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Tiếng Việt
chia sẻ

黑帮转行卖珍珠奶茶,为什么日本刮起了一股中国奶茶热

转载Tác giả: 金何
黑帮转行卖珍珠奶茶,为什么日本刮起了一股中国奶茶热
Tóm tắt如今,不光中国人爱喝,日本人也同样爱喝。二十多年前在日本失败过一次的珍珠奶茶,现在终于一雪前耻,有的人甚至排队六个小时也要等待。

如今,不光中国人爱喝,日本人也同样爱喝。二十多年前在日本失败过一次的珍珠奶茶,现在终于一雪前耻,有的人甚至排队六个小时也要等待。不就是一杯甜口的饮料吗,何必如此执着?

hougarden

(IC photo/图)

在日本名古屋的高岛屋大卖场,300人排队等候,为的只是能喝上一杯珍珠奶茶。在东京的新宿车站外,单是茶饮店就超过了15家,还有各种在日本年轻人里走红的各种珍珠奶茶黑暗料理,比如珍珠奶茶拉面、珍珠奶茶泡饭、珍珠筑前煮、珍珠鸡蛋卷和珍珠麻婆豆腐....

另据日本news-postseven新闻网报道,不仅走在繁华街道上的日本年轻人手中抱着珍珠奶茶喝,就连黑帮都做起了奶茶的生意,还卖得风生水起。

“没什么买卖比这个更好了,”在被问为何选择开珍珠奶茶店时,有黑帮成员回答,“不需要什么特殊技术和太多开业成本。不需要特别的烹饪技术,两个人就行,店铺5平米,启动资金只需要200万日元(约12.7万人民币)左右。”据了解,这家奶茶店每个月约能有80万—100万日元左右(约5万—6万人民币)的利润。

对此,有不少网友调侃,令和年代初始爆红的消费品,居然是当初的敌人在卖。国内奶茶店早已遍布大街小巷,为何珍珠奶茶也被日本人如此青睐呢?这就说来话长了。


奶茶为何不叫茶奶

茶不仅是中国人的至爱,曾几何时还是对付外夷的利器。想当初林则徐和琦善认为,要是没了茶叶和大黄,洋鬼子们肯定会大便不通而胀死——这想法现代人看来啼笑皆非。但茶叶的大量出口,以及茶文化在东亚文化圈内独特的地位,说明茶叶是不可或缺的。不过,奶茶却跟前者没有直接关系。仅从字面上看,就能隐约感觉这种从茶饮异化分离出来的新饮品,肯定来自西边。

没错,中原西边的游牧民族也爱喝奶茶。可惜不是这种,还在更远的西边,道光皇帝问俘虏的那个国家。对奶制品情有独钟的英国人,19世纪之前,已经把牛奶、黄油、糖等甜味的东西掺兑到茶里喝了。彼时没有香精和工业添加剂,纯天然的茶和奶制品等掺兑在一起,是真正的奶茶。上至贵族下到平民,奶茶成了英国人的必需品。

至于为何叫奶茶而不是叫茶奶,想来是文化以自我为重心的心理观念造成的。茶叶对英国人而言是外来品,在命名时本土的产品理应要排在第一。当一种名字叫顺了嘴,其后更大范围传播,自然就延续惯例了。更何况,英国人后来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以强者自居的文化至上观,奶茶作为胜利者一方的饮品,其名称就更不可撼动了。

hougarden

(IC photo/图)

有交流,才有奶茶喝

但饮食的传播毕竟是软性的,名字不改,可口味能变。英国人占领香港后,奶茶顺理成章地摆在了香港人的餐桌上。可惜香港人觉得英式奶茶的口味太清淡,经过几十年的改良,港式奶茶出现了。相比于英式奶茶,后者口感更偏重于茶味,在制作工序上也相对繁琐。在港式奶茶脱颖而出的同时,台湾奶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也渐成一派。

时下的珍珠奶茶起源于台湾,是台式奶茶里的一个分支。日本的茶道对台湾影响颇深,其茶饮和台湾本土的甜饮融合,形成了有别于英式奶茶的另一种风味口感。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珍珠奶茶出现,并且以旋风般的速度火遍全台湾,到九十年代就传入香港。当时就有商家把店面开到了日本,那时的日本人却更偏向于喝咖啡,很快便惨淡关门了。至于珍珠奶茶起源于谁家,都说是自己先放进茶里的林秀慧和涂宗和,分别代表自己的春水堂和翰林茶馆对簿公堂十多年,不过两家最后谁也没有拿到专利权和商标权。

无论是英式奶茶、港式奶茶、台式奶茶以及细分出来的珍珠奶茶,都是经过各地区饮食口感和人们频繁的交往融合,才逐渐衍生出来。换言之,食物饮品,要有交流才能融会贯通。

hougarden

香港一餐厅里边的奶茶。(视觉中国/图)

出口转内销

奶茶,尤其是珍珠奶茶在大陆遍地开花,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而且,消费者几是80后以下的年轻人。70后以上的群体,普遍经历过以前饿肚子的年代,那种挥之不去梦魇般的经历,使得他们的消费需求多数时候只局限于生存所需——吃饱饭才是重要的,何必花钱喝一杯花里胡哨的饮料。

