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从无人机到智能化,「极飞科技」正打破硬件边界
在农业生产端,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是核心的两种效能提升手段。但经过近40年的发展,生物技术带来的效能提升达到瓶颈,这一方面与生物领域的技术瓶颈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则源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政权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度提升,两股力量都驱使着农业寻求新的效能增长手段。
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数字技术和智能硬件驱动的生产、管理方式,来实现精准施肥、土壤改良、精准灌溉、精准播种,被视为未来20年内农业提升效能的核心手段。
植保无人机便是精准施肥领域中已较为常见的一种应用,这一领域也已经有两家头部企业——大疆农业和极飞科技。
大疆在2015年进入农业领域,采用低价策略收割了一批中小品牌的市场份额——2018年底推出的新款产品T16为31888元。而极飞科技在2019年年初推出的P系列基础款价格在5万元上下,据极飞科技提供数据,公司今年出货量预计约2万台,年营收可达10亿元。
不止硬件
极飞科技由彭斌在2007年创立于广州,凭借自研的飞行控制系统进入无人机领域,而后曾与顺丰尝试在物流行业推广无人机应用。2013年,极飞科技开始探索农业领域,并在新疆进行植保无人机喷洒实验。发展至今,极飞科技已经成为集无人机研发制造商、农业自动化设备运营商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公司,下设极飞农业、极飞地理、极飞物联XIoT、极飞农业智能XAI等子业务版块。
但在旁人眼中,极飞科技依然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从现有的产品线来看,的确如此。
极飞科技农业无人机的应用主要在图像采集和精准投放两个方向——前者有能搭载测绘和多光谱相机的极飞极侠;后者则有能够实现空中喷洒和播种的P系列植保无人机,其中P系列2019款植保无人机系统已支持多种全自助飞行作业模式,适用于平原、山地、丘陵、梯田等多种地形,能够完成针对大田、果园的喷洒任务。
截止2019年9月20日,极飞科技总运营无人机超过4.2万架,总作业面积累计超过3.1亿亩次——据国土资源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我国可耕地面积约20.3亿亩。
但在最近一次对彭斌的采访中,发现极飞科技正在经历重要的转变——从施肥、播种环节走向种植管理全流程,从智能硬件拓展至数字化农业平台,以实现从无人机应用到推动农业智能化的转变。
彭斌表示,智能化拆解开即无人化和数字化,在这一目标下,无人机不会也不应成为极飞科技的边界。除了农业大脑XAI的开发应用,极飞科技内部已经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数字化农业平台开发,平台内已支持天气查询、巡田、种植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将主要服务于大型种植企业和农服中心。
从核心业务逻辑来看,数字化农业平台是借助极飞的农业无人机来收集田块数据、种植管理数据,一方面为种植企业和农服中心提供数字化管理服务及第三方社会化服务(如农机租赁等);另一方面则可通过这些数据建立种植企业/种植户的信用体系和风控模型,搭建种植户/种植企业与金融、保险公司间的数字桥梁,目前已在新疆与当地农信社合作,为农信社提供向农户贷款的数据依据。
据了解,目前仍在内测的平台中,已拥有超过200万亩田块数据,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加。另外,极飞科技已经拥有相应的田间IoT产品,以解决无人机无法完成的数据采集、田间作业等任务。
为何转型?
这一转变与极飞科技"推动全球农业智能化"的愿景相契合,但更重要地是它符合极飞科技拓展边界寻找新业务增长点的内在要求。
据彭斌测算,全国农业无人机的保有量将在百万台达到饱和,硬件产品的天花板显而易见。数字化农业平台则显然是一个更性感的商业故事——边际效益高,业务延伸性强,尤其是能够依托于数据将金融、保险业务引入农业产业链的蓝海中。
以The Climate corporation为例,这家公司在2013年10月被孟山都以9.3亿美元收购,是一家基于数字技术和数据服务迅速崛起的农业科技公司。早期The Climate主要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地质数据,结合天气预报进行综合分析,基于算法预测天气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最终生成农业保险单,确定保费和赔率。
收购后,这家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为数字化农业平台:收集农业生产所需的各项数据(天气信息,土壤条件、农作物生长状况等)、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提供播种时期选择,施肥规划,产量预测, 病虫害管理等)。凭借孟山都的业务优势,截至到 2016 年 7 月,The Climate在美国市场覆盖了美国 1/3 的总耕地面积(9200万英亩),而通过农户的种植、交易数据建立起的风控模型,依然是平台服务于保险、金融业的核心资源。
孟山都的高级研究员、原The Climate战略顾问和技术总监向海涛博士回国创业后,就想通过数溪科技打造中国版The Climate,他的这一背景和中科院土壤所给到的资源支持,让数溪科技在资本市场上备受到关注,此前已完成洪泰基金投资的天使轮融资。中化农业今年也在智慧农业的战略下,推出了两款针对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数字化农业平台——MAP智农、MAP慧农。
但无疑极飞科技在转型数字农业中具备了基础和优势。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恰恰在数据获取端,由于缺少高质量的数据源,国内农业大数据企业大多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应用等多线任务于一体,数据资源则是其中的基本条件和入口。
而早期极飞科技为了让植保无人机能够全自主飞行作业,必须基于田块的数字地图来给无人机导航,农业领域糟糕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让极飞科技只能搭建田块数据库,再配合自研的RTK技术完成精准定位。近年来通过人工测绘、极侠、用户上传积累起来的田块数据,正是极飞科技切入种植管理的好资源,并且运营体系中的数万台无人机仍在持续丰富这一数据库。
农业领域需要更有耐心的资本
农业领域的投资数量、专业投资机构了了,即便在产业互联网、产业升级的声浪此起彼伏,农业也是被遗忘的角落,核心原因就在于农业是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重行业。
谈及2016年后未再融资,彭斌表示,这一方面与极飞科技保持着较好的现金流有关系,另一方面,农业企业需要有长期耐心的资本,面对一年一熟的作物生长规律,数字化产品也不得不经历2-3年的打磨,才能使产品趋于成熟,即便如此还面临着数据质量、数据清洗、数据价值挖掘到最终变现中间的种种难题。这样的行业规律,更要求能认可中国农业发展长期价值的资本与企业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