ਨਿਊਜ਼ੀਲੈਂਡ
Punjabi
ਸਾਂਝਾ ਕਰੋ

80后金融投资的十年故事

财经ਲੇਖਕ: 秦朔朋友圈
80后金融投资的十年故事
ਸਾਰ80后成年之后的财商,理论上应该远远超过60后和70后。

80后成年之后的财商,理论上应该远远超过60后和70后。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财富,努力寻求着保值增值的金融方法,但这并不容易。

谚语云:投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东西。投资是一个承担风险来换取回报的过程,在结果呈现之前,不确定性是唯一确定的事情。即便是银行存款,也不是100%安全。事实上,国内《存款保险条例》只对个人50万人民币以内的存款提供担保(对应享受着主权级的安全性),超过50万的个人银行存款仍面临着存款银行的信用风险。

所以,金融投资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任何的经验和教训都不足以普适地指导我们的现实行动,哪怕投资大师的良心之言也不行。但金融投资同时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遵循几个有限的原则就可以获得不错的结果。

比如,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行事,做自己熟悉的事,而不是轻易听信所谓专家的见解;再比如分散投资可以避免投资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而不要轻易使用“All in”这种霸道的方式。

这里记录几位80后过去十年金融投资的经历,供圈友们一阅以资参考。

01 纸上得来终觉浅

Jerry是北大光华金融学硕士,毕业那年,正好赶上2008年次贷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断崖式下滑,就业形势艰难。

年中银监会召开的全国商业银行闭门通气会上,与会的行长们对未来的预期普遍较为悲观,唯有浦发银行的行长认为,这是超常规的增长机遇,表示将在下半年加大信贷投放的力度,逆周期扩张。扩张就意味着需要人,Jerry得以有幸去了浦发银行工作。

当年11月,中国政府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计划投资4万亿人民币以对冲外部需求紧缩的风险。浦发银行占得先机,2008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27.6%,一时风光无两。

Jerry加入浦发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工作,领着令多数同龄人羡慕的高薪,自然就有了结余,投资理财的需求生发出来。作为受过系统训练的金融专业毕业生, Jerry信心很足,自以为掌握着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和Black-Scholes方程式,必定可以顺利开启冯柳式(注:这里指业余散户创造出超人的投资业绩神话)的成功生涯。

经过超过1年的冷静研究和观察,在2010年6月中旬拿到了人生第一笔年终奖之后,Jerry一头扎入股市。

Jerry精挑细选地买入了五只A股股票:棕榈园林、中国石油、广发证券、广晟有色、海翔药业,构建出人生第一个投资组合。建仓完毕时,Jerry喜不自禁,做梦全是天天红卡加持,阳线连绵,账户净值日新月异。

可是,Jerry的财富并没有随着时间增长。他的组合虽然一度有过50%的浮盈,但随着时间的流失,浮盈变浮亏,浮亏变浮盈,浮盈再变浮亏,几个起伏把Jerry的自信击个粉碎。

“如果这个组合一直持有到今天,我的收益应该是负值”,Jerry不胜唏嘘地说。

除了海翔药业,股价在过去10年大概涨了100%之外,其他四只股票当下的市价都低于当年的买入价格。最惨的是中国石油,从买入的15块多跌到了8块出头(后复权价格),差不多跌了50%。广晟有色和棕榈园林两只股票过去10年的股价也都是跌掉了百分之二三十,广发证券则是略亏。

当然, Jerry还算幸运,至少无须自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48块满仓中石油”。

Jerry叹息到:“我的眼力不过尔尔,完败于时间”。投资大不易,纸上得来终觉浅。学院里受的金融学训练,压根不支持Jerry纵横股海。相反,Jerry只是芸芸韭菜中不起眼的一株。为了买房,Jerry从2013年就中断了股市的投资,之后按时还完月供,手头余钱有限,投资理财的心淡了很多。

2019年,Jerry提前归还了部分按揭贷款,手头还有点资金,投资股市的心思又活了起来。但是该怎么做,他拿不定注意。

一方面,经济下行和贸易冲突等利空因素促使A股连续下跌,沪深300指数的平均PB已经低至1.47,处于历史的28%分位(即A股历史上,72%的时间里该指数的PB加权值都高于1.47)。想来这应该是一个难得的投资好时机!

