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万播放0转化背后,虚假繁荣的微博生态
存在已久的微博“刷量”现象,因为一篇名为《一场新媒体巨头导演的“僵尸舞台剧”,真实还原现场,导火线:一条一夜爆红的视频,我们流量却为0!》的爆文,再度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事件的甲方,深圳“粤苏公司”通过微信长文宣称,与MCN机构“蜂群文化”合作进行产品推广,挑选了一位拥有380万粉丝的时尚博主“张雨晗YuHan”为产品“代言”。本来满心欢喜,结果这位博主显示为353万浏览次数的Vlog,竟没有带来一位新顾客的转化。
与此同时,网友对于粤苏公司的产品及其陈述的专利技术提出质疑。粤苏公司的产品是一款价值500元、治疗痛经的产品,网友通过搜索后发现其并未拥有自称拥有的专利;更有人质疑,粤苏公司的产品看起来很不靠谱,是在“收智商税”……
一时间,围绕“数据造假”的讨论再度被掀起。“刷量”、“数据造假”、“虚假繁荣”对于很多互联网平台而言,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除了微博之外,豆瓣、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平台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刷量现象。可以说,流量狂欢的背后,都有刷量的江湖。
为什么数据造假比比皆是?数据造假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造成微博生态虚假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纷析数据创始人宋星对燃财经表示,从经济学上讲,“造假”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的失衡。“人口是供方,人口的增长速度在放缓,但数字化发展对用户能够投入的时间又极度渴望。用户时间就相当于广告库存。当没有那么多用户时间可以在某个应用停留时,造假就会自然而然发生了。”
01 “有MCN旗下仅有10%~20%的KOL不刷量”
简单回顾一下事件始末。
事情发生在9月27日,当晚18点,是蜂群文化与粤苏公司约定的推微博时间。
与粤苏公司合作的是一名名为“张雨晗YuHan”的博主。49分钟后,张雨晗为粤苏代言的Vlog 达到了12.1万的观看量,几百评论,几千赞和一百多次转发。
2小时以后,观看量涨到42.7万,转发、点赞、评论也随之不断增加。
粤苏公司眼看着流量蹭蹭上涨,心想电商平台估计要被挤爆了,但让他们惊讶的是,如此高的数据表现,竟然带来的是0转化。粤苏难以接受。
“蜂群传媒,作为微博领域流量的头部机构,手持这么多的微博大号,一条微博几十万的价格,居然让我看到是这样的一种场景,真是有点让人细思极恐。”花费了47500元(蜂群文化曝出)做营销、却没有任何效果的粤苏公司觉得很委屈,愤怒发出“檄文”、声讨蜂群传媒和涉事网红。
到底这条微博刷没刷数据呢?广告圈业内人士“姜茶茶”在其公号的推文中,教给大家一种辨别的方法。她提到,例如一个正常博主的微博评论为547条,按热度显示的首条评论,点赞819属于正常范围。也就是说,微博整体评论数和热门评论被点赞数会有一个合理比例的对应关系。
长期研究数据造假的公号“阿尚叔”运营者也告诉燃财经,其实辨别数据造假很容易。“这类型广告内容不太可能达到那么好的传播量,另外互动数据也不可能那么平衡。文章中提到的那条微博,转评赞的比例也不对。”
燃财经关注了张雨晗YuHan的那条微博,1253条评论的首条为博主推荐的粤苏优惠券,但仅有77个点赞,紧接着第二条也只有69个点赞,比例明显不正常。
另有网友把张雨晗YuHan与微博CEO王高飞(“来去之间”)的粉丝质量做了对比,差异也很明显。张雨晗有近400万粉丝,日均活跃用户仅为400分之一。
一位刚刚签约MCN的博主告诉燃财经,他所属公司的KOL仅有10%-20%是不买量的,经纪公司为博主刷量早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正文的转发、点赞都比较便宜,刷评论的赞比较贵,而且相对麻烦。”
