波动不定,这势必造成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愈加严重,这已经开始孕育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而从政策角度来看,中国官方一向注重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量,以此来对经济前景作出判断和未来政策走向的重要参考。而如今,这些数据开始“失真”,这对于中国的政策决策的风险不仅明显,而且巨大的。
分析人士认为,现在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涵盖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商业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部分是以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从很多渠道汇总来的信息得知,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事实上被注入了实体经济,虽然性质与银行信贷并无本质区别,但是却没有被计入银行的存贷表内。在很多商业银行的收益表中,这些事实上的信贷收入被作为“中间业务”被计入表中,这也是今年很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剧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业务的大量产生一方面出版于银行出于盈利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目前的货币政策紧缩的产物。而且此类市场并不受到传统的信贷政策监管,因此定价更加市场化。但这样的市场化被大规模地“无监管化”和“非透明化”地发展,则可能演变为目前中国流行于很多地方的高利贷。
分析人士透露,目前中国市场上存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存量大约有4万亿元左右,由于部分理财产品与信托产品存在重叠,将其两者进行一定的合并计算。两者相加的规模大约在5万亿元至6万亿元的水平。
根据官方的调查数据,民间融资规模也在4万亿元上下。两者相加,目前中国的“影子银行”金融体系运营着大约人民币10万亿元的资金。而中国整体银行系统的存款总量大约为80万亿元,贷款总量在55万亿元左右,这意味着影子银行大约占整个市场容量的12%到15%左右。
分析人士指出,正常情况下,如果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良好,“影子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国有垄断银行体系的一个补充作用。但“影子银行”体系最根本的问题却在于它的抗波动和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出现资金链大规模断裂,其结果很容易打击到实体经济。
分析人士认为,对“影子银行”体系态度应该是,第一,中国目前金融体制的弊端及实际负利率等情况客观上促成了“影子银行”的形成,因此全盘否认不可取。第二,“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可能并不是高利率对企业的侵蚀问题那么简单,而是它的非机构化、非专业化及非信用化所导致的风险过度扩散问题。
中国政府目前可以通过各种行政手段来对“影子银行”进行控制,但从根本上考虑,必须进行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所有制多元化改革的推进,因为利率市场化可以增加企业的融资解决方案。金融所有制多元化是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垄断性的金融领域,并将这些新的金融体系纳入监管范围。也就是让社会整体利率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在阳光下运作,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网站声明原创声明:
本文系文章顶部作者原创采写,未获书面授权严禁转载! 在获授权前提下,转载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评论规范:
1. 所有评论均以读者个人身份发表,并不代表后花园立场。
2. 不得使用任何肮脏和亵渎的措辞。
3. 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公开或泄露他人隐私。
4. 不得发布侮辱或歧视任何种族、国籍、性别、地域、年龄、职业等方面的言论。
5. 不得在读者评论区散发广告讯息,不得大量转抄其他媒体的文章。
6. 不得煽动仇恨、暴力、歧视。
7. 不得以任何隐晦方式发布上述不当言论,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字母、数字、代号、谐音、链接跳转等。
8. 后花园保留对违反上述规范的留言行为进一步处理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