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ahagi

想脱贫,先脱困:80%以上的焦虑,源于你对财富背后的力量一无所知

财经May-akda: 璃语职美人
想脱贫,先脱困:80%以上的焦虑,源于你对财富背后的力量一无所知
Buod有人说,在职场打拼,注定是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

写在前面的话:

有人说,在职场打拼,注定是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

这种艰辛,意味着你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得到的回报却非常有限。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每个人迥然不同的生涯境遇?

今天这篇文章,试图为你揭开横亘在努力和回报之间那股神秘的力量。

文章有点烧脑,请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必要的时候可以多读两遍,一定会给你带来全新的启发。

01

丹丹(化名)三年多前就和助理打听职业咨询,助理对她印象深刻,因为她的顾虑和问题特别多,等助理一一解答了之后,她“哦”了一声,再也没有了下文。

最近,她又开始找助理预约咨询。

听说我的咨询排到了九月中旬,丹丹感慨地说:“三年多的时间了,没想到老师这边的发展速度这么快,而我自己却依然困在原地......”

预约之后,丹丹不仅填写了资料,还发来了一篇长长的自述。

在自述中,丹丹提到自己为了编制,在一家事业单位做合同工,整篇自述足足一万多字,通篇都在讲两件事,一是她很累很忙,二是她很苦逼很穷。

我深知,类似丹丹这样的职场人不在少数,你不能说他们不努力不上进,只是很多人对于努力之外的力量一无所知。

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埋头苦干,到头来,只能换一个远低于期望、也不至于无法忍受、还算过得去的现实。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

怎样的努力才能换来相应的回报?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你认为是什么决定了财富的多寡?

能力?资源?还是拼搏?

02

和你说个故事。

王先生现在有闲置资金5000万元,他看好一个项目,投资成立了一家公司,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张先生为之打理,给他20w年薪的报酬;张先生需要做这么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未来的三年内,把这家公司的经营业绩做到5000w。

为此王先生对张先生的目标进行了分解,将张先生的奖金和达成的业绩指标挂钩;如果没有完成业绩,张先生只能拿到有限的基础工资同时还面临被辞退的风险。

在征得王总的同意后,张先生开始招兵买马,先是招了几个能干的销售人员,打通了销售渠道;销售渐趋稳定之后,这才组建职能部门;等到了稳定发展阶段,考虑到产品核心竞争力,又招了若干博士硕士,专门从事新产品研发工作。

那一年,公司赚了500w利润:其中100w作为留存资金,作为未来发展之用;剩下的400w,有200w投到了公司核心项目的运作上;还余下200w,其中150w流进了王总的账户上,剩下的50w作为奖金,按照业绩贡献值进行分配,分发给了各部门的员工头上。

在这个故事里,透露着几个重要信息——

1、财富分配的关键是资本;

拥有资本的人掌握着财富的分配权,并且在财富分配上永远拿大头。

2、排除资本拥有者,剩下的财富按照风险和责任承担的情况进行分配;

风险和责任承担越大,分到的财富越多,反之越少。

3、所谓“能力”是资本拥有者筛选人才的原则;

资本拥有者的能力恰恰是比较“虚”的,例如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和判断,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决策。

但是不论多么英明的决策和判断,都需要有人执行和落地,于是,资本拥有者在筛选人才的时候,看重的东西无非两样——

最重要的是执行能力,次重要的是持续性努力。

而想要获取突破性的收入,往往取决于决策质量,并非持续性的努力。

放在公司运营角度上来说,你打算投资哪个产品哪个领域,比你后面怎么做更为重要;放到个人而言,你选择怎样的方向和平台,比未来的持续性努力更为重要。

所以,你明白了吗?

高阶能力和基础能力恰恰是背道而驰的,越是专注于微观细节的人,往往越是做不了宏观决策;想要提升自己的宏观决策能力,就必须有意识地开始进行系统规划和思考。

也许今天你无法对公司及行业的趋势做出判断和把握,但你可以从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全盘的考量与谋划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这种高阶能力。

——唯有如此,你的职业发展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性的改变,否则永远都是在表面上做文章,治标不治本。

03

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职场中的努力,并不能为自己积累资本?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及一个话题,所谓“成功的相关要素”。

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努力就能导向成功,这无疑是一种片面化的认知。

因为实际上,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自己的努力只是其中之一,它必不可少,但不是决定性的要素。

个人努力能否为自己积累原始资本,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因素是很多职场人的认知盲区:

一是对确定性的过分痴迷;

二是对非持续性努力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投入。

1、虚幻的确定感

要知道,我们的大脑喜欢规律(规律容易理解)、寻找规律(好奇探索欲望)、简化复杂(简单容易记忆)、强行解释想象,它对虚幻的确定感异常执着,会给人带来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决策方向的失误。

例如,在职业方向的决策上,有的人无视自己真实的诉求、个性及能力上的特质,因为觉得体制内比较安稳,就会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各种考试上。