微博在昨天的回应中称,接到反馈后已经暂停了张雨晗YuHan账号的商业接单功能,并表示“坚决打击各类刷数据行为”,“今年9月,累计关闭以发布垃圾信息为目的的账号11.2万个,禁言发布垃圾信息的账号7600个。”
蜂群文化也在昨天给出回应表示,公司并未承诺保证转化率,粤苏公司所提到的关于数据问题属于为诋毁、诽谤而自行捏造的假象。
02 粤苏产品被质疑收“智商税”
同时,粤苏公司旗下的产品也被质疑不靠谱,是在收“智商税”。
粤苏公司在那篇文章开头介绍称,公司产品是通过香港专利技术、花费3年打造的新科技产品。视频里提到:eefit在国外很多地方都有发明专利,十分有名。然而有网友找遍内外网,均没有找到所谓的发明专利。
燃财经找到粤苏位于淘宝的店铺,发现只有两款产品,均为e飞养宫宝。这款被介绍为“革命性”的科技养生产品,功能很类似暖宝宝,除了用来“缓解”疼痛外,暂时没发现其他作用。而这款产品的售价接近500元。
来源 / 淘宝商品页
燃财经联系到粤苏公司,想让对方回应网友对于其专利的质疑。粤苏公司回复称,稍晚将会在公众号更新一篇文章,回复近几日所有的质疑。截止发稿,粤苏公众号还未更新。
网友们之所以会对看起来弱势的一方产生质疑,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网红带货的价值越来越突显,越来越多收“智商税”的产品也充斥着市场。诸如“排毒灌肠”一类的产品充斥社交媒体的各个角落。“排出10斤毒素”的宣传语频频误导消费者。
网红带货越来越流行,虚假宣传越来越猖狂,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10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执法稽查局局长杨红灿在会上表示,在此次专项行动中,将对利用网络、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电视购物栏目等渠道实施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重拳出击。高度关注“网红”食品信息,梳理违法犯罪线索。并对“刷单”“假评论”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03 微博为何成了流量造假的重灾区?
微博的水军问题存在已久。
有营销人士对燃财经表示,微博的收入之一便是“微任务”。微博上的KOL接广告,微博会从中收取佣金,有数据显示,抽成比例为30%,但每家MCN的抽成比例不一定相同。
“每位博主发的广告越多,需要买的微任务也越多。”这位受访者表示,从动机上考虑,让流量数据好看,甚至呈现虚假繁荣的景象,也能维护平台的利益。
今年2月,央视新闻曾经曝光过通过刷虚假数据来提升流量背后的产业链。
在社交媒体和一些新媒体平台上,某些用户发布的内容,获得浏览量或点赞数往往轻易就能突破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其实背后是一系列水军和虚假数据的支撑。
刷量行为,微博尤其是重灾区。例如,某艺人发布的一条宣传新歌视频的微博,获得了超过1亿次的转发。以当时微博总用户数3.37亿人的比例来看,相当于每3名微博用户中,就有1人转发。从逻辑上分析,显然是不合理的。
来源 / 央视新闻
一位营销人员表示,除了水分大以外,效果类广告不会选择微博的原因在于,并不是所有的KOL都能带货,还涉及到转化问题。
“KOL的粉丝多不等于可以带货,且网红带货很多都是有条件的。微博本质是一个私域流量+公域流量的社交平台。品牌主对微博的定位,更多在于炒话题,引起大众关注,本就不是做效果广告的地方。”她表示,就算微博呈现出的活跃粉丝数也并不都是真实粉丝数,“活跃粉丝只是近期登陆的粉丝。机器人粉丝只要经常登陆,也是活跃粉丝。”
纷析数据创始人宋星对燃财经表示,从经济学上讲,“造假”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的失衡。“人口是供方,我们衡量一个产品的好坏其实并不看人数,而是看用户停留时间。”
宋星表示,产品需要争夺更多的用户时间。在人口红利减少的前提下,数字化发展对用户能够投入的时间又极度渴望。所以用户时间就相当于广告库存。当没有那么多用户时间可以在某个应用停留时,造假就会自然而然发生了。
回到起点,粤苏公司和蜂群文化的纠纷,或许只是微博虚假繁荣生态里的一个小插曲。事情很快会被大众淡忘,只要没有明显的受害者,“刷量制造明星”的戏码还会持续上演。