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Tagalog
ibahagi

滴滴无人应答,网约车"不约"

财经May-akda: 36氪的朋友们
滴滴无人应答,网约车"不约"
Buod1月28日,春节前的最后几个工作日,在望京附近工作的王爽终于赶在晚上9点结束加班,准备叫车回家。她习惯性地同时打开了滴滴出行、易到用车和嘀嗒出行等APP,看着缓冲转动的界面,等待出现一个价格适中的订单。

王爽转到了易到平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价格较为廉价的“易达”到价格翻2-4倍的豪华、商务车,无一应答。她看了一眼易到钱包,里面还有此前“充值+返现”的逾300元余额,这部分钱都无法退款,只能花掉,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王爽还坚持在“易到”叫车,尽管近期内都没有被接单。

11月开始,命途多舛的易到再次出现无法提现的情况,截至目前,易到司机已经3个月没有拿到现金,很多司机提前结束在易到的运营或者转投其他家,易到已经面临无车可用。

现在,王爽的手机上同时装了滴滴、易到、嘀嗒、神州、曹操和首汽等几乎所有的网约车APP。但现实是,相对廉价的快车在晚上几乎很难打到,她经常要等到公司规定打车可报销的时间——晚上10点后,再用价格相对昂贵的首汽约车或者神州专车。

“打车越来越奢侈了,但冬天没有太多选择。”王爽提到,出租车也不是“靠谱”的选择,9公里的路程,不长也不短,但绝对不是出租车司机的首选,“出租车接单更为挑剔”。最后,她还是选择等到10点,再坐首汽约车回家。

单程价格水涨船高。很多乘客为降低成本,选择使用顺风车。尽管去年的滴滴顺风车案件还令很多人心有余悸,但顺风车依靠低廉的价格,仍然拥有广泛的受众。滴滴顺风车下线后,嘀嗒出行和哈啰出行都相继推出了顺风车,但短途同样难被司机青睐。

2018年,网约车行业发展遭遇了几个重大节点。一方面,由于政策收紧,大量不合规司机被清退,可用车大量减少,影响平台效率;另一方面,有车企、“国家队”等入局,争夺滴滴之外行业的剩余市场,与之相伴的是资产模式加重,单价提高,补贴减少,司机稳赚的日子结束,网约车的“共享”属性逐渐被替代。

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2018年12月,嘀嗒和首汽是前两个月环比增长最高的APP,首汽增长近50%。“滴滴无人应答”的窘境下,乘客选择向顺风车和专车的两极延展。

如今,网约车赛道已经涌入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无论是依然垄断30%以上市场的滴滴,亦或有国企撑腰的首汽、曹操专车,包括正在由“两轮”转向“四轮”的哈啰、嘀嗒和强势入局的美团,在政策合规和商业模式的两座大山下,或许还需要更久的探索周期。

1 合规闸刀

2018年,北京司机李亮两次“被离开”滴滴快车。

第一次“离开”,是因为李亮接过顺风车的订单。“我家在昌平,有时为了进城和回家方便,会开顺风车接单。但平时都用快车。”李亮提到,由于6月和8月的两起“顺风车杀人”事件,滴滴顺风车下架,很多接过顺风车的司机被殃及,直接被取消了账号,失去在滴滴运营快车的资质。

而当时,李亮还是北京地区占比不多的合规快车司机——车主是京户,车挂京牌,车的排气量、型号都符合标准。

9月,滴滴快车开放司机的重新审核,李亮再次获得快车的资格,“这次审核比之前都要严苛,听说调取了司机的犯罪记录等。”然而,几个月之后,李亮看似没有瑕疵的履历,再一次受到了挑战。这次阻挡李亮的是司机的“三证”。

网约车合法上路必须具备“三证”,即网约车平台要有经营许可证,车辆需具备运输证,驾驶员要取得从业资格证。而考证的前提是需要将车辆改为营运车辆,这意味着车辆将被强制8年报废。

李亮提到,他所在的司机圈子从政策出来之后,就开始组织考证。“但过程非常复杂,要网上报名,还要靠公共笔试,也要考实操上路,一套流程走下来要的两个多月时间。”李亮提到,网约车从业证不像驾照考试一样,有明确的题库,其中内容更加复杂。