因为这些年,Jerry学到的新理念就是逆向投资有望带来超额回报。但是,真要下手,Jerry也不知道该买什么好。

遍阅各种攻略,翻遍各种理论和草根书籍,Jerry心一横,将手中的钱一分为二,一半投了某个名满天下的主动性股票基金,一半投了“中证500”的指数基金。

“我相信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最后会体现在股市回报上。趁现在年富力强,收入大于支出,就和时间做朋友吧,让复利先生为我赚钱。”Jerry微笑,眼里闪满了希望的光儿。

Jerry清楚,指数基金的回报来源于上市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实质上就是下注赌国运。至于主动型投资基金是否投对,则多少要依赖点运气。

因为主动型基金的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基金经理的投资禀赋和临场表现,临场表现是很难事前掌控的。过去的投资管理业绩好,未来未必一定好。先明后暗的投资大师有的是,比如朱利安·罗伯逊早期管理老虎基金的业绩牛到逆天,最终却以被迫清算的方式折戟沉沙。

所以国内公募基金很多都要郑重做风险提示:“过往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表现”。

hougarden

02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Tom和Jerry是研究生同寝室的哥们,毕业时直接回了故乡,因为这里有青梅竹马的美娇娘,成家时双方家长一合计,凑份子馈赠给小两口一套180m²的大三居,全面解除了Tom置业的压力。

夫妻俩儿的收入扣除日常开支的结余,全部投资于股市。因为Tom用雄辩的历史统计数据向妻子证明:长期看,股市的回报完败长短期债券和黄金,是最好的投资品种。

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西格尔教授(Seigel)研究表明:如果剔除通货膨胀,1802-2012年美国大类资产的获利表现如下:

hougarden

至于大家关心的投资房产,根据Case-Shiller房价指数,美国在过去的123年中,名义房价年化复合增长率为3.07%。剔除2.82%的通胀率,美国的房价年化复合实际收益率只有0.25%。即扣除通胀率后,美国房价基本没有涨,持有的价值除了居住,也就是仅冲抵了通胀对购买力的侵蚀(中美未必同此凉热,这是因为历史归纳法存在明显的bug,但是否有共同的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出于对Tom专业和学识的信任,他被妻子任命为操盘手,从研究分析、投资决策到交易,一肩挑。

自2009年入市以来四年中,Tom一直兢兢业业地走在股市投资致富的路上。8小时之外,花很多时间精力研究股票市场,上至宏观经济,中至产业情报,下至上市公司商业模式和经营业绩,无所不包。

此外,他还深入学习了技术分析、价值投资、趋势投资等等流派的方法论,进修了CPA和CFA方面关于股票投资的必备技能。

可投资业绩却非常丢脸,账户净值波动率很大,总体是负收益。再考虑到高通胀的因素,市值代表的购买力大幅下降。为此,妻子十分生气,怒其不争,要求罢免Tom的操盘手职务。

而Tom理直气壮地辩解说,沪深指数从2010年至2013年都是熊市,沪指从2009年8月的3478点一路跌到2013年的1849点,总跌幅46.8%,而家庭账户的名义亏损幅度不足10%,远远跑赢大盘。此非战之罪也!

hougarden

经过一番谈判,Tom和妻子决定对股票账户实行共管,净资产按六四分账,未来收入对应的现金盈余也按六四分账,Tom管六,妻子管四。

最近两人一起算了算总账,2013年6月分家之后,家庭股票账户总收益是240%,其中妻子管理的账户贡献了总收益的85%,Tom的贡献率则只有15%。尽管运作的原始资金少于Tom,但妻子账户现在的总市值是Tom的两倍。

尽管结果似乎已经说明一切,可Tom对妻子的股票投资水平却未曾服气。因为在Tom看来,妻子的投资策略不值一提,闭眼买茅台,既没有组合的观念,也没有仓位管理的观念,实在是太简陋了。今天的业绩,基本都是运气使然。

