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ahagi

房市双调控!新西兰搞大动作,部分人买房又难了

头条May-akda: 番茄捣蛋
房市双调控!新西兰搞大动作,部分人买房又难了
Buod政府和央行昨日高调放话,即将对新西兰住房市场双双出手调控。


后花园2月10日报道:

政府和央行昨日高调放话,即将对新西兰住房市场双双出手调控。

那么问题来了:对谁调控?如何调控?政府和央行手中又各自有哪些兵器?

01 对谁调控?

毫无疑问,在最新一轮房价调控中,投资型买家将受到重点“关照”。

政府为此已经放话,要在政策制定方面向首次置业者倾斜,刺激更多住房建设,尤其是可负担性住房。与此同时,央行新鲜出炉的LVR政策同样以投资型买家作为针对对象。

从调控方向看,政府和央行希望让首次置业者在更大程度上充当住房交易主体,尽量挤压市场泡沫,打击投机行为。可以想见,投资型买家的准入门槛可能会出现一轮高涨。

02

此次房价调控,政府和央行可谓双剑合璧。

央行:LVR加码回归

作为货币政策制定机构,央行手中握有的砝码无非是利率、DTI和LVR等。

先说利率。

全球现已进入低息时代,考虑到各国经济发展还远未摆脱疫情影响,不确定性依然很强。如果贸然提高利率,很可能对经济复苏造成重创,导致商业信心低迷。因此,利率水平或许会随着经济发展有所起伏,但短期内大幅反弹的几率很低。

再说DTI。

DTI即贷款收入比,其内在逻辑是将贷款金额与收入金额挂钩,赚得越多,贷得越多。

尽管DTI曾一度被视为房市降温神器,遗憾的是,DTI的波及范围过于宽泛,难以实现精准打击。毕竟对于政府而言,调控房市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让首次置业者为,让投资者不为。

可一旦实施DTI,受伤最深的必然是低收入群体,与政府和央行扶持首次置业者的想法背道而驰。所以,DTI在新西兰一直以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思来想去,央行也就只能重新祭出LVR大旗。

央行今日确认,将从3月1日起重新引入LVR,投资型买家首付不得低于30%,等到5月1日再进一步收紧至40%。消息一出,业界大呼意外,因为很多人都只猜中了30%的开头,却没有猜中40%的结尾,可见央行调控房价的决心之坚定。

政府:致力于实现供需平衡

财政部长Grant Robertson今早发布「预算政策声明」,称政府将在2月底宣布系列措施解决住房危机。

按照政府思路,目前造成住房危机的根源是供需关系失衡,而政府将选择从供应端着手,辅之以控制需求端。不同于央行,政府调控房价主要依赖财政政策。说白了,即税收和支出。税收方面,由于工党政府曾在选前承诺未来3年不加税(除上调个税最高税率),既不增加新税种,也不调高税率,因此税收之路基本已被堵死。

唯一例外是明线法则,明线法则不算税,却可以起到与加税异曲同工的效果,因此有人猜测政府会否以延长明线法则的形式实施变相「税收」。

支出方面,政府或将侧重于住房建造。比如上个月,政府刚刚宣布要在未来4年新建8000套住房,包括6000套公屋和2000套过渡性住房。

至于2月底即将公布的住房供应新政,或许与KiwiBuild重置有关。

除此之外,政府可能还会在「资源管理法」方面有所动作,加快土地释放,简化审批流程。

03

盘点完央行和政府手中的各项兵器,下一个问题出现了:有用吗?

首先看LVR,根据央行最新数据,去年11月全国新增投资型住房贷款$22.46亿,其中$8.44亿属于首付不足30%,占比约为38%。

可如果将$8.44亿放到更大的池子里,即11月全国新增各类型住房贷款$92.89亿,占比立马下跌为9.1%。换句话说,3月1日起上述9.1%的买家将首先受到影响。

有贷款中介据此认为,目前房贷市场的主体还是由首次置业者和自住型买家牢牢占据,LVR收紧会影响部分市场需求,但不会对房价造成太大波动。

当然,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是「全新租赁法」即将生效。有人怀疑,劝退投资者的可能不是LVR和明线法则,而是史上最严租赁法。

再看政府的供需平衡思路。

此前有观点指出,供需失衡只是新西兰住房危机的表层体现,深层原因在于实体经济不振,投资渠道收紧。当政府广撒钱,银行利率屡创新低,人民群众不断高涨的投资需求便只能源源不断流向住房市场,为房价推波助澜。

另外,如果政府一个劲儿审批建房,却不注重配套基建,住房危机怕是也难彻底解决。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高房价必须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面对民众的投资热情,政府不能只靠堵,还要注意疏。

至于调控措施会否有用,恐怕只能拭目以待。

后花园推荐


责任编辑:番茄捣蛋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