“不想费那功夫,”李亮提到从拿到驾照之后,几乎没有再参加过考试,他寄希望政策会有放松。但他很快发现,滴滴平台已经在向“三证”齐全的司机优先派车,他很少再接到去机场、火车站、郊区等地的大单。

12月底,李亮在一次去火车站送乘客时,被值班交警查出不具备网约车运营资格, 并被列作“黑车”名单,这意味着李亮需要缴纳2万元罚款,并且扣押车30天。一通折腾下来,李亮现在已经离开快车平台,日常接些私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此前做过的一次全国网约车市场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7月,合规网约车数量是17万,占网约车总量的0.54%,合规司机数量是34万,占司机总量的1.1%。

2018年,两起顺风车恶性事故,引发全社会对交通运输业态的反思。2018年9月5日,交通部等多部门对全国范围内所有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开展进驻式全面检查,其中滴滴、首汽约车等8大平台公司由部级监管层直接进驻检查。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检讨”式的汇报图片和讲话被发到网上,引发一片唏嘘。

专家普遍认为,滴滴等网约车过去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伴随着对政府监管的无视,初期直接冲击监管体制,后期不执行监管规定,利用资本的力量疯狂扩张。随后监管只会越来越严苛。

12月18日,滴滴和曹操专车、首汽约车、易到等多家网约车企业拿到《安全管理整改方案》。滴滴公开表示正在克服困难,持续并加快清退平台上不合规的司机和车辆,强化派单合规性引导,逐步减少对不合规人员和车辆派单,直至停止。

这意味着,“合规”会是滴滴此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对新司机的审核会愈加严格。

“有一个宽限期,从去年12月开始,最晚到今年6月。”一位外地司机对全天候科技提到,“之后,我们就没法干了。以前总说政策限制,说了很多年,这次是要玩真的了。”

2018年7月,哈尔滨市交通局等部门对滴滴进行约谈,并公布了一组数据,在哈市范围内滴滴出行取得行政许可车辆2539台,而滴滴方面提供给行业管理部门的数据为注册车辆24万余台。由此看来,滴滴具有营运资质的车辆仅占注册数量1%。

若全面清理不合规车辆,滴滴整个系统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共享经济分析师陈礼腾提到,按照目前政策,滴滴未来的方向可能是共享经济的成分越来越少,向规格更严苛的出租车、专车方向发展,具体体现在对司机的管控更严格,自由度低,单位里程造价提高。

政策闸刀下,滴滴并不是唯一一家受到影响的企业。

2018年12月18日,易到用车发布安全专项检查组反馈四项问题的整改措施,称将严格执行驾驶员及车辆准入制度、通过行之有效的运营策略促进合规化进程、清退存量不合规驾驶员及车辆等。易到提到,去年12月之前的4个月中,已完成清退存量不合规驾驶员逾50万人,并在杭州、济南、哈尔滨、温州等重点业务城市实现100%合规化运营。

除此之外,首汽、曹操等也都收到了整改意见,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

目前,在合规政策背景下,全国网约车驾驶员证审核周期平均需要60天,车辆运输证审核周期平均45天,合规效率并不理想。

2018年年底,美团打车获得北京网约车牌照,但却迟迟没有上线。美团公关部门负责人提到,“申请是很久以前提的,最近才获批,但美团整体非常谨慎,目前还不着急上线和扩张。”

2 滴滴的阵痛

在2019年之前,处在休整期的滴滴公布了最新内部业务结构调整。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将原快捷出行事业群(除出租车业务)与专车、豪华车两事业部合并,成立滴滴网约车平台公司。

快车与专车、豪华车原本针对的是不同的用户群。快车主打价格优势,专车等主打质量。从业务线中提取出“网约车”这个分类,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响应政策端的合规要求,按照监管把控司机准入门槛等。