想当初,2013年中妻子在每股180多的价格买入贵州茅台,到年底跌到了128。他多次劝妻子减仓,做做波段。不曾想,5年下来老婆就是靠buy and hold贵州茅台的单一策略,实现了4倍的收成,相比之下,他的账户的盈余只有区区30%左右。

5年间由于业绩反差不断拉大,两人也对管理资金的权限发生过争执。妻子要求增加支配的资金,而Tom抵死不从。Tom的反对言之有据,因为昨天的投资业绩和明天的投资业绩是独立事件,妻子不能因为过去做得好就保证将来一样好,所以由此重新分配资金是危险的。况且他压根不相信贵州茅台还能涨。

这些年,他就一直质疑茅台的未来,茅台每次大幅上涨之后都劝妻子落袋为安,换家公司。这不,茅台股价突破千元大关之后,Tom又开始劝妻子卖掉茅台,估值太贵了,市盈率已经超过30倍了,隐含的盈利增长预期太高了难以实现等等。

妻子对此习以为常,充耳不闻。因为她的理念不会动摇,只要公公和老爸还那么爱喝茅台,愿意逢年过节掏大价钱买茅台对酌,她就不会卖。估值不估值的,她都不考虑,因为估值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根本顾不过来。什么市场面和情绪面,她哪能搞得清楚,还不如一概不关心。作为一个工科生,她相信逻辑,相信奥卡姆剃刀原则,即用最少的信息支撑的决策,质量才最高。

生活告诉她,人们愿意为茅台支付溢价,必有厚报。就如《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就举过一个类似的例子,林奇老婆疯狂地迷上了L’eggs的连裤袜,愿意为之支付高价,所以林奇就买了L’eggs厂商的股票。后来L’eggs成为全美最畅销的连裤袜,林奇由此大赚特赚。

Tom每天还在关于股票的某球垂直社交媒体上不知疲倦地流连,收集海量信息,然后萃取、精炼,最后小心翼翼地依此锁定投资标的。他深信自己的投资理念已经彻底升华,变得越来越成熟,一定能取得远远超越大盘平均水平的收益。

近日,Tom有了新思路,看好保险业、日用消费品的长期增长潜力,默默地在自己的组合里添加了中国平安、涪陵榨菜和海天味业,这些选择是对是错,唯有交给时间去检验。

而妻子还是只看茅台,心里有铁一般的意志,只要茅台的产量和单瓶售价二者不同时下跌,她就一条筋地buy and hold。

03 从单靠保险到多元配置

Nancy就职于四大,从事审计工作近12年,明年有望升高级经理,职业进步的步伐在同僚中不快不慢。

Nancy是一个简单的人,厌恶选择,所以自从前男友成为寿险顾问后,保险理所当然地成了Nancy的唯一选择。保险既有保障功能,帮助我们对抗天灾人祸;又能专业投资,复利保值增值。Nancy因此认为保险可以一站式地解决所有金融需求。

刚工作的时候,手头没什么钱,只能踮着脚尖给没有社保的母亲买了一份商业养老险,保险金额30万,母亲则由此可以在六十岁至八十岁之间,每年领取3万块钱(另有身故保险金条款)。Nancy记的很清楚,那年是2009年,母亲已有53岁,投保年龄接近上限,所以10年期缴费每月须缴的保费很高,要四千多,直接榨干了Nancy工资的结余。

后来Nancy赚得越来越多,并和前男友说了再见。但买保险的习惯却没有变,只是把被保险人慢慢地拓展到了父亲、自己、丈夫和儿子,买过重疾险和储蓄型终身寿险等等。直到2015年,Nancy去美国进修,学到了新知识和新经验,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时,才猛然发现过度投资保险的不合理。

保险的最大功能在于保障,即当我们人生中发生种种风险事故后能提供经济补偿,以防止我们的生活质量大起大落。至于投资功能,保险可发生的作用却不大。所以买保险,应该买消费型的。

过去为了少缴保费,原本只想给丈夫买份补充医疗险,Nancy却买成了储蓄型终身寿险附加医疗险。现在回过头来看,完全是决策错误。要实现同样的目的,Nancy可以用医疗险+定期寿险+长期标准普尔指数基金的组合来替代,结果大概率会划算很多。