年轻人没有经历艰苦时代,从一出生开始,他们的消费需求就不仅仅局限于生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他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同时,互联网正好伴随着年轻人一同成长。互联网时代,消费主义与粉丝效应相融合,奶茶正好赶上了这波东风。看看那些装修华丽的奶茶店,再看看那些慕网红宣传之名来店里排队等候的年轻人,他们可不仅只是在追一种味道。

“那些买到网红奶茶的年轻人,第一件事不是喝奶茶,而是迅速拿出手机,用镜头拍下这一刻。在微博、朋友圈里,随处可见年轻人‘晒’网红奶茶的身影。在周末午后,和一杯网红奶茶合影仿佛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引述《中国新闻周刊》)

有趣的是,一众奶茶里,是低端的珍珠奶茶先窜进了内地大街小巷。不单是其价格便宜,相较于其它奶茶,珍珠奶茶的工序便捷,由速溶粉按比例直接勾兑而成——称谓上虽然有茶有奶,实际相隔了十万八千里。至于珍珠奶茶里的“珍珠”,是用木薯淀粉制作而成,有些商家为了提升珍珠奶茶的口感,会在珍珠里面加入增稠剂等添加剂。这一类的奶茶,更易被还没有收入的中小学生青睐。之前有一个浙江小女孩,喝了一肚子的珠子消化不良。即使相对贵一些的珍珠奶茶,它的制作工序也不复杂,一般由茶汤、植脂末、果糖构成。

随着年轻人开始工作,对奶茶的需求也在升级。以往的奶茶价格普遍在10元,如今动辄三四十元的奶茶,几乎要超过星巴克的咖啡了。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这符合马斯洛需求。对商家来说,培养大众对消费升级后的依赖,自然能获得更大的利润。至于价格升级了的奶茶是否纯正?有无食品方面的安全隐患?奶茶店前门庭若市的场面,既能说明问题,但似乎又不能说明问题。

一百年前的老祖宗们一定想不到,茶叶出国走了一遭后,分化剥离出来的新饮品,更对后代年轻人的口味,这也算是出口转内销吧。

hougarden

珍珠奶茶。(东方IC/图)

去奶茶店门前“转经”

如今,不光中国人爱喝,日本人也同样爱喝。二十多年前在日本失败过一次的珍珠奶茶,现在终于一雪前耻,有的人甚至排队六个小时也要等待。不就是一杯甜口的饮料吗,何必如此执着?

事实上,在消费主义的“感化”下,年轻人的心态不分国界。

相比于中国,先富裕的日本经历过消费主义的猛烈洗礼。人们的需求被市场细化,无论你喜欢什么,在市面几乎都能找到。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就给珍珠奶茶留下了生存空间,也是珍珠奶茶能够东山再起的基础。

日本近代学习西方并且成功了。文化上的偏西氛围主导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饮食消费领域,除了他们自身的口感,其它的都偏向于西方。肯德基和星巴克在日本遍布大街小巷时,奶茶店还不知为何物呢。这一点我国其实也一样,北京任何一家星巴克店,绝对比奶茶店要开的早。

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心理上普遍会崇拜甚至依赖强者。现代社会的许多元素几都是从西方开始的,东亚文化圈内的各国在饮食上推崇西式,不管是单纯的猎奇还是其他因素,都在情理之中。这多多少少算是珍珠奶茶前一轮在日本折戟的原因。

往往当一种饮食消费在社会上处于饱和状态后,新的口味才能趁势而入。对日本人而言,无论是咖啡还是茶饮,都消费得起。从马洛斯需求的结构看,他们已处于社交需求向自我需求的升级阶段。没有必要通过唯一的喝咖啡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了,喜欢什么饮品,各取所需就行了。而新式口味饮品的出现,只要契合时机,又能培养出一批新的拥趸。

精明的商家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奶茶店不但在日本遍地开花,门面和器具的设计也符合日本人一向精致和差异化的个性需求。通过苛刻的迎合年轻人的审美标准,继而使得年轻人愿意花钱消费。

对那些在茶饮店门前排队的日本人来说,一杯珍珠奶茶不仅是解馋,也不是为了什么身份象征。精致的门面和器具,既满足了视觉和心理需求,也让珍珠奶茶这件商品的使用,以及门店所有员工的服务价值符号化。最终,像肯德基和星巴克一样,蜕变升华成为一种外来文化的象征。年轻人通过排队等候、拍照、花钱消费进行了一场虔诚的朝拜,珍珠奶茶,也就随之被神圣化了。于是,在喝完一杯奶茶之后,其心态,不亚于在布达拉宫前转经。

然而,无茶无奶、香精奶精勾兑、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犹如影子一般紧贴在大陆和港台各式奶茶的身边。所以爱喝的人不少,但反对的声浪也不小。日本的奶茶店今后是否也会重蹈覆辙,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但愿他们别学咱。

至于喝多了发胖,那只能怨自己管不住口。

(责任编辑:Aimee)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