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Zealand
Tagalog
ibahagi

诉讼、竞争、裁员纷纷来袭:马斯克如何应对四面楚歌?

财经May-akda: 懂懂笔记
诉讼、竞争、裁员纷纷来袭:马斯克如何应对四面楚歌?
Buod1月7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赶到上海参加超级工厂的动工仪式,并表示明年产能会大幅提升……

hougarden

1月7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赶到上海参加超级工厂的动工仪式,并表示明年产能会大幅提升;9日,特斯拉因去年5月份一起Model S的致死事故被起诉;16日,福特、通用及大众等汽车制造商在底特律车展上推出各自的电动车计划,竞争态势严峻;18日,马斯克在一份邮件中表示,特斯拉将在2019年裁掉3000个全职岗位(约为员工总数的7%),而临时工和合同工只会保留部分关键岗位的人员。消息公布之后,特斯拉股价收盘暴跌13%。

屋漏偏风连阴雨,马斯克在2019年的开年时节可谓焦头烂额,众多坏消息连续向这位“钢铁侠”袭来。面对特斯拉遭遇的一系列难题,马斯克在无法通过推文宣泄情绪的情况下,又将如何披荆斩棘,从四面楚歌中拔腿前行?

一场艰难的官司,难辨对与错

hougarden

1月9日,在去年5月发生的一起特斯拉Model S严重事故,如今再次困扰着特斯拉公司。据路透社报道,芝加哥Corboy&Demetrio律师事务所正代表当时事故中已故乘客之一(埃德加·蒙塞拉特·马丁内斯)的家属向特斯拉提起诉讼。

据悉,事故发生时,由18岁的巴雷特·莱利驾驶的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布劳沃德县的一处住宅区以自动巡航状态行进。车辆失去控制后以116英里每小时的速度撞向混凝土墙,车辆随后起火,造成车上两名青少年死亡,另一名受伤。

特斯拉就诉讼中的指控陈述道:“我们将继续关注被这场悲剧影响的家庭。不幸的是,没有一辆车可以经受住这种高速撞击。在去年我们客户的孩子巴雷特·莱利在事故中不幸去世以后,我们以无线更新的方式引入了特斯拉限速模式,使特斯拉车主可以限制汽车的速度和加速。”

Electrek网站的记者弗莱德·兰伯特对此表示:“我并不认为遇难者的父母提起这场诉讼有什么错。因为当人们悲伤时,很难进行理性的思考。但我认为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电池组有缺陷。当汽车以116英里每小时的速度撞到混凝土墙时,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死亡。我认为任何其它的汽车在这种情况下都有可能起火(不管是电动的,还是非电动的)。”

值得一提的是,专注于汽车引擎工作原理的新闻记者克里斯托弗·兰普顿在讨论“电动汽车在事故中是否安全”时指出:“纯电动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更安全的一个原因是它们不携带任何汽油,但也因此为相关安全公式增加了一个新的影响因素。事实上,几乎所有目前上市的电动汽车都使用了大量的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一个特点是——电池容易着火并偶尔爆炸。”

兰普顿强调,当人们慢慢地从由汽油驱动的车型转向电动车时,公众是否正在转向比现在更不安全的方式呢?无论如何,人们需要知道锂离子电池到底有多安全。“这个问题涉及到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相比于锂离子电池的尺寸,装入到这些电池中的能量要大得多。这也是为什么锂离子电池会成为电动汽车的首选。但它也同时因此具有了一些容易爆炸的属性。如果手机中的小型锂离子电池都存在危险,想象一下汽车中这些巨大的电池阵列会有多危险。以特斯拉为例,其跑车中的电池组大约由汽车引擎盖下的7000个电池组成。”兰普顿分析说。

“当然,为了对抗这些电池爆炸的可能性,特斯拉和其它电动汽车制造商正在安装一系列预防装置。比如,当碰撞探测器意识到电池组即将受到损伤时,保险丝和断路器会断开电池。另外,保持电池冷却也很重要。电池越热,爆炸的可能性也就越高。特斯拉和福特(在其新的电动车模型中)在整个汽车运行期间会在电池组中循环传送用于冷切散热器的冷切剂,以保持尽可能低的温度。”兰普顿补充道。

基于此,沃尔沃的安全专家托马斯·布罗伯格认为,“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仅靠电力驱动的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更安全。”兰普顿则对此评论说:“我们只能希望布罗伯格是正确的。”

目前,律师事务所对特斯拉的这场诉讼还在进行中。无论结果如何,生命陨落的悲剧已成事实。马斯克作为特斯拉的创始人,应该也不愿意看见此类事情发生。不过,换句话说,类似的事故,即使不发生在特斯拉车型上,也有可能发生在其它率先进入市场被验证的电动车型上。只不过,特斯拉因为走在电动车型商用的最前端,所以最先触发问题的可能性最大。

或许在未来,作为电动车代表之一的特斯拉,以及其它即将上市的电动车品牌,能够做的是吸取这种悲惨事故的经验教训,在电动汽车的制造原理上做出预防,以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但目前的困境是,这起诉讼短期内仍会对特斯拉产生不小的影响。