未来标普指数基金的长期回报会大概率远远超过储蓄型寿险提供的收益率,在覆盖(Cover)消费型的定期寿险和医疗险支出之后,仍有可观的剩余(注:之所以选标普作为例子,是因为标普的历史周期够长,有足够多的观测周期进行测评,此处并没有否认大A股的长期回报能力的意图)。

保险不是个人财富复利增长的最佳工具,因为损耗太大,扣掉保险顾问的佣金、摊销的运营成本等等,所缴保费可用于投资的实际金额就少了一大截。另外,保险公司受制于监管要求和自身审慎运作的经营策略,在运用保费投资时往往非常保守,难以获得超额回报。所以,同等金额的钱交给保险公司去投资,复利增长的结果大概率会输给股票基金。

千言万语,保险的最大功能在于保障,却不大利于实现储蓄和投资的目的。

因为职业的原因,Nancy精通Excel,按照所缴保费和母亲领取到手的养老金,一通计算发现,为母亲买的养老险的复利回报只有3点多,远远跑输通货膨胀,心中不禁大呼冤枉。回国后,Nancy不再添置保险,夫妻俩结余的现金统统买了银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想稳健地积累到更大的基数做另类资产投资。

Nancy仍愿意购买定期寿险、医疗险等消费型保险,但不会再选择任何投资型、储蓄型的保险。随着Nancy夫妻光明的职业前景逐步落实,比如Nancy成为某外企中国区的合伙人,收入将会上一个大大的台阶,那时候会有更多的余钱去投资,应该可以够得着高端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门槛了(大品牌的PE管理人定位服务的客户是高净值人士)。所以,现在Nancy和丈夫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福布斯中国2018最佳PE机构TOP30”的榜单,为未来挑选称心的管理人做准备。

04 风险偏好与风险识别能力不匹配带来的大败局

Grace家在大连,是一个精明的OL。丈夫则是大连软件外包产业的一名“程序猿”,上班写代码,下班带孩子打游戏,根本不管家里的其他事儿,理财的重任只能落在Grace身上。

Grace最早的理财工具是“银行通知存款”。2006年手头有了活钱的Grace发现,银行通知存款利率要高于活期和货币基金,是极好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从此以后,Grace的所有投资都是围绕着固定收益类产品展开的,因为Grace不懂股市,见不得股价上上下下波动。她把自己定位为不能承受本金损失的低风险偏好投资人。

后来有了银行理财,Grace就货比三家,挑同期限收益最高的买。理财知识也一路高涨,2011年的时候Grace居然投资创新型的分级债券基金的B类份额,回报非常高(某汇利基金B份额的净值从2011年1元的初始净值涨到了2016年的2.34元)。但到了2017年监管政策开始对这类杠杆分级型基金进行了限制。Grace被迫转投其他渠道,但手头的金融资产有100多万,成就感很足。

某天和闺蜜交流理财经时发现,现在P2P火起来了。出借人得到的收益非常惊人,一年期借款超过12%毫无困难。货比三家之后,Grace发现一年期以上的出借人提供20%回报的平台也有的是。这一下子激发了Grace的投资热情,她把钱分为15等分,投资于不同的P2P撮合平台,净挑借款利率高的上,越高越开心。

为了赚取更高的利率,Grace出借资金的期限越来越长。当她发现风险不对的时候,试图转让债权或提现,但都晚了。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P2P公司大面积爆雷,Grace也折了,好几家平台上的贷款无法按期收回,至今还在讨要中。算起总账,万幸本金只损失不到15%(其他平台及时撤出的借款,年回报很高,所以还是冲抵了部分损失)。但心灵的创伤却很大,出门的时候,Grace常常出现错觉,觉得这个世界非常可憎,因为坏人太多了。平台是骗子,借款人也是骗子!

