ਸਾਂਝਾ ਕਰੋ

坦坦荡荡聊抽成的滴滴,为的是和用户聊聊“误解”

财经ਲੇਖਕ: 观察+的小姐姐们
坦坦荡荡聊抽成的滴滴,为的是和用户聊聊“误解”
ਸਾਰ滴滴首次公布了平台的网约车抽成比例和成本结构:2018年Q4,滴滴国内平均每个订单收取19……

采访 | 万阳

文稿整理 | 李胜楠

滴滴首次公布了平台的网约车抽成比例和成本结构:2018年Q4,滴滴国内平均每个订单收取19%的服务费。这是滴滴在安全整改近一年后,走到台前回答公众的第一个问题。滴滴为什么首先对外披露的信息是抽成比例?滴滴是想要在事故频发后,向公众传递透明开放的公司形象,还是想就巨额亏损问题回应“误解”,赢得更多发展时间?

本期观察员:胡涵,A.I.财经社联合创始人

:滴滴首次披露自己的抽成比例,背后是什么逻辑?

胡涵:从动机上来说,这是一次向公众透明沟通的努力,是一次公关行为。外界对滴滴有很多误解,比如觉得滴滴是一个资本家,是比较黑心的吸血公司,也有对滴滴财务上的质疑,比如你的抽成比例高的话,为什么还要亏损?你亏损的钱去了哪里,甚至会延伸到对于整个业务模式的质疑,所以这些叠加起来会对滴滴未来的上市预期产生影响。

:滴滴是想证明自己有盈利能力,还是证明自己不是一家黑心企业?

胡涵:我觉得两部分都有。一部分证明说它现在的抽成比例跟同行业相比,肯定是偏低的,这就证明了未来有更多的盈利空间。第二部分是提到中间有2%的比例,等于是平台的一个补贴,它是在证明中间的差价并不是被滴滴赚走了。

还有一个背景,在国内的网约车市场里,滴滴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而且短期内也不可能出现强有力的挑战者,对于司机和用户来说没有别的选择,所以此时公布这个消息,也是因为有底气。

:现在滴滴还有很多信息在水面之下。你对滴滴的哪些信息比较关注?

胡涵:我比较感兴趣,滴滴除了关于安全方面的布局之外,在海外市场是如何布局的。国内的网约车涉及到交通出行,是在一个极其复杂的市场环境里面,滴滴能够做的想象空间和业务的新拓展并不多。相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滴滴还是有机会的,因为中国出行的市场是一个各种元素杂合的综合体。滴滴借助之前的运营经验,完全有能力在海外进行纵深性的战略布局。国际化业务方面,我觉得现在的国内的媒体和用户知道的信息并不是特别多。

:之前滴滴的“有问必答”栏目都是在解除各方对滴滴的误解,滴滴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出口?这会帮助滴滴说服资本市场吗?

胡涵:它最核心的目的并不是针对资本市场,而是针对普通用户。因为资本市场是很专业的,据我了解,真正专业的投行、金融机构对于滴滴数据模型的分析,是不会受这种面向公众披露的信息所影响的,它们最终看的是数据指标和业务模型。

而“有问必答”和滴滴之前出的“公众评议会”是一种创新的跟公众沟通的方式。这个形式本身是从用户和媒体端去收集一些大家会特别关心的问题,再由滴滴来做一些官方解答,解决了外部对于滴滴这家公司的质疑。这可能是从顺风车的事件之后,反思得出来的结果。我觉得这样的尝试是应该的,不管是互联网公司也好,还是商业公司也好,都应该从这两个小栏目去学习和公众沟通的技巧。

:滴滴的补贴部分,据说要支出113亿。所以有人说,滴滴的模式就是依靠补贴存在的。

胡涵:首先,我并不认同滴滴的模式是依靠补贴存在的观点。因为出行的需求是已经被确认的一个真实的需求。从滴滴现在的业务发展的情况和它的订单量来看,如果想要实现短期内盈利,其实是完全有能力的,它跟共享单车是完全两码事。

第二个观点是,网约车平台模式在很多地方还处于政策的灰色地带。比如我前几天去四川的一个城市出差,结果发现当地政府宣布约车全部是违法的,满大街都在追查开快车的司机,抓到之后就罚款1万块钱,这笔罚款肯定由平台来承担,而这部分的补贴也会计入到整个滴滴平台对于司机的补贴里面去。

滴滴的网约车业务目前正处于一种和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出租车行业进行争斗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面,滴滴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是处在相对较弱的局势里,这样的地位就决定了它不得不去花更多的钱,投入更多的成本,对部分地区的司机进行程度更高的补贴。这部分因为触动了过去的利益格局而带来的亏损,跟商业模式其实是没有关系的。

「PS:如果想和《观察+》的编辑小姐姐以及上万氪友们近距离交流,欢迎添加氪君微信:hello36kr,加入我们的社群,一起学习玩耍。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行业与新商业世界的热点话题息息相关,并且正在寻求报道,欢迎带着简介联系我们(联系人:龙真梓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