前文里丹丹遇到的职业困境,有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她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在试图做一件事情,就是谋取最大的确定感。

这种决策无疑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种是如愿考上了。

但考上之后才发现,体制内的工作和自己想象的大相径庭,因为体制内考虑的从来不是高薪,而是性价比。

还有一种是考不上,或者压根没有编制。

受制于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等因素,如今的编制越来越稀缺,很多事业单位和机关都倾向于劳务派遣的方式,既能规避风险又能降低成本。

在这种大环境下,体制内的工作机会一年比一年少。

所以很不幸,丹丹不断地试图考取编制,但很显然,事实除了让她失望之外,并没有因为她这些年的努力付出有所好转。

2、非持续性努力

比如,某个网红老师录制了一期网上课程,TA不需要为每一个用户录课;但是打工就不同了,你必须按照公司制度出勤,按照岗位职责做事。

所以,就努力属性而言,网红老师属于“非持续性努力”的工作;而打工则属于“持续性努力”的工作。

从收入层面分析,老师完成课程录播之后,会有一段长时间的休息(直至开始录制第二次课),且收入不可预测(这个期间,只要有人购买TA的课程,TA就会得到收入);而打工需要持续性努力——你需要每天忙碌,并且收入可预测(收入与咨询量成正比关系)。

由此可知,我们绝大多数的职场工作往往就是“持续性努力”的属性,即,只要你一天不开张或者不干活,你当天就没有收入;你必须持续工作,才能勉强维持日常开支和花销。

毋庸置疑,这种性质的努力能满足人们脑海中对于“确定性”的虚幻要求,因为它符合大脑对于规律性的喜好,并且简单好记,不需要承担太多的风险和意外。

但是问题在于,这种持续性努力的工作自带压力大节奏快的属性,会剥夺个人思考的时间,甚至让个人疲于奔命,无暇进行反思与思考,会阻碍TA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与此同时,非持续性努力的优点显而易见。

就好像老师录完课程之后,可以享受一段相当长的休息时间,虽然录课的过程也有压力,但压力是间歇性的且有恢复期,有利于身体和精神的恢复;而持续性努力的弊端恰恰是,它是连续不断的压力且没有恢复期,往往会拖垮一个人的身体乃至意志。

这就是为什么“越忙越穷,越穷越忙”背后的机制和根源所在。

04

最后再解答下很多人的一个普遍性困惑,那就是——

为什么企业管理者或创始人每天也很忙碌但好像乐此不疲?果真是越优秀的人越努力吗?

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并不全对。

首先,心理感受不同。

当你成为了决策者,例如,你开始有了一定的闲置资金,开始考虑如何进行投资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明白,在这个层面上,决定收入的已经远远不是努力的程度了,而是你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换句话说,低收入者一直进行的是持续性工作,他们用努力的时间和程度换取报酬;而高收入者用风险和责任换取了持续性工作,早已脱离了原始的劳动阶段。

其次,持续性工作本身就是很无聊的,并且被身体本能(例如惰性)所排斥的。

所以人在进行持续性工作的时候,往往是要耗用心力和脑力不断进行自我说服,才能抑制本能进行持续性工作的,但是当持续性工作的时间超出了身体负荷,我们的头脑乃至内心就会开始抵触,因为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它提醒你该休息了。

最后,如果一个人一直排斥风险和决策,注定和财富无缘。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得知,决策能力是导致人和人之间差异的核心因素。

原因很简单,因为决策本身就属于非持续性努力。

例如选择适合的职业方向,本身并不需要你天天做;但是你进行系统分析之后,有了明确的目标,自然会影响到你未来的发展和收入水平。

请记住,没有人天生适合做决策,也没有人天生注定做持续性工作,无非是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你的决策能力是否得以相应的升级和进化,决定了你未来人生的财富走向。

05

回顾下本文的重点内容。

为什么很多人很忙很累但没有回报?

是因为财富的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

一是资本,二是风险和责任。

在风险和责任层面,阻碍回报的重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对虚幻的确定性的痴迷,二是对非持续努力的忽视和无知。

因此,很多人的真实状态是这样的——

做着持续性努力的工作,缺乏对生涯的长远规划,更不懂得如何察觉与把握非持续努力的机会与环境,长此以往,陷入穷忙的境地,很难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想要打破这一局面,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决策力;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的规划与部署,无疑是提升决策力的关键性的第一步。

所以,对于前文提及的丹丹,以及职场中千千万万的丹丹们而言,通往财富自由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而他们必须学会的一项关键能力就是:不论是通过自力还是借助外力,都必须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决策,从而摆脱持续性工作的魔咒,达成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支配,最终不得不去接纳那个无力而尴尬的结局。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人,在20岁——意志力支配一切;30岁——智慧支配一切;40岁——决策判断支配一切”。

以上。

作者: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