另一方面,滴滴长久以来“烧钱抢夺市场”的理念已经出现了松动。

2015-2016年期间,滴滴在与快的打车和Uber的竞价大战中,烧掉了上百亿人民币。随后,滴滴先后完成对这两家竞争对手的收购,市场份额一度达到90%。此后的滴滴似乎进入了收割期,司机的“轻松月入过万”红利不再,乘客的乘车价格不断提升。

即使掌握着话语权,“快车模式”实现盈利依旧困难。

一方面前期仍需要大量的烧钱补贴实现快速获客;另一方面,高峰期调度、为司机配备合规车辆,加上维护庞大的研发、客服团队,这些成本较“硬”,很难节省。

曹操专车CEO刘金良曾断言,“我不认为C2C模式的网约车可以赚钱。过去这么多年里面,大家都在寻找盈利模式但是没有找到。”

2018年下半年开始,王爽发现,经常在夜间用滴滴“排队”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有时超过一个小时,有时排到还剩10人左右,系统久久不动,需要重新排队,或者升级为“专车”。

有司机提到,滴滴在派单算法上,为了逐利,采取减少近距离派单、拼车优先等模式,导致快车乘客和司机之间出现不平衡。经常出现排长队、打不到车、司机无法拿到附近订单等问题。

“边缘化”快车,是滴滴在政策监管和盈利双重压力下的导向。2017年中,滴滴上线“比快车高端、比专车便宜”的优享;2018年6月,滴滴正式宣布专车升级为独立品牌,启用“礼橙专车”为新的品牌名称,并透露2018年内将上线独立的APP,虽然至今仍未有进一步消息。

在易到平台,主打经济档的产品“易达”已经形同虚设。“一般接单时都不会选择易达这个选项,价格太低划不来。”一位易到司机提到,易到平台最初的定位较为高端,平台上大部分车都可以被划归到“舒适”或者“商务”、“豪华”范畴,最初接“易达”是为了凑单,但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易达很难赚钱。

同时,2019年,大量车企布局网约车,包括首汽、曹操出行以及最近上线的享道出行等。但不同的是,车企入局网约车全部采用自持车辆方式,是典型的重资产模式。

为了便于管理,多数车企采取统一和标准化的服务模式,以首汽为例,服务车辆都是京B牌照。虽然该类网约车价格不菲,但是可以一站式提供发票报销,为很多因公出行用户提供了便利,也在逐渐被更多城市用户接受。

“其实党中央最发布的网约车新政使得网约公司就是出租车加平台。”刘金良认为B2C模式更适应改革后的制度。他判断,在网约车新政下,车辆的门槛提高了,驾驶员各方面具有盈利的可能。

顺风车下线、快车“边缘化”,滴滴的固有的“轻资产模式”受到严重冲击。最初定位的“共享出行”也在逐步向重资产的专车、车后市场等方向发展。

过去几年中,滴滴战略投资人人车,入股ofo、易鑫,收购维修公司嗨修,还有托管了小蓝单车的全部车辆,并发展了自有单车品牌青桔。

甚至去年转型2B业务的浪潮下,滴滴也开始注重B端的业务,车服公司担负着开拓汽车后市场服务的业务线,可以提高司机对平台的粘性,尽量减少供给的流失。

2018年之前,滴滴还是互联网第一梯队中唯一一家聚焦出行O2O的独角兽。如今,滴滴已不仅仅局限于出行服务,并在2018年初强势推出滴滴外卖,与美团一争高下。另外,入局新能源汽车、收购ofo、上市等传闻也此起彼伏。

“滴滴占据着巨大的流量优势,出行作为O2O的重要入口,滴滴下一步布局的优势很明显。”陈礼腾提到。

但2018年,转型中的滴滴,盈利和上市计划都受到了影响。

2018年3月初,滴滴本预计将在 2018 年主营业务实现盈利,净利润接近 10 亿美元,公司整体实现“微赚钱”。然而到了9月,程维发布内部信提到,2018 年上半年滴滴亏损超过 40 亿人民币,其中在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奖励上的投入达 117.8 亿元,已经达到 2017 年全年的 65%。