Grace会学习、能反思,检讨下来,发现自己的问题主要在于自身的风险偏好与自身风险识别能力不匹配。其实,从投资分级债基的B类份额开始,承担的投资风险已经在增大,偏离了内心设定的风险承受限度,却浑然不觉,只见收益,不见风险。

后来投身于P2P,更是属于自我放飞。其实压根儿不懂P2P风险和收益分配的模式,即对所承担的风险无力甄别却盲目下注,自然酿成苦果,一下子20多万人民币打了水漂,Grace只能勒紧全家人的腰带,节俭度日以求找补。股票有能力圈,固定收益投资也同样有能力圈。

仗着“刚兑”这种虚妄的、说破就破的信仰去投资,必然招来失败。在投资上,自我管理的义务永远不能丢。值得庆幸的是,分散投资的策略使得举家财富免于灭顶之灾,这个原则要继续坚持。很多家庭都靠自身的修复能力,撑过了这波P2P灾难。

另外,自己的投资策略也可以做些调整。毕竟两口子都还年轻,有能力承受短期波动带来的浮亏,增加风险承担投资股票也是很合理的选择。所以,Grace预备将手头剩下的金融资产,一分为二,50%投在5只股票基金上,50%投在5只债券基金上,都是主动管理型的公募基金,过去5年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一直排在前20%的。

05 结语

十年弹指一挥间,80后的个人财富有增有减。未来只要国运不衰,大家的财富一定会水涨船高,当然也要看个人的运气、胆识和智慧。

对于收入大于支出的多数80后而言,投资股票市场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从一般性的统计经验来说,股票的长期回报率是明显好于其他类别的资产的。当然,这不是说其他类别资产的回报一定低,而是说要想获得超额收益,需要有额外的付出,其他大类资产的投资未必适用于普通人。比如选择最胜任的资产管理人,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需要时间、金钱和专业。

搞股票投资,如果投资的周期够长,足以过滤掉指数短期下跌的不利影响,那么选择指数投资是一个省心省力的事情,适合普罗大众。国内有很多公募或私募股票基金能够战胜市场,这与我们市场韭菜遍地的投资人结构有关。如果市场进化了,那么战胜市场就会变得困难。

在美国,有个研究表明超过90%以上的公募基金无论在过去任何时间(1年-10年)都无法战胜市场。事实上,在国内以5年为考察期,也有50%以上的主动性股票基金无法战胜业绩基准。

2007年,巴菲特跟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打赌,赌约50万美元——对冲基金经理们挑选主动基金组合,巴菲特选标普500指数基金,看未来10年谁收益更高。结果到2016年底(期间经历了次贷危机,美股标普500指数的最大跌幅超过50%,相当于腰斩),标普500年化收益率7.1%,但同期基金经理挑选的基金,收益率只有2.2%。

当然,巴菲特之所以成功的一个原因是他抽中了“卵巢彩票”,不仅出身于完美的家庭,还出身于美国这个最有经济活力的国家。巴菲特出生以后,美国一直是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长期的经济繁荣产生了股市的稳定回报。如果巴菲特选择的指数基金是明晟日本指数,那么过去10年的平均回报要逊色得多,只有5.37%。

hougarden

必须提前指出的一点是:股票的长期回报之所以高于其他资产,是因为上市公司创造的真实财富在不断增长(收益不简单地来源于投资者之间的零和博弈)。如果置身于一个毁灭财富的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微观造富的机制失灵的话),长期投资股票或许就是一场灾难。

此外,投资基金是否有优化的策略?Jerry最近就向Tom兜售基金定投的方式,其实内心是想向昔日的舍友求证,基金定投是否会带来超额回报。

Tom的解释很令Jerry信服,定投如果分拆为一笔笔独立的投资,如果拉长到同样的周期看,并不会有出众之处。不过是非择时的被动投资方法罢了,并不会带来显著的超额收益。如果想要超额收益,应该试着加入逆向投资的策略,如指数PB低于历史某个分位数的时候,加重定投的力度。

当然,投资还有很多选择。因为每个人的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存在结构性的差异,短期有支出压力的人,就不宜投资股票市场,而应该购买期限上匹配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另外,就是每个人的心理能量不一样,风险偏好和实际承受能力也大不一样。如果所投资的股票组合发生大幅回撤,心灵上就会遭受剧烈痛苦的人,同样不适宜在股票投资上下注太多,而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规划。

所以,找专业诚信的机构或个人获取量身定制的理财建议,或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