特斯拉的影响力在增强还是减弱?

hougarden

不过,特斯拉要解决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在16日底特律举行的车展上,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开始推出自己的电动车计划,其中不乏全球知名的传统车厂:

大众汽车宣布将投资8亿美元用于在美国田纳西州东南部的查塔努加市建立电动车生产阵容,并计划招聘约1000名工人。

福特公司正在积极开发具有16种电动车型的计划,并计划在明年给用户一个“非常大的惊喜”。

通用汽车展示了即将用于2021年的全电动凯迪拉克车型。

从宣布全电动汽车车型到专门为插电式车型增加装配线,众多汽车企业的高管正在加快各自的电动汽车计划。随着他们的步伐越来越快,特斯拉在2020年之后遭遇的挑战也将空间巨大。

总部位于伦敦的全球信息提供商HIS Markit的分析师迈克尔·罗比内特认为,这种电动汽车领域越来越热闹的趋势,部分要归功于马斯克的影响力和特斯拉的带头作用。

“毫无疑问,由于美国、中国和欧洲在排放合规性方面的需要,整个汽车行业在开发电动车方面正变得越来越急切。特斯拉已经向业界展示了电动汽车市场的存在。而这个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也都已经注意到了。”罗比内特认为,“特斯拉Model 3的早期成功表明市场存在对全电动汽车的需求。到去年为止,美国插电车型的销量仍在增长,但还比较有限。”

此外,据汽车网站Inside EVs数据显示,在2017年,美国最畅销的电动汽车为特斯拉Model S(销量约为27000辆);2018年,特斯拉在美国售出了约14.5万辆Model 3s车型。可以说,特斯拉Model 3型的销量激增清楚地表明,即使价格略高,全电动汽车仍然有更大的增长空间(特斯拉Model 3车型的平均售价约为5万美元)。

凯迪拉克总裁史蒂夫·卡莱尔似乎并不忌讳对外承认自己“痴迷”于研究特斯拉,并将后者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基准线。“特斯拉已经为将电动汽车进入到消费者心中做了很多工作,这是件好事。”卡莱尔近期在向CNBC记者展示正在开发中的全电动凯迪拉克车型时,丝毫没有掩饰对自家新车型的信心。

如今,这些传统车厂的高层都承认特斯拉已经取得的成功,但其中许多人同时认为,他们有信心提升自家电动汽车的销售额,与特斯拉形成竞争(即使不能超过特斯拉)。例如,福特公司的CEO吉姆·哈克特就认为:“福特当前正在开发的电动车型,将会吸引大量车主和汽车爱好者。”

卡莱尔同样发出了挑战:“现在说特斯拉是电动车市场的赢家还为时过早。我认为我们应该等待一段时间再来讨论这个话题,因为我们不知道当电动汽车真正开始扩展时市场会发生什么。”

对于马斯克而言,他早就清楚意识到了竞争的紧迫和残酷,正如他在18日发出的裁员邮件中所言,“特斯拉生产汽车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而我们面对的竞争对手,却都是规模庞大、树大根深的汽车制造企业。”

不过,凯迪拉克和福特的这两位大佬在一个观点上达成了一致:“去年,美国消费者仅购买了约36万辆电动汽车,只占全国购买汽车总数的2%。换句话说,电动汽车还处在早期阶段。而特斯拉和马斯克确实对期望赶上电动汽车时代步伐的汽车制造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hougarden

不过,马斯克当前显然更在意特斯拉未来的产能问题。7日,马斯克在上海出席参加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动工仪式,足以显示其对中国市场和在中国实现大批量产能的重视。据悉,上海工厂的目标是在2019年夏天完成初期建设;在年底开始生产特斯拉Model 3车型;初始阶段计划每周生产约3000辆Model 3电动车型;在完全投入运营后年产量将增加至50万辆纯电动整车,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市场。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动车应用领导者。特斯拉以促进整个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为自己使命,而中国市场对于我们实现这一愿景非常重要。”马斯克在上海的动工仪式上如是说。

或许,他当时已经在预想两周后那封大幅裁员的邮件会起到什么样的连锁反应,但是即便面临股价暴跌,他也要迅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实际上,在2018年6月,特斯拉就已经宣布裁员9%,当时的原因是Model 3的生产遇到了困难。而18日再次宣布裁员,难免不让外界产生联,或许Model 3的需求正在减少。

可以说,未来马斯克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影响力是增加还是减弱,或将取决于特斯拉在面对竞争对手突起的情况下,能否保持住当前的领先地位。

【结束语】

无论是因为汽车安全事故被起诉,还是眼见竞争对手突起,面对市场变化采取裁员措施,马斯克要应对的都是令人烦恼的事情。积极地一面是,特斯拉或许因此看到产品中的不足,并在真正大量扩充产能之前确保产品的相关安全问题排到最优先级。

如今,特斯拉和马斯克的影响力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竞争对手所承认。对于马斯克来说,这不知应该欣喜还是担忧。又或者,马斯克已经无暇顾及于此,毕竟“钢铁侠”除了特斯拉这一个梦想,还有很多其它旗下公司的事情要去解决,还有更多伟大的梦想正待实现。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