1月30日,滴滴被曝出将裁员25%的消息,首当其冲的便是网约车团队。

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很多标注为滴滴员工的用户提到,滴滴网约车部门业绩远未达标,随着政策收紧,滴滴的业务将趋于保守,很多部门已经无需过多的开发人员。

滴滴内部人士回应称,公司最近针对安全体验和效率的目标进行了重大架构调整,重组人才体系,有一些员工会涉及到“活水”转岗,算是正常的人员调整。

在此之前,程维就在滴滴出行全员大会上表示,因为表现不如预期,员工年终奖的力度比去年缩减一半,滴滴高管集体不拿年终奖。

3 新夺食者

王爽从2015年开始便使用网约车作为代步工具,但她切身体会到,最近两年,出行成本在迅速提高。

“滴滴垄断后已经很难打到10多元起步的快车,但后起的网约车平台车辆都较少,一到晚上或者偏远的郊区很难打到车。”每一款新APP上线后,她会抢先注册,寻求充值返现等相关优惠。她曾经在首汽、神州、易到上都充值过千元。

在她看来,补贴只能暂时吸引用户,乘客对于一个网约车软件的忠诚度,主要还看是否能快速被接单,“最近半年,几乎每次出门要提前半小时打车。”

因此,除了各平台不同的优惠力度之外,司机数量是最重要的门槛。而司机数量和订单量往往会相互影响,同一个平台上,当乘客抱怨“没人接单”,往往大部分司机都会经历长时间的“无单可接”。

8月,滴滴因顺风车事件短暂停止夜间业务后,其他网约车平台曾经历一波短暂的增长。

以易到为例,9月8日-15日,整体运力(活跃司机数)提升38%,订单量环比前一周增长243%,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订单量环比增幅均超过300%,最高为北京322%。深圳环比增长115%,其他城市平均增幅36%。

hougarden

而首汽约车的APP DAU均值从9月的47.5万上升到12月的66.5万,增长了40%。

但这一波增长并未持续很久。很快,订单少与司机少的矛盾再次显现。很多转战其他平台的司机又回到滴滴,原因就是“订单充足”,或者同时使用多个平台。

在供需矛盾面前,合规司机、牌照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力并没有展现出来。

以牌照为例,在合规运营、安全第一的市场信号下,各大网约车平台纷纷开启了摘牌之路。目前,滴滴出行已经抢占了网约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大城市中仅有上海和重庆还未攻下,首汽约车、神州专车、嘀嗒等也迅速扩张到超过100座城市。

但市场上的“牌照之王”却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万顺叫车”,已经拿到144张牌照。按照常理来说,率先在更多城市拿下运营牌照的公司,发展空间会更大。但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公司,在所有的进驻城市都业绩堪忧。至今,也未披露融资信息。

2018年下半年,不少大型汽车企业悄然入场。11月21日,宝马正式宣布已拿到成都天府新区颁发的网约车牌照,并已在12月14号上线网约车服务,首批在成都投放200辆宝马5系轿车;12月18日,上汽集团旗下享道出行正式宣布上线,主打定制高端服务。

很多乘客和王爽一样,开始适应近距离出行乘坐专车,远距离出行使用顺风车。

春节来临,曾经占据80%顺风车出行市场的滴滴顺风车仍然无法上线。“捡漏”的嘀嗒顺风车和刚刚上线的“哈啰”顺风车开始攻城略地。

如果说“重模式”为代表的专车盈利依靠是中高端客户的高昂收费,那顺风车的赢利点在于低运营成本和中长订单抽成,尽管滴滴从未公布过在顺风车的盈利,但据车主提供的信息,抽成比例在10%左右。滴滴每年近4亿次的订单,细算下来是很大一笔营收。

可见,政策复杂,困难重重,但在刚需之下,网约车仍然是必争之地。

从网约车出现的一天,创业者们都会强调,共享出行是的未来的主流,网约车的想象空间似乎依然广阔。这其中包含了很多人在尝试的共享汽车、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等。

“相比私家车,网约车将是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的首选试验场。商业化在十年内或许可以实现。”程维提到。

但对网约车企业来说,在畅想“远虑”的同时,解决“近忧”才是关键。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王爽和李磊为